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山东淄博一中学的语文老师,凭借被“偷拍”的魔性朗诵《将进酒》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网红”。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位语文老师一开始还手持课本大声朗诵,后来情到深处将课本置于讲桌,用双手做动作来抒发感情,整张脸上都有一种慷慨沉醉的享受感。 在后来记者的跟进报道中得知,这位叫史大喜的老师已52岁,从事语文老师也已29年,虽然两鬓斑白但是每每登上讲台,依然充满激情。 他在采访中说: “采用大声朗诵的方式是为了尽量还原创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从而‘触摸到诗人的灵魂’,以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节奏的美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不出意外的,史老师带过的班,语文成绩在级部名列前茅。 史老师的意外走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摇头晃脑”式高声诵读的缺乏。 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习惯正襟危坐小声念或是默读,偶有班级要求学生早读时大声朗读,但是因种种原因效果并不是很好。 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平时没有大声朗读的意识,老师再怎么强调学生也只是处于应付状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到大声朗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然后有意识地去主动培养孩子大声朗读的习惯,这样就与老师的教学达到良态的配合,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大声朗读的意义 1 利于开发右脑 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在诵读过程中,把文字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使人进入了一种美的艺术体验,这就很好地开发和训练了右脑。 右脑的开发可以使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强烈,孩子思维更加活跃,善于寻找对策,创造力比其他人更胜一筹。 2 改变孩子性格 17岁女生天桥高声朗读练胆 视频中站在寒风凛冽的天桥上高声朗读新闻的女生,是来自河南南阳的17岁艺考考生。 据悉,她是在郑州备考,之所以在人来人往中高声朗读,就是为了练一下胆子,毕竟接下来的考试不仅考验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心理素质的测试。 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胆小内向的孩子不敢表达,说话时候低声低语害怕被否定,久而久之变得更加自卑更加内向。 而有些学习不好的孩子更是害怕老师关注,被叫起来朗读课文的时候害怕出错,低头小声读书,不敢大声读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大声朗读的习惯,让孩子坚持大声朗读课文或是其他文章,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锻炼。 当他能够肌肉放松、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地诵读时,也就是能把自己的勇气、力量、感情、理解读出来时,他就变得外向了。 诵读可以激发激情提升自信心,反复诵读可以增加孩子的胆量,使孩子变得大气、大方。 3 注意力集中,加深记忆 默读会使人渐生倦意昏昏欲睡,而大声朗读会振奋精神。 读书时会让自己得到一个声音的反馈,眼睛更够更加专注的盯着课本,稍有跑神就会读错或者串读,耳朵接收到错误信息时,就会自我督促从神游状态中拉回到朗读状态。 经常地大量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表层到深层的记忆回路,记忆品质因而得到改善。 深层记忆回路是和右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回路一旦打开就和右脑的记忆回路连接起来,生成一种优质“记忆”,甚至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一档文化节目中谈到古人诵读《诗经》时认为,古人摇头晃脑的吟诵诗经,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其实这样也可以加深记忆力。 4 再现文章气势,培养美感 既然文章能够出书或是被选入学生的课本里面,那这些书籍和文章就都有它独特的“诗性”之美,大声朗读可以更投入的感受作者的那种灵感迸发。 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一些话剧、歌曲、朗诵、演讲、讲座、音频、广播等等,很多的文艺文字表达形式,字正腔圆,在声情并茂中融为人们的思想灵魂,凝聚起精神力量。 朗读亭 随着央视《朗读者》节目的走红,线下活动“朗读亭”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 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培养全民对美的追求。 朗读亭走进学校,让孩子感受语言的美丽 5 形成感知,培养语感 研究发现,人的右脑贮存了500万年的信息,并且人有一种本能的感知能力。 反复诵读能够激活人的感知能力,并能和右脑中贮存的信息形成共鸣,经过岁月沉淀形成自己的一种理解和感知,最后全部化为自己的认知。 南怀瑾谈儿童读经时候曾说:
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 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 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 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科学培养大声朗读习惯小技巧 1. 鼓励孩子自己挑选书籍 除了孩子课本上的必读文章之外,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自己挑选书籍,这样孩子不会特别抵抗大声朗读,反而是一种主动的带有兴趣的参与感。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孩子整套整套的对书本进行朗诵,毕竟每一本书都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其粗糙的部分。 对孩子来说,在他独自挑选书籍时,也需要去粗求精找到适合孩子年龄和心智的文章,曼姐也查找了相关资料,给大家推荐10篇适合孩子朗诵的优美文章: 1. 《天窗》 作者:矛盾 2. 《白鹭》 作者:郭沫若 3. 《梨花》 作者:许地山 4. 《高处何处有》 作者:张晓风 5. 《春天吹着口哨》 作者:刘湛秋 6. 《雨之歌》 作者:纪伯伦(黎巴嫩) 7.《白色山茶花》、《明月夜》 作者:席慕蓉 8. 《金色花》、《榕树》 作者:泰戈尔(印度) 2. 读前要先理解 大声朗读不是为了死读书而读书,盲目着急的开始,囫囵吞枣的过程,反而会让这个习惯的效果变得适得其反。 所以朗读之前,家长也要更多地参与进来,帮孩子一起做好功课。 比如文章中的生字、多音字、多义字,先学会他们的读音,理解在本篇的含义; 比如对于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先大致进行了解; 比如孩子因为阅历有限不能感知文章某些句子的意思,家长就要带着孩子来梳理一下,让孩子尝试理解,这样才能更好朗读。 3. 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时长 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形成最起码需要27天,所以大声朗读这个习惯也要让孩子学会坚持下去。 选一个父母孩子都方便的固定时间,每天到点便雷打不动的开始大声朗读,这样可以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让孩子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要特别用心的态度才行。 4. 读后要有思考 在孩子读完书之后,给孩子准备好热水润嗓子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平缓心情,逐步走入正常说话状态。 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读完这一段或是这一篇文章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大声朗读对孩子成长受益多多,但是大多数家庭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甚至在孩子大声读书时觉得孩子是在唱“天书”,从而加以制止。 孩子才能和智慧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也不是参加培训班练出来的,而是取决于日常的一个优秀习惯的坚持。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来成长。 -END- 来源:小学生家长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