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了,我们一定有相同的地方 唯/有/时/间/和/书/不/可/辜/负 文|罗兰 许多人刚一到了三十岁,就开始感叹自己老了,而对前途悲观起来,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再有进步和发展了。 一个爱惜生命,有抱负的人,对时间是会比一般人敏感的。因为他知道世界上知识的宝库无穷,他知道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当他看看这样,学学那样,还没有做了多少的时候,却忽然警觉到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尽管这段时间,在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看来,并不足惋惜;但在一个积极有志的人看来,却会觉得它万分重要,而深感自己能力薄弱,未能充分把握这可贵的时间,于是就不由得对无情的时间叹息了!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劝你不要对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这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办法是只向前看,不要回顾。能往前走一步,就利用这点时间往前走一步,不要时常停下来,回头去对那已经无能为力的“过去”感叹。 我们如果能够约束自己,不对过去的日子徘徊留恋,就可以不在意自己究竟已经走过了一生的几分之几;因为事实上谁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究竟走过了自己这一生的几分之几。三十岁对一个从来不立志,以后也不立志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他生命的百分之百;他已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但如一个人志向远大,健康良好,可能活到八十岁以上,则三十岁也不过等于一生的三分之一强。以后还有一大半的路好走;而且这一大半的路已经不必再从学爬学跑,学阿拉伯数字开始。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学业基础,成熟的心理状态,充足的理解能力,和正确的辨别是非的头脑。今后,可以毫不浪费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可以使今后的所学、所做都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这个年纪 ,才是真正最可爱、最可喜可贺的年纪。因为我们成熟了,不再犯以前那种笨拙幼稚的错误了!而且以后只有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少犯错误,越来越有办法理解世界上的道理;可以举一反三,切实而有效。 一个人为什么要到了好不容易把自己锻炼成熟的时候,反而感叹起来呢? 难道说我们花了二三十年的功夫,学这样,学那样,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历尽多少次的挫败,就只是为了到现在为止,不用再往前走了吗? 三十岁,甚至四十岁,等于才从人生的大学堂毕业。我们想要学以致用,这才是刚刚开始! 有什么可伤感的呢? 所谓青春,它的可爱处并不是那个年纪,而是那种青春时期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对人生的好奇,对自己的希望和对前途积极进取的精神,那种青春的精神和健康就不会离弃我们。 麦克阿瑟元帅说:“人与信心同青,与犹豫同老;与希望同青,与绝望同老;与自信同青,与恐惧同老。” 这句话确实是金石之言。 朋友们! 把握住现在,不要理会时间,也不要管环境的坎坷。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我们继续向前,有生之年,决不停止,也不徘徊瞻顾,我们一定能到达一个常人不易到达的境界! 这套书根据《季羡林全集》编写,由《一寸光阴不可轻》《书山有路勤为径》《赤子丹心图报国》《人生自有真义在》《所有生命都不朽》5册图书构成,精选了季羡林先生涉及成长历程、读书写作、家国情怀、生活态度和人生真义等主题的篇章。 季羡林: (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堪称我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