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玉米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2019-08-02 | 阅:  转:  |  分享 
  
新浪:(2011-03-2122:17:30)

玉米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种植业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机械化手段的支持,机械化不能固守已有的技术模式,而应该主动去适应农艺的发展,需要突破现有的设计思路,重新整合有关设计要素,要把农学、种业、农艺最新成果包括在内做通盘考虑。机械化强大手段一旦介入,又会推动农艺的发展,促进整个农业的进步。

农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与实践

玉米叶片的生长展开方向的不确定,造成互相交叉干涉和遮挡阳光现象,互相争夺生存空间,浪费光能资源,影响作物生长。

现已证明提高玉米长势整齐度、合理密植、通透性及边际优势等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重大直接影响。在播种过程中控制玉米胚芽面的位置和方向,使种子保持某一特定姿态,就可以使玉米叶片展开方向一致,均垂直于垄向,避免因叶片方向无序互相干扰,创造冠层有序排列透光通风的微观环境,从而获得产量的提高,并可以通过增加亩株数提高产量,是农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

据《四川省凉州史志》记载,最早在上世纪1958年大跃进时代就提出“玉米定向种植”概念。玉米定向栽培在近些年受到重视,各地不惜投入大量人工搞定向移栽。关于定向栽培的报道,特别是近几年很多。例如,山东省2004年采用“宽幅带播,调角定向”种植法,人工定向摆种,叶片全部横向伸展,创造了公顷产量17201.1千克高产记录。他们特别提出需要机械化解决人工摆种难题。

可操作性的难点

人工操作必须先捏取种子、识别其形状和胚的方向,确定摆放方向和位置。这是很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机械识别是相当困难的。

传统的播种机都是由开沟器创造一个种床,再由排种器将种子投放到种床表面,在投放瞬间种子要跳动,就是人工用手摆放,在松开瞬间及培土瞬间,种子都要发生异动并造成株距误差。因此,传统播种从原理上无法实行定向播种。依靠人工识别籽粒方向和手工操作,搞少量试验研究还可以,很难用于实际生产。相当多的劳动力长时间以不舒服的姿势操作,既很劳累也不可能保证质量要求。

据南方大面积移栽的经济分析资料显示:除育苗、纸袋成本外,每亩需人工9个,如按每个人工2.5元计算是增效的。可是,北方人工30~50元,甚至更高,无论如何人工成本太高,造成得不偿失。通过计算机解决识别和定向问题,关键还是成本问题。据了解这种类型计算机价格不低于几万元一台,效率是每分钟处理2400粒。

当今技术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但是,现实中的仍有许多理想和重大难题还都没有解决,譬如地震预报或驱散大雾,直到现在集全球科技能力还基本束手无策。所以,关键是技术方案,没有可行的办法,一切无从谈起。

破解关键,突破全局

机械作为为农艺服务的专业,有义务与时俱进,紧跟农艺的新思想新技术,提供服务措施和技术手段。经过艰苦的创新过程,终于偶然幸运地找到了玉米定向播种办法,做出了技术设计。并且,顺势解决了单粒等株距播种、长势整齐、穗位一致、宽窄行种植及免耕播种等问题,都变得轻松、容易了。

设计的技术任务目标:

????????种子精选,将种子形状和尺寸规格(发芽势)纳入标准,纯度99%以上,发芽率96%以上,水分12%;

????????单粒定向精密播种,空穴率2%以下,单粒率98%以上;株距、行距平均误差小于2厘米;

????????播种过程不需开沟,不翻动土层,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耕播种和保护性耕作;

????????定向播种——叶面展开方向一致与垄向垂直80%以上(作物本身存在的不一致性),长势均匀一致,有利于通风和采光。亩株数可提高到4000~6000株和相应提高产量;

????????宽窄行种植,植株交错,穗位方向一致——通风透光,发挥边际效应,利于增产,利于田间管理,有利于实行宽行轮换深松土及机械收获;

????????设计宽窄行玉米收获机——2套摘穗辊,收4行(已试验)。与定向播种机配套使用。机体减轻三分之一,成本低,效率高。

预期效果

据有关研究报告:精密播种可以节省50~70%昂贵种子,玉米精密播种比普通方法增产6%~30%,节省间苗工时,生长整齐度好。

吉林省推广的宽窄行留茬深松种植法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宽窄行栽培有效改善玉米群体结构,改善冠层微环境,增加中部冠层透光率,促进个体发育,叶面积增大,光合势强,干物质增加,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20%,五年平均增产14.6%。

本设计通过机械手段创造接近最理想的作物群体结构,将精密播种提高一个层次,促进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联合攻关之必要

如果进展顺利,能够实现设计目标,会展现一个宏伟的前景,即建立以耕作栽培理论为基础的,以实现玉米种业工业化为依托的,以农业机械为实施手段的现代玉米种业——播种——收获一体化的综合技术体系。促成含盖玉米耕作、种业、农机的跨学科,跨行业的立体综合创新系统。

现在所需要的是摒弃行业壁垒,克服学科隔阂,突破门户本位。增加学科、行业交流,整合已有知识、成果、信息和人才资源,取长补短,通力合作,联合研究,共同开发。



刘闻铎2009年9月



献花(0)
+1
(本文系含风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