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东北细毛羊育种》序言前言总目录及各章导语
2019-07-13 | 阅:  转:  |  分享 
  






东北细毛羊育种



刘祚恒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某专家推荐辞



农业出版社:

东北细毛羊是我国畜牧界的一项重大成果。本人认真阅读了“东北细毛羊育种论”书稿。觉得该书稿有以下特点:

完整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庞大育种工程的全过程。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背景,设计思想的形成过程,课题组织和实施,血缘关系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演变;

从学术思想的酝酿,试验的展开和大规模联合育种的实施构成了生动、充实的而并非空泛的育种理论;

真实地反映了科研过程的矛盾和挫折,有分析地、客观地反映不同学术观点的分歧,是符合科学研究实际规律的。这样的学术著作生动活泼,有可读性,也是近些年来不多见的;

本书所强调的环境适应性对绵羊育种的重要性,关于导入杂交的理论的应用,重视种公羊的作用,突破“后裔测验”的束缚,缩短育种周期等观点,具有创新意义;

通过对东北细毛羊育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论述,所提出的迅速改良蒙古羊的建议,对发展我国细毛羊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6.本书所公开的大量试验数据、图表,具有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东北细毛羊是我国细毛羊育种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其价值已载入史册。本书由东北细毛羊育种项目主持人刘祚恒先生著述。真实纪录了东北细毛羊育种的客观过程,其大量翔实资料首次公开。针对我国大量引进良种繁育屡屡失败的教训,强调减少新引进品种血液的必要性,对采用导入杂交育种理论和方法育成东北细毛羊进行科学总结,对于当前我国绵羊育种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共7章,内容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绵羊改良工作的历史沿革、经验与教训;减少新引进品种血液和“导入杂交”的设计背景、育种计划及8年4个世代试验结果;大规模联合育种的组织、种羊使用、技术措施,以及

本书可供从事与畜牧、遗传学、育种学相关的科技人员、管理决策人员和高等院校教师及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全书包括大量图表和原始数据,历史照片13幅。



刘祚恒先生简历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曾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养羊室主任。现已离休。辽宁省辽阳市人,1912年生。1938年毕业于奉天兽医养成所。此后从事绵羊改良工作,1949年开始东北细毛羊育种,1953主持“东北细毛羊育种”项目。1959年担任东北细毛羊联合育种委员会委员,主持育种委员会技术组工作。新品种于1967年经国家审查验收,命名为“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代表著述有“毛肉兼用细毛羊选育工作报告”(载《遗传学集刊》1956年第2期)、“关于东北改良羊育种的几点意见”(载《中国畜牧杂志》1956年第2期)、“绵羊羊毛生长规律的探讨”(载《中国畜牧杂志》1963年第2期)、“绵羊冬季冷舍产羔经验”(载《中国畜牧杂志》1958年第1期)、“东北细毛羊泌乳性能测定”(载《中国畜牧杂志》1964年第2期)等。



























总目录及各章导语



序言

前年遇祚恒同志,忆起往事,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1948年沈阳解放,百废待兴,由我招募科技人员,得知祚恒同志科班出身,有绵羊育种经验,就介绍给我的老朋友当时的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唐川同志。祚恒同志去后,开始主持细毛羊育种。1956年以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系主任汤逸人教授向我建议,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育种工作有了突破,应该扩大育种规模。一直拖到1958年,各路专家、学者对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育种工作和含1/4斯达夫洛普血液的东北改良羊种羊做了详细审查,很满意,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具备了联合育种条件。当即决定组织东北细毛羊联合育种,并于翌年实施。把三省羊场组织起来,按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育种理论和方法进行,并由他们负责提供种公羊,由我和唐川、汤逸人牵头抓组织协调,由祚恒同志执笔育种规划并主持技术组工作。三年困难时期,羊群性能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祚恒同志受到很大压力。1963年还为育种方向搞了一个辩论会,最后确定原育种方向不变,继续执行原方案。东北细毛羊于1967年鉴定验收之际,正处十年动乱,祚恒同志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对受到冲击,以至以后涉及东北细毛羊的技术材料,未能反映育种的真实情况,也是一个缺憾。

东北细毛羊是我国继新疆细毛羊之后培育成功的第二个细毛羊品种;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第一个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培育成功的细毛羊新品种。祚恒同志作为育种项目负责人和育种委员会技术组主持人,以他的亲身经历,首次公开第一手技术资料,揭示东北细毛羊育种的真实过程,所采用的育种理论方法及试验结果。对工作对历史有一个交代,是可贺的。

书中首次详细揭示了东北细毛羊前期导入杂交方法试验研究、种公羊的培育过程,以及联合育种过程中血缘关系和整个品种的演进过程。本书学术性强,内容丰富、翔实、系统、完整,有独到的见地,对东北细毛羊育种做了一个科学总结。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一些学术观点,包括导入杂交理论和改良蒙古羊的建议,也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刘老先生在耄耋之年完成这本巨著,可见他对绵羊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热爱,东北细毛羊的成功也包括了他的毕生心血和贡献。是为序。





原国家农业部畜牧兽医总局局长

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凌风



2004年10月









前言

东北细毛羊育种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组织三省扩大联合育种是在“大跃进”年代,中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鉴定验收在十年动乱时期,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细毛羊是我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自己培育的种公羊育种成功的细毛羊品种,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成果。育种工作前后历时18年,涉及东北三省3个大型经济羊场并向广大农村推广。对于这样一项浩大工程,其项目设计、育种理论和方法、品种特性及其形成过程、种羊血液来源与血缘关系、组织推广和经济效益,以及经验与教训,都应该有个科学的交待。

如有些材料所说“东北细毛羊是蒙古羊、兰布里美利奴、苏联美利奴、斯大夫、新疆羊、高加索、阿司卡尼几个品种杂交而成”,这不符合东北细毛羊育种的实际.7千克,毛长9.5厘米,都是爱不释手。但是,为了全局和整体,还是坚决淘汰不用,都是可尊可敬令人称赞的。东北细毛羊联合育种的成功是各个参加单位统一思想,排除干扰,克服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统一行动的结果。为了培育一个真正好的品种,必须求得血缘关系的尽可能的一致性。在一个大的育种工作中,某些与整个育种方向不一致的使用其他品种的做法,将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尤其到了育种后期全面修改育种方向,更要慎之又慎。

至于整个育种方案的制定,导入杂交的确定、种公羊的选择,在事先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争议也是正常的。使用斯大夫作导入杂交,选择以4289号种公羊为系祖的含1/4~1/8斯大夫血液的反交二代系列种公羊。时至联合育种鉴定前的1966年,小东、双辽、银浪、阿伦河四个种羊场分别选定使用的62只种公羊中,有45只是4289的直系继承公共羊,占72.6%。后来发展为几百万只的东北细毛羊庞大种群,至少有80%以上是4289号种公羊的后裔,因此奠定了东北细毛羊优良的遗传特征。这在绵羊育种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东北细毛羊是我国绵羊育种的重大成果,其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前提是事实、过程要清楚。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会从中得出有益经验总结。本书作者仅以育种课题和联合育种技术组主持人的身份公布亲历亲为的第一手技术资料,揭示东北细毛羊育种的真实过程,所采用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及试验依据。意在正本清源,以示对历史对科学的负责和尊重。当然也是未经过各级行政领导审查和有关方面“一致同意”的一家之言,算是参加绵羊育种理论之学术讨论的发言,尚望业界同人容纳。

陈凌风

东北细毛羊育种是在农业部、东北三省农业厅局和当时的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即后来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党政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完成的。同时,个人作为科技人员有幸得到从事这一课题的机遇和条件,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体现了人生价值,乐得其所,此生足矣。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加上时间很久,有些资料丢失,遗漏、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同行和参与相关工作的同仁不吝指正。



作者

2004年10月於北京







第一章绪论………………………………………………………1

我国北方草原辽阔,牧草资源丰富。北方的游牧民族素以放牧为生,经过上千年培育了蒙古羊、大尾寒羊、小尾寒羊等绵羊品种,可以满足当地民众食用和皮毛御寒的自然经济的需求,对毛的质量则没有过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细毛羊成为毛纺工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将产值低的混毛型蒙古羊改良为产值高的、生产均质细毛的细毛羊就成为国家养羊业的战略目标。自1892年清朝第一次引进美利奴种羊开始,历经百年,人们不断进行绵羊品种改良的尝试。

建国以后,国家对于养羊业发展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拨出大量外汇进口国外优良品种羊,历次累积达3万余只(根据1987年资料,不包括近几年引进数),花费数仟万美元。尽管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培育了包括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等几个优良细毛羊品种,然而,我国养羊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原始品种没有得到改良,时而在电视镜头中还出现大量黑白花的蒙古羊品种。据1995年统计资料,我国绵羊存栏数已达1.27亿只,其中细毛羊、半细毛羊和改良羊只有5000万只,占40%(1)。本地羊(主要是蒙古羊)产毛量很低,且粗细毛混生,经济效益差。牧民为了增加收益,单纯追求数量,大量繁殖。结果造成草原载畜量过大,浪费了宝贵的草原资源,又破坏了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我国绵羊数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可堪称世界养羊大国了,然而国产细毛只能满足我国毛纺工业需要的四分之一,每年要花费数十亿美元进口细毛。对此,作为养羊工作者感慨莫可名状。

改革开放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牧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及时提出调整农业结构和开放西部的战略方针,其中把发展畜牧业,发展优质细毛羊作为调整重点之一。这就为养羊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方向。为此,也很有必要认真总结近百年来绵羊改良的经验和教训。



一、外国绵羊改良实践………………………………………3

二、我国引进繁殖和级进杂交的历史………………………4

三、东北细毛羊的成功之路…………………………………7

四、关于绵羊品种改良若干问题的认识……………………12

(一)关于绵羊品种的环境适应性问题……………………12

(二)如何评价蒙古羊………………………………………13

(三)绵羊品种需要时间检验………………………………14

(四)种公羊对品种形成的重要作…………………………15

(五)缩短世代间隔与“后裔测验”………………………17

五、关于联合育种的几点认识………………………………19

六、关于改良蒙古羊的建议…………………………………22

第二章东北地区绵羊改良的背景…………………………25

我国东北地区具有发展细毛羊的良好天然条件,我们的祖先经过多少世代培育的蒙古羊历经无数灾害仍然顽强地生存、繁衍,经久不衰。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蒙古羊所独有的适应这一环境的特征特性。但是,蒙古羊毛被品质差,毛质为混毛型,而且毛长短,不适合现代毛纺工业的需要。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外国良种细毛羊进行驯化繁育,也用来改良蒙古羊。总计有数万只,外汇消耗甚巨。然而,收效不尽理想,其中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

建国后,毛纺工业急需要细毛供应,国家重视发展细毛羊,国营羊场积极改良品种。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从前苏联引进的几个品种在国内做纯种繁育和用来改良东北改良羊。作为科技工作者就要关注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存在什么问题,也就是引进品种能不能适应东北的环境而迅速推广,使用这些品种杂交改良东北改良羊效果如何,在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把握育种方向。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草原资源………………25

二、东北地区本地羊资源与性状……………………26

三、新中国建立前绵羊改良概况………………………28

(一)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细毛羊引进繁殖………28

(二)日本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后的情况………………29

(三)伪满时期绵羊繁殖改良…………………………35

第三章建国后东北地区的细毛羊事业…………………………40

新中国建立后,发展生产,农牧民热心养羊,发家致富,毛纺工业急需细毛供应,国家重视发展细毛羊,国营羊场积极改良品种。20世纪50年代初直至60年代末,只有从前苏联引进的几个品种在国内做纯种繁育和用来改良东北改良羊。作为科技工作者,就要关注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引进品种能不能适应东北的环境而迅速推广,使用这些品种杂交改良东北改良羊效果如何,在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把握育种方向。



一、农牧群众的绵羊杂交改良………………………………40

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绵羊场点分布和绵羊改良概况……42

三、引进国外纯种进行风土驯化……………………………44

(一)引进细毛羊的基本情况………………………………45

(二)镇南种羊场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49

(三)各品种的繁殖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50

(四)各品种羊生活习性和疾病死亡情况…………………53

(五)1964年前繁殖率和产毛性能的衰退…………………54

(六)引进前苏联4个品种风土驯化结果分析……………57

四、东北改良羊的自群繁育…………………………………63

(二)加强饲养管理…………………………………………65

(三)自群繁育结果…………………………………………68

五、后来参加联合育种的大型羊场前期状况………………73

(一)银浪羊场………………………………………………73

(二)小东种畜场……………………………………………81

(三)双辽种羊场……………………………………………82

(四)茂林畜牧场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育种…………84

第四章东北细毛羊育种——父本的培育…………………………10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立项之初只是按一般育种展开工作。待到1959年进入联合育种阶段,育种方案为育种委员会采纳,并向参加联合育种羊场提供种公羊。那么,1960年期间的工作就变成为联合育种提供确定育种方针和技术方案的科学依据,和培育联合育种所使用种公羊。因而,这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品种的遗传特性。如何保持品种的适应性,要不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东北改良羊的血液;在不增加新引进品种血液含量的情况下克服东北改良羊固有的诸多遗传性缺陷,而使品种性达到先进水平吗?只因至今仍有争议,这就有必要通过本书公开育种资料;至今仍,。读者在读本章时,不妨关注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20世纪50~70年代只有前苏联引进几个品种的情况下,设想像某些说法那样将这些品种进行“复杂杂交”,或使用某个纯种做“级进杂交”,后果会怎样?能不能培育成功像今天这样的东北细毛羊。

本章内容应接P.73第三章之四‘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04

(一)采用导入杂交的依据………………………………104

(二)父本种公羊的选择…………………………………105

(三)杂交方案设计………………………………………107

育种示意图……………………………………………108

二、一代杂种的选配………………………………………108

(一)组群设计及种羊性能………………………………108

(二)一代杂产羔情况……………………………………109

(三)一代杂种羊的体重发育……………………………110

(四)一代杂种羊生产性能比较…………………………113

(五)一代杂种羊重复试验………………………………116

(六)4289号种公羊资料…………………………………117

(七)小节…………………………………………………120

三、含1/4斯达夫洛普血液种羊选配及其试验结果………122

含1/4斯达夫洛普血液东北改良羊选配及试验结果…122

(二)含1/4斯达夫洛普血液东北改良羊重复试验……130

(三)两批含1/4斯达夫洛普血液育成羊生产性能比较……134

(四)小结…………………………………………………135

四、不同斯达夫洛普血液含量组对比试验…………………137

(一)1957年杂交试验设计及其结果……………………137

(二)1958年不同组配试验结果……………………………142

(三)东北改良羊10年自群繁育结果……………………151

(四)小结…………………………………………………153

五、为联合育种提供父本----培育种公羊………………154

六、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历年使用的种公羊

和羊历年繁殖性能………………158

(一)1949-1959年间…………………158

(二)1949-1967年间繁殖成活统计………………………1949-1967年平均产毛数量统计…………………………………………………166

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毛纺工业发展,工业用毛迅速增加,国家重视发展养羊业。

50年代初,引进几个前苏联的优秀细毛羊品种,为改良蒙古羊和东北改良羊带来了希望。东北三省几个经济羊场分别使用引进品种进行杂交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产毛量,绵羊改良工作呈现一派大好形势。同时也普遍存在对农村大量的东北改良羊不够重视的倾向,有的导致新引进父本血液含量偏高,出现了杂交后代体重下降,体质衰弱,丧失了适应东北自然条件的特征特性现象。同时,各地按不同杂交方法选配,造成血缘关系复杂,体型外貌不一致和遗传性不易稳定。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上述问题,客观上存在培育我国自己的新品种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已经针对如何改良东北改良羊问题,完成了导入杂交的3~4个世代试验研究,在理论上解决了通过减少新引进父本血液含量的问题,采用导入杂交方法控制斯达夫洛普血液在1/8~1/4范围既能保持东北改良羊适应地区条件的特性,又能使其生产性能全面达到优良品种的标准。同时培育了一批理想型含1/8~1/4斯达夫洛普血液的东北改良羊种公羊。这样,在客观上也完成了大规模育种所必要的条件准备。

一、东北三省联合育种的缘起………………………………166

二、基础种羊的生产性能……………………………………172

(一)产毛量…………………………………………………173

(二)被毛长度………………………………………………174

(三)种羊体重………………………………………………176

(四)被毛细度………………………………………………177

(五)种羊鉴定等级…………………………………………178

三、联合育种方针和任务指标………………………………179

(一)育种方针与选种选配原则……………………………181

(二)选育指标………………………………………………182

(三)理想型种羊标准………………………………………183

(四)数量要求………………………………………………184

四、选育措施…………………………………………………184

(一)统一使用种公羊………………………………………184

(二)充实育种核心群………………………………………187

(三)加强种公羊、种羊选择和培育………………………187

(四)羔羊定向培养,实行冷舍育羔……………………………………………………190

(六)统一管理办法和措施…………………………………193

(七)统一标准,组织联合鉴定检查………………………193

五、遭遇自然灾害,育种方向的大辩论……………………194

(一)主要指标完成计划情况………………………………195

(二)关于育种方向的大辩论………………………………197

(三)饲养条件与生产性能密切相关………………………198

(四)统一使用含斯达夫洛普血液种公羊的效果…………199

(五)确定育种方向不变……………………………………202

(六)修改育种计划指标……………………………………203

(七)阿伦河畜牧场加入联合育种…………………………205

六、全面实现育种目标………………………………………206

(一)东北细毛羊种羊体型外貌……………………………206

(二)实现性能指标与1959年1963年计划比较………………………………213

(四)生理指标、羊毛的物理及工艺特性…………………221

(五)鉴定验收评价…………………………………………223

第六章东北细毛羊的血缘关系及其遗传特性…………………225

细毛羊品种的遗传特性取决于血缘关系,其一,是品种的血液来源,在品种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其二,是品种的谱系关系及其形成过程。如有些材料所说的“东北细毛羊是蒙古羊、兰布列美利奴、苏联美利奴、斯达夫洛普、新疆羊、高加索、阿斯卡尼几个品种杂交而成”,如果可以理解为把这么多品种的优点集中到了东北细毛羊身上,这不符合事实,也没有这么高的技术水平;业内当然地理解为这么多品种“杂交滥配”,只不过是一群杂种羊而已,也就没有任何科学可谈。人们也不禁要问,就这么个“杂种羊”为何到后来性能还在不断提高,并能迅速推广,实现东北全区细毛羊化?是否这种多品种“复杂杂交”还有推广价值。所以,有必要把东北细毛羊这一重大科学实践的育种过程和血缘关系说清楚。

研究这一大规模联合育种,观察实现上述目标的动态过程,对探索绵羊育种和遗传学规律是有益的。本章从谱系分析入手,着重探索东北细毛羊的血缘关系及其遗传性,进而考察一级羊的增长,生产性能的逐年提高,毛长不够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其后效作用。



一、东北细毛羊的血缘关系…………………………………225

(一)东北细毛羊母本的血液来源…………………………226

(二)东北细毛羊父本的血液来源…………………………227

(三)联合育种始末所使用的种公羊组成的演变…………228

二、东北细毛羊品种的结构…………………………………244

(一)4289号种公羊的后裔占全群80%……………………244

(二)连续使用斯达夫洛普导入杂交系列种公羊的结果…245

(三)这批种公羊代表了东北细毛羊的整体水平…………248

(四)东北细毛羊群体结构…………………………………249

三、东北细毛羊的遗传特性…………………………………250

(一)一级羊数量逐代演进…………………………………250

(二)如何解决被毛长度不够问题…………………………253

(三)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261

(四)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263

四、遗传性的后续效应………………………………………267

(一)双辽种羊场的东北细毛羊……………………………267

(二)小东种畜场新品种繁殖情况…………………………270

(三)东北细毛羊的推广……………………………………279

(四)纵观东北细毛羊………………………………………280

第七章东北细毛羊的经济评价及几个相关问题………………285

绵羊育种是应用科学,育种成果最终要体现出经济效益。东北细毛羊育种的成败最终要接受实践的考验。东北三省相关部门对东北细毛羊鉴定后18年表现及其经济效益,组织了联合检查和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曹世杰同志到所专门对东北细毛羊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认为东北细毛羊育种项目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在农业项目中其主要指标是相当好的。

东北细毛羊育种是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第一个完全利用我国自己的技术,由自己设计,利用自己培养的种公羊,完全按照现代育种方法,按科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培育成功的。阶段安排恰当,技术设计合理,联合育种组织严密,基本没有走弯路。是一次成功的重大科学实践。在总结以往工作时,就想到其中也有客观的机遇,有“导入杂交”这一重要技术措施被育种委员会认同和采纳,以及选育出一批优秀种公羊并加以充分利用、合理使用幼龄公羊,缩短世代间隔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也成为育种成功的必要条件。

此外,对于提高绵羊双羔率问题始终给予了很大关注(其中包括主要种公羊系谱图11幅),也曾经对“二年三产”进行过正式的试验,有关资料有必要一并收录在本章中,供参考。



一、东北细毛羊的经济评价…………………………………285

(一)东北细毛羊鉴定后18年表现及其经济效益………285

(二)关于经济评价方法……………………………………287

二、东北细毛羊育种的机遇与创新…………………………288

(一)几次机遇对选育工作的影响…………………………289

(二)采用“导入杂交”方法是育种成功的关键…………292

(三)选育出优秀种公羊并高效利用………………………294

(四)利用幼龄公羊选配,缩短世代间隔…………………295

三、东北细毛羊育种的横向比较……………………………299

(一)东北细毛羊鉴定数量及性能…………………………300

(二)新疆细毛羊……………………………………………301

(三)前苏联的几个优良细毛羊品种………………………306

(四)前苏联七十年代由蒙古羊育成的细毛羊新品种……308

四、关于提高细毛羊双羔率问题……………………………309

(一)绵羊双胎儿属于二卵性………………………………309

(二)细毛羊双胎遗传规律的探讨…………………………311

交叉式系谱图11幅…………………………………314

(三)双羔细毛羊的饲养价值………………………………329

五、关于“二年三产”试验的回顾…………………………337

(一)试验概况………………………………………………339

(二)试验结果………………………………………………341

(三)小结与探讨……………………………………………346

附录:………………………………………………………………349

1.毛肉兼用细毛羊选育工作报告1949~1955年(摘要)…349

2.对东北改良羊选育工作的一些意见(摘要)……………354

3.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组织规程……………358

4.东北细毛羊育种计划1959~1962年(摘要)……………360

5.东北细毛羊育种计划1963~1967年(摘要)……………363

6.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委员名单…………………………365

育种委员会技术小组组成…………………………………366

各个育种羊场从事联合育种的科技人员…………………367

吉林农科院参加东北细毛羊育种项目………………367

7.东北细毛羊新品种鉴定验收报告(原文)………………367

8.东北细毛羊的经济评价(摘要)…………………………376

后记…………………………………………………………………380

参考文献……………………………………………………………381















(1)《养羊新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



























献花(0)
+1
(本文系lwd8811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