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大头毛蛋 2019-07-13

言坤解说《道德经》之6:道可道(通行本第1章,帛书版第45章)。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5)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原创文章

下面分而述之。

【原文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分解】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则,事物的运动变化要受到这种规则的约束,这是宇宙万物具有的共性。

第二个道是动词,是遵循、有迹可循的意思。

第三个道是名词,指运动变化的内容。注意要跟第一个道区别,第一个道是规则,第三个道是内容。

【解说】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则是有迹可循的,但运动变化的内容不是永恒不变的。

为了容易理解,分解成下面的样式,对比一下就懂了。

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则(道)是有迹可循的(可道也),但运动变化的内容不是永恒不变的(非恒道也)

举例说明:四季的变化规律是有迹可循的,人类可以遵循四季变化的规律来进行耕作,但四季变化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年的四季跟明年的四季并不一样,今年的立春是2月4日11点14分开始,明年的立春是2月4日的17点03分开始;今年的春天雨水多,但明年的春天就不一定。

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观测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总结,通过观察身边平凡的事物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所以整个《道德经》全文,都是身边平凡而又意义深刻的例子。了解这点,你会更了解老子和古人。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今年的春天

【原文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分解】

第一个名是名词,表示事物初始状态的名称,也就是在没有发生运动变化之前的名称。

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分辨、辨别、叫出。

第三个名是名词,表示事物本身。注意要跟第一个名区别开来,第一个是名称,第三个是名称所代表的事物本身。

【解说】事物可以通过名称来分辨,但名称所代表的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

对比下面的形式就一目了然。

事物可以通过名称(名)来分辨(可名也),但名称所代表的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非恒名也)

举例说明:手机这个名称,可以跟电脑桌椅等事物分辨开来,你让别人递手机过来他不会递给你一把刀。但20年前说的手机(名)指的是按键式的手机,能够跟电脑桌椅等事物区别开来(可名也),今天的手机指的是触屏式的智能手机(非恒名也)。

【说明】这句跟上句是相呼应的,但两句话要说明的重点不同。上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重点说明是:虽然事物的运动规则是可以遵循的,但其运动的内容是会变化的。而'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重点说明的是:名称可以辨别事物,但其代表的事物本身是会发展变化的。

如果看懂了上面所说的,言坤建议朋友们暂停不要往下看,把上面的内容再理解消化一遍后才继续。因为老子这两句话的玄机还不仅于此。

除了上面的意思,这两句话还要表达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则(规律)也是事物的一种,这个规则(规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叫与时俱进!

理解了这层意思,你才算基本读懂了老子的这两句话。下面的截图是网上的大师对这章的解读,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或者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再到网上或者头条上找一找别的大师解说的道,心里就有数了。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网上大师的解读

老子这两句话还有更深的意思,是写给修道的人领悟的,我一次说完,就当是留给有缘吧,另外在文章末尾会稍微提及一点,普通人只要理解上面的意思即可。

言坤说道:'道不是道,道只是皮囊,世间万物都是道,但又不是道;道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无所谓入道,无所谓出道,道无处不在。'

【原文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分解】

无,指事物的初始状态。(言坤注: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所以静止只是意识上的静止;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意识的。)

有,指事物改变了初始状态,有了变化。

名,名称,称为,称谓。

母,母体,根源,本源。

【解说】无,是事物的初始状态,称之为事物的开始。有,是事物有了变化,称之为新生事物的本源。

举例说明:我面前有个空碗,空空如也。我准备用汤勺把锅里的汤装到碗里。汤勺空的时候,是初始状态,是开始,是'无'。装满汤勺,汤勺有了变化,是'有'。把汤勺里的汤倒进碗里,反复操作,奇迹发生了,我面前的空碗竟然变成了新的事物,变成了一碗汤。所以,汤勺的初始状态是'无',是事物的开端开始;汤勺有变化的这个'有',就是这碗汤的根源,称之为'母'。有了这个例子朋友们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原文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分解】

欲,想要,欲望,希望得到。

妙,细微之处。

徼,边界,轮廓,外象。

【解说】

所以啊,当我们心中一片清明、无欲无求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事物变化的微妙之处,观察到'道'的奥妙;当我们心中带着某种欲望和需求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只能是事物变化的表面现象,是'道'的表面轮廓,看不到'道'的真正内涵。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盛汤的道

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明:用汤勺盛汤,当我们心里有了要追求的欲望、抱着喝汤的心态去看待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面前的碗逐渐被汤装满这个现象。只有心中一片清明无欲无求的时候,我们才能观察到,汤勺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这碗汤的开始和根源,才能领悟到'无是万物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根源',这才是'道'的真义。

【原文5】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解说】无和有,实际上同出一处,用不同的名称来表示事物不同的变化阶段而已。

【原文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分解】

玄,幽深,深奥,玄机,玄乎。

妙,微妙,细微之处。

【解说】道实在是太深奥、太幽深了,奥妙之中还有玄机啊!但是明白了这些(上面所说的全部),就走进了'道'所有的奥妙之门了。

——————————————————————————————————

为了内容衔接,再解说一章,这两章的内容是相关联的。

言坤解说《道德经》之6-1:反复(通行本第41章,帛书版第4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分解】

返,反复,循环往返。

弱,初始状态,暂时稳定的状态,也就是上面讲的'无'。

【解说】

循环反复,是道的动态表现形式。当道返回到初始状态时,就是道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事物就是道在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中生成的,道在有变化的时候诞生新的事物(事物生于有),只有返回初始状态(无),才可以继续利用有的状态(生有)。

举例说明。小学三年级,在放假的时候是初始状态(无),开学后学生上学,这时候就是有变化的状态(生有),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从三年级变成了四年级(有生万物),这个四年级是三年级在有变化的状态中诞生的,所以说天下之物生于有。三年级要想继续发挥作用,就要返回到放假的初始状态(无),又一个新的学年开学,三年级再次进入有变化的状态(有),这就是有生于无的道理。道就是这样在反复的运动过程中生成事物的。所以说,'返'是道的运动形式;'弱'是道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言坤感叹:老子当初是怎么想通这些道理的?真的太神奇了。

老子在后续章节所引用的例子,比如美与恶、善与不善、功逐身退、天地生万物等等,很多都是建立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之上的,但具体情况会有一些不同的差异,这个只能一章一章来解说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章的解说基本到此。

道家首次披露《道德经》的神秘,领悟道之奥妙,珍藏好文

科技之道

——————————————————————————————————

上篇文章的评论区有朋友问: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第3章做了回答,这里再重复一次:

事物是永恒运动的,运动要受到规则的约束,运动是为了进化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这就是老子的道,叫大道。

研习老子道一定要了解,老子是个普通人,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老子。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他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具有神妙莫测和移星换斗之能,而是因为他率先论证了道的运动原理,阐述了道的核心,让后人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也就是道的延伸。

比如道教祖师之一的文始真人,是老子的关门弟子,他的道虽然传承于老子,但融合了很多自己的领悟,是超越思维和意念的道,这就属于道家修炼的范畴了。当然这个道不在这个系列范围,以后解说道家典藏和道家修炼的时候再讲。因为老子的大道是所有道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大道,你才能理解超越思维和意念的道家修炼之道,否则就算言坤说得再明白,你看起来还是一头雾水。至于讲完以后大家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那就看各人的悟性和机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