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什么算微创新,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用户会不会用最屌丝的语言在用户间流传。今天微信很成功。在一开始没有太多人用的时候,它是怎么通过微创新来突破的呢?它做了一个功能叫“摇一摇”。今天用这个功能的人并不多,但这个功能当时在很多用户中为微信创造了口碑。很多人会神秘地对同事说:有一个叫微信的东西,你也装一个,摇一下就能摇出妹子来。它实际上成功地在用户中形成了口碑,完成了第一波用户的积累。所以当你做一种微创新的时候,不妨去看一看用户在网上会怎么说。 大家用的很多视频播放器都有一个功能特别受欢迎,叫雷达功能。比如我正在车站等车,等得很无聊,看见有位同学拿着手机正在看一部片子。我跟他也不认识,很想问他借一下,但他又不给我看。我摸出手机雷达一下,就可以扫描他在手机上正在看什么片子,我找他求个种子,然后就把它下载下来了。这个功能高端用户都不知道。我知道雷达功能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尖的技术大牛告诉我的,是我身边的年轻人告诉我的。所以我发现给用户带来强烈体验的东西一定能形成口碑,口碑形成是检验产品的一个标志。 创新需要土壤 2011年10月,浙江省某市政府发布了一个重大的人才培养工程,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周期投入培养经费5000万元,邀请两院院士做导师,培养100个“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结果,这个消息一下子爆开了,“培养100个中国乔布斯”成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这里有误解。人家说要培养100个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说白了就是培养创新领袖。我在so.Com上搜了一下关键词“创新 工程”,结果有知识创新工程、党建创新工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每一个是不是听起来都挺宏大的? 但我非常确定地说,而且我一直以来都持这样的观点:今天的中国没有乔布斯,谁说自己是乔布斯,谁就是骗子,目前的中国乔布斯都是赝品。那么,中国有13亿人口,难道就没有在智商、个性、创新力方面抵得上乔布斯的年轻人?我觉得,如果按比例来看,绝对有。他们就像种子一样,但可惜落到了一片不宽容的文化土壤上。宽容是创新之水,如果没有宽容之水浇灌,那这土壤就很难支持创新,再好的种子落到这片土壤上,也长不出乔布斯来。 那么,什么是文化?不是讲讲《论语》、讲讲《易经》就是文化,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件事,脑子里出来的本能反应--善恶判断,是非标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文化,我们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不是看这个企业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看它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上市,有没有市值上百亿过千亿。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 但是,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一定意味着失败率特别高,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成功企业,背后躺着100家跟它一样,甚至比它更努力、更优秀的公司,但是运气不好,失败了。虽然它们同样做一件创新的事情,但因为它们失败了,很多人就不看好。所以,在我们这个文化里,创新的失败率很高,到处存在这种无形的压力,这会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创新。 大企业也不能免俗,同样的文化,对失败它们同样怀有深刻的恐惧。所以,不管有什么新模式,都会让小公司先去探路、蹚雷,小公司做不成,大公司不会有什么损失。小公司一旦做成了,大公司立即跟进,这样出错的概率最小。这就是所谓“稳健的竞争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大公司就像一个小孩子,因为营养很好,也可以长到1.8米,有成年人的体格和实力,但是它的心智可能还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水平上。他们可以振振有词地说:“我抄这些小公司又不犯法,有什么错?这些小公司还不是全抄的国外的?”所以,不要指望我们行业里的大公司能像美国一样输出什么价值观。 虽然我们嘴巴上喜欢讲创新,但创新一旦出来,我们对它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对少数派的不宽容,对从众心理的需求,也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创新。一个人做一个新东西出来,刚起步,大家都不理解,好点的话叫他狂人,不好的话会骂他是疯子,是骗子。他一旦把原来大家骂的一件事做成了,把企业做得成百亿上千亿了,就到处有人给他树碑立传,把他捧成了神。 我们文化深层次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从众。我们其实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有人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特别少数派,我们都不会太看好。如果你干的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事,你就会被认为是靠谱,有前途。但可惜,大家都觉得有前途的事情,往往没有前途。 在中国,你想要创新,还得承受另一种苦恼。在美国商学院,颠覆和破坏式创新是经典理论,会被创业公司奉为圭臬,但我在国内一讲颠覆和破坏式创新,大家就会潜意识里想:周鸿祎不是好东西,天天讲破坏和颠覆。在西方,小公司起来,破坏了大公司的商业模式,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数字相机出来让胶卷相机没有生意,今天智能手机让数字相机卖不动了。而法律从来不保护商业模式,法律只保护知识产权,只保护商标。 谁要讲颠覆,谁要搞破坏式创新,就会被当成制造麻烦的人。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周鸿祎就是搅局者、捣乱者,天天吃饱了饭没事,老是跟那几个大哥打架玩儿。你为什么不顾及行业的利益?!你为什么破坏互联网行业的和谐?!你为什么要破坏大公司的商业模式?! 容忍失败 今天,所有中国的企业家成功之后都开始吹牛,讲自己当年如何创新,如何运筹帷幄,每年大家都要听这样的企业家布道。如果大家照着别人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做一遍,可能不会失败,但也不会有创新,不会大成。 创新99%是要失败的,因为创新一定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未来开出一条路,在黑暗中找到一个火种。 但我们普遍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崇拜失败吗?错,我们崇尚成功,鄙夷失败。我们现在是一元价值观,谁最有钱,谁是中国首富,谁做的企业市值大,大家就崇拜他。在这样的价值观里,很多人都不敢创新,因为害怕失败。当你真正去创新的时候,很多时候缺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胆量。 我们都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演讲,媒体也总是把荣誉、报道都给那些成功的企业。但是我们是如何看待失败的?如果每个人心里都是一元的成王败寇的文化,中国的公司将永远不会去创新。有一家公司特别喜欢抄袭,我跟他们交流说:为什么你们不做一些敢为天下先的事呢?他们老大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有些事情看不准,让年轻人、小公司先去试。他们不成功,我们就不用再去耗费精力、金钱。他们真的能做成,证明这条路是通的,我们再上。这样我们的策略非常稳健,保证十拿九稳。这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只是他特别害怕失败,因为中国人丢不起面子。 这就导致中国的大公司不愿意创新,小公司创新,最后的结果却是给人当了铺路石,不是先驱,却成了先烈。所以,小公司也不愿意创新。就这样大公司抄小公司的,小公司抄美国的。美国出来一个团购,中国就来个“万团大战”。 所以要创新,我们要逐渐改变已有的观念,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我们不再盲目崇拜单一的成功,我们能宽容失败,容忍失败。 有人问我,除了乔布斯我还喜欢谁。我告诉大家,是网景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他投资了马克·扎克伯格的脸谱网,是扎克伯格的幕后教练。当时马克·安德森握着小马克的手骄傲地说自己是网景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问他网景是干什么的。他特别失落。这是20年前的故事,马克·安德森做了全世界第一款浏览器,但很不幸被另外一家公司摁死了。但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Chrome浏览器,以及中国各种各样的浏览器。 有的企业把竞争者摁死了,大家都很崇拜。但有的企业即使不成功,也曾经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觉得也应该被尊重、被继承,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我在中国互联网遭遇过最大的失败,所以我宽容失败、理解失败。如果想要创新,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不嘲笑别人,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 硅谷创业者的启示 硅谷的文化传统是产品驱动,这和我原来一直主导的产品理念是相符的。在硅谷,一般大家都不谈概念。因为我以前做过创业者--当然现在还是创业者--也做过投资人,后来发现谈概念除了自娱自乐,在行业里混点名声,其实根本影响不到用户。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只关心你做的是什么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根本不听你背后的理念。硅谷的创业者们会给你描述具体的产品是怎样的,以色列人也有这样的特点--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理念。 中国互联网是不一样的,创业者缺少一种胆量,缺少一种挑战的气魄。大家谈起来,都是在琢磨着怎么跟在大公司屁股后面分点钱,要么就是想着怎么绕道躲着走。除此之外,我觉得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一是创新度不够。脑子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没有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同质化严重。二是深度不够。我们做事,不由自主就往宽里想,好像什么都能干。但这么多创业者,你要能脱颖而出,无非是两种思路:要么是进入很新的领域,产生很新的想法;要么是在大家都知道的领域,想得比别人深,想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美国创业者做的很多事情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是完全想不到的。当然,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不一定成功,因为与众不同的事肯定是失败率很高的,但这正说明他们不怕失败。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太害怕失败了,所以喜欢随大溜来寻找安全感。比如,有的创业者就说:你看,我现在做的事是大公司都在做的。拜托,如果大公司也在做你做的事,不是说明你正确,而是说明你危险。大公司更害怕失败,都是先看别人怎么走,然后再跟进。别人蹚出来眼镜的路子就跟眼镜,别人蹚出来电视的路子就跟电视,连360随身Wi-Fi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要跟。 大公司有钱有势有资源,采取跟随策略还可以理解,可笑的是市场的老二老三还要采取跟随战略。360干什么,千年老二就跟着干什么,有样学样。这样学下去,更强化了千年老二的市场地位。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跟硅谷相比,从投资环境来说,现在已经不缺风投了,也不缺天使,创业者本身在挑战的勇气,勇于颠覆、与众不同的创新方面,跟硅谷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Think Different 什么是创新?创新一定不是小区里面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听说今天视频网站很流行,我们都在网上看电视剧了,你能不能也搞一个?”不是修自行车的大爷说:“电商很好,我都在京东上购物了,你也在网上开个店吧。”创新一定是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想别人没想过的事,创新一定是少数派,正如苹果的理念所说,“think different”。 但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从众,是和大家想法一致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家每时每刻都在寻求标杆,如果张三李四都做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老师画一个圆,在幼儿园时大家的回答还是五花八门的,但小学二年级以后我们基本都会统一回答那是一个圆。你要说像烧饼,老师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到中学的时候,所有人回答的都是标准答案,中心思想。 如果我们不能追求一种价值观的多元,不能容忍think different的想法,当与众不同的想法没人赞同时,你会很胆怯,不敢去尝试,很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真正创新。真正创新的人都不会一开始就有鲜花和掌声。相反,他们往往会被看成异类、少数派、怪物,甚至会被看成麻烦制造者。他们说的话不被人理解,做的事不被人理解,但最后他获得世俗的成功,改变了世界,这才是创新的英雄。 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你不能看他的结果,说要模仿他,而是要注意他曾经被多少人不理解。10年前,马云说他看好电子商务,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忽悠。10年之后,每个人都离不开电商。当你今天的想法得不到认同,所有人嘲笑你的时候,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坚持、不断尝试? Think different,我理解就是跟别人逆着来。特别我们面对强手的时候,一定要不按照他的节拍跳舞,按照他的节拍跳舞就死定了。你要想办法通过这种体验和商业模式去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我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改变今天中国社会这种一元化的价值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想法,才能鼓励创新的人,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才能勇于创世,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因为创新成功的故事背后有100个不成功的例子,所以中国如果需要真正的创新,价值观是最重要的。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