世界遗产名录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近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再到完善的水坝……良渚古城遗址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该如何和孩子讲述“良渚”文明圣地的故事,一起来看↓↓↓ 良渚文明宣传片 《良渚·五千年的印记》 7月6日,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良渚古城遗址这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良渚古城遗址四宗“最” 中国最早的宫城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有个莫角山宫殿区。 它位于良渚王国的中央,占据了古城1/10的面积,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更形象的说,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也是规模最大的史前宫殿区。 良渚王,就居住在宫殿区地势最高的大莫角山上,不用练习主题曲就占据了妥妥的C位。 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上的沟埂遗迹 而距离较远的太湖流域还存在较大的良渚文化聚落,比如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等遗址。 这些地方虽然发现了高等级墓葬和玉器,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规格上,远远不及“中心”良渚古城,至今也没有在这些中心聚落发现城垣建筑—— 说明中心和地方存在着层级状的社会组织结构。 我们可以把这些“地方”的首领当做诸侯,而良渚王控制了政权中枢系统。 所谓神王之国,名副其实。 接受朝拜 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占地面积相当之广,以8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它的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直到距今3500年前后才被郑州商城超越。 我们熟悉的明清北京城是“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而良渚古城由皇城、内城、外城组成——这和后世都城,几乎一样。 可以说,是良渚人,创造了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这在之后五千年的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也成为了主流,对于中国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世界最早的防洪水坝系统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人治水,比大禹还要早。 虽然依山傍水,但良渚并不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海拔只有两米多高,西北的天目山在夏季极易出现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古城形成直接威胁。 既然要长久定居,聪明的良渚人开始动脑筋了,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 中国的水利史,是从名气很大的大禹治水讲起的,距今4000年左右,但那也只是传说,并未发现实物。 良渚的水利系统就不一样了,人家可是“证据确凿”滴——2016年,考古学家确证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目前共发现11条水坝。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水利系统,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蓄水量相当于3个西湖,也是世界最早、且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防洪水坝系统,堪称“世界第一坝”。 除了防洪,良渚人还用水坝运输、用水、灌溉,为日常生活服务。 如此严密的设计,可见我们祖先良渚人的营建水平有多么高超。 中国最早的刻字石器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是文字的成熟阶段。但是在甲骨文之前,其实还有着起源和过渡时期。 考古学家们在良渚文化分布地区,发现了不少刻划符号的陶器:有的类似花、鸟、龙虾、鳄鱼、毛毛虫的形状,还有的类似甲骨文。 卞家山发现的鸟首纹 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5000年前良渚人发的“朋友圈”。 目前,良渚文化共发现700多个、340余种刻画符号,但有一些良渚人,刻下的不是单个符号,而是“一句话”——有多个刻画符号组合排列在一起,具备文字的功能特征,可视为原始文字。 比如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一块残石钺上,发现了6个符号连成的“一句话”,是中国最早的刻字石器▼ 中国 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截至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 中国有55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37项 自然遗产14项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这些闪耀中华大地的文化自然瑰宝 (来源:微言教育) |
|
来自: 闲云野鹤qpab3u > 《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