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人不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苛尽,苛尽则众远

 文炳春秋 2019-07-13


在我们生活中,说话做事最重要就是讲究一个“度”,水满则覆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

在谈经济时,适度原则经常被大家挂在口头上;说到中华的艺术,也是推崇“文质参半”的审美形态;提及我们的处世智慧时,“中庸之道”四个字怎么也逃不开。

同样,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尤其在交谈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是需要被仔细拿捏的。

许多情况下,“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既是一种免受埋怨的自保行为,更是延续友谊的君子所为。

夜读丨知人不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苛尽,苛尽则众远

知人不言尽,言尽则无友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孩问相恋三年半的男友,“咱们在一起这么久了,你觉得我有什么缺点需要改的吗?”

原本这就是一道变相撒娇的送分题,一句“你不用改,现在的你最完美”就可以顺利过关,可是她男友却是这么说的。

“你不守时、爱挑剔,平时太不会省钱了,买那么多包包衣服家里都放不下。最主要的是你不做家务,等到以后结婚了怎么办……”

男友把心里攒了好久的对女友的不满统统说了出来,一次说了个痛快,却没注意女友渐渐阴沉下去的脸色。

最后的结局我们就不描述了。

不管友情有多铁,不管爱情有多么至死不渝,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要注意和把握说话的尺度,言尽易无友。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果断敏捷,而言语则务必要谨慎小心。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是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辩。孔子回复道,“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就是说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经常会被人讨厌,若是一味地言无不尽,触及谈话对象的痛点,那么身边的朋友必定会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

现在的许多人,都喜欢捏住身边朋友同事的琐事秘密喋喋不休,把这当作是娱乐消遣活动为平淡的生活增色。

殊不知,自己以为的率性纯真的真性情,却是葬送友谊的直通车。

夜读丨知人不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苛尽,苛尽则众远

责人不苛尽,苛尽则众远

《菜根谭》有言。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

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

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高山多险石,湍流流速太快,都不是生物适合生长的环境。用来与人相比,就是说一个人若是自视过高,对人苛求太甚,那么必会沦落到“人至察则无徒”的地步。

对于他人的过失,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认为可以进行适当批评,并且要讲究分寸:“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驳斥别人不好的地方,不要过于严苛,要想到他是否能够受得住。

1952年8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与苏联领导人商谈关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问题。

抵达莫斯科后又将准备提交苏讨论的《一五计划轮廓(草案)》及《总说明》等几本小册子,重新详细审阅了一遍,逐字逐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审阅中发现有些数字核对不上,当即打电话批评了代表团中负责计划综合工作的同志。

第二天周恩来专程来到代表团下榻的宾馆与大家共进午餐。服务员送来一瓶白兰地酒。他亲自斟满两杯,走到前一天批评过的那位同志面前递去一杯,微笑着说:“昨天我批评了你,以后要细心一些嘛!不要把这么重要的数字搞错!来,现在我敬你一杯酒,祝你今后工作得更好!

就这样,经周恩来简单自然的一席话、一杯酒,既点出了这个同志的错误,又没有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一下子就缓和了那件不愉快的事造成的紧张沉闷气氛。

吕坤在《呻吟语·慎言》中说,“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

不留情面地责备别人,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仍不止不休,这样做尽管能够逞一时之快,其实却暴露了批评者自己心地狭窄刻薄。

所以,君子责人掌握必要的尺度,火候决不超过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对方感到惭愧,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

君子责人从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始终让别人感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责人过于苛刻,就会让对方感觉到嘲讽挖苦的压迫感。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因为厌恶、恐惧而渐渐疏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