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既如草芥,又似微尘,却不敢自轻自弃,力求独立发声。此文未必高妙,诸君阅后,若有共鸣,先关注,再转发朋友圈,为开启民智,尽绵薄力量。你我虽是平民之身,却自有我们不平凡之魂。 ▼ 70后男人爱金庸,爱的是自己的青春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 01 关于死亡 感觉今年文化名人的死讯特别多, 就拿近期来说, 前一阵是臧天朔, 前几天是李咏, 昨天则是金庸。 我是特别喜欢金庸小说的, 《天龙八部》、《笑傲江湖》 我都读过至少10遍。 其他金庸小说,5遍是读过的, 初中一年级, 我作为一个外地孩子, 在广西钦州住校, 当地人说粤语,我语言不通,因此经常独处, 中午,我常跑到校门外的新华书店, 站在那里,蹭免费的金庸小说, 读了一遍又一遍, 度过我孤寂的少年时光。 后来,我自己也从事文学写作, 我阅读过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和国内先锋小说作品, 也正因此,我想特别客观地谈一谈金庸, 我保证,我所说的每句话, 都发自我心。 中国人比较忌讳谈死亡, 然而死亡又分明是不容视而不见的存在, 无论你谈不谈,或者是否假装忽视, 它永远就在那里,沉默的等待着每个人。 其实,对于死亡, 真不必特别回避, 死亡并没那么可怕, 我一直认同那一句话——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 这句话,我觉得对于金庸, 尤其契合,仿佛是量身定做。 不带任何偏见地说, 无论臧天朔,还是李咏, 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 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然而,流行歌曲过不了几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更年轻的一代很快就会不知道《幸运52》是什么, 他们和他们生前所取得的一切, 很快会被人们忘却, 这毫无办法,人类本质上就是健忘的物种, 除了骨肉至亲, 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会很快湮灭。 然而,对于极少数人, 例如金庸,则不然。 死亡对于他们,不是减分, 而是加分。 金庸的人生,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一条通向封神之路, 将因为死亡而在金庸面前开启。 02 曾经江湖 要说封神, 就先得说说金庸目前的文学地位, 虽然金庸的小说在两岸三地都流传极广, 并且在广大群众眼里地位甚高, 但其实,在两岸三地的文学界, 都至今并非给予金庸较高的文学地位。 80年代早期,多数专业人士并不把金庸的武侠小说视为文学, 即便到了90年代,在严加炎等具有一定声望的评论家推崇金庸之后, 文学界里多数研究者给予金庸的定位依然是畅销武侠小说作家, 大不了叫做武侠小说大师、武侠宗师, 而非文学家。 更几乎没人敢说金庸是文学大师。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偏见: 武侠小说大师,算不上文学大师。 因此,金庸也几乎未获得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奖。 这是因为文学界其实也是一个江湖。 金庸一生,写了那么丰富的江湖, 却偏偏没写过文学的江湖。 而在文学的江湖里, 金庸的写作,哪怕写得再好, 也永远无法属于少林、武当等最正宗名门。 ▼ 文学的世界也是江湖 江湖于人间无处不在 多数文学研究者会把金庸视为青城派, 即便招数精妙,也是剑走偏锋, 哪有少林达摩院里的那种浩荡恢弘? 纵然有人认为金庸远比青城掌门高明, 那么也无非是日月神教的任我行教主, 总而言之,就不是文学的正道所在。 金庸写了一辈子文字, 哪怕面对文学界 他一直卑微地谦逊着, 然而终其一生, 他恰恰没能逾越文学江湖的偏见, 这就是人心的江湖, 每个行业都有着天然的鄙视链。 写诗歌的人鄙视写纯文学的人, 写纯文学的人鄙视写通俗文学的人。 诗歌比纯文学无经济价值, 纯文学比通俗文学无经济价值, 从事着一种越无经济价值的求索, 越能呈现出一种对艺术的供奉, 也就越占据了鄙视链的头部, 这就类似于一个哪怕九流的交响乐指挥家, 也敢于鄙视一个一流的流行歌手一样, 这是行业江湖里不可改变的鸿沟。 03 门户有别 那么,金庸小说究竟水平如何呢? 我们先以诺贝尔奖为参照系。 将获得诺奖的小说,挑几部出来: 例如《日瓦戈医生》 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 面临从沙皇俄国到苏联的历史巨变时, 其自身及其家庭,在沧桑巨变中的遭遇, 折射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也折射出小小的个体在历史转折期的无奈和痛楚, 这样的小说,无愧于为人类历史立传, 获得诺奖名至实归。 ▼ 《日瓦戈医生》是最感动我的杰作之一 又如《我的名字叫红》 通过对土耳其细密画的研究与描述, 抽丝剥茧出土耳其在东西方交界处的摇摆和苦痛。 体现出一个民族文化在西方先进文明侵入之后 的挣扎抗争和必然失败, 这样的小说,也是在记录着人类精神, 获得诺奖名副其实。 ▼ 《我的名字叫红》算不上杰作,但获得诺奖也足够了 与以上作品相比, 应该说金庸的任何一部小说, 确实都不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诺奖的入围作品, 说到底是直接描写这个现实的世界, 它呼唤更血淋淋的直逼现实, 它反对过于曲折的寓言和过于间接的指向, 因为诺奖是为人类灵魂做背书, 他需要直面惨痛的勇气, 和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赤裸裸的揭露。 诺奖的这一规则, 其实也是自古以来文学意义的诉求所在, 是人类文学价值的传承和延伸。 诺奖反对过于机灵的取巧, 也反对过于畅销的思考。 因为大众必然是乌合之众, 畅销必然意味着乌合之众的高度认可, 而与乌合之众契合的精神,必然是深度有限的, 也正因此,畅销通俗小说家,几乎没有获得诺奖的。 甚至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呼声那么高, 喊了那么多年, 却屡屡败给许多知名度低的作家。 回顾这么多年的诺奖获奖作品, 应该说,并非每年的获奖作品, 都达到了诺奖所需求的高度, 有些年份的获奖作品, 甚至远远低于诺奖历年的平均水准。 也就是说,并非每年的诺奖作品, 都达标了。 但金庸的小说, 的确无法达到诺奖要求。 再看看国内的矛盾文学奖, 其评奖的“讲政治”的一面,固然具有中国特色。 但其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尺,其实是和诺奖一脉相承的。 这么多你年来,矛盾文学奖作品, 其实水准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不少,还不如金庸小说, 然而,如果金庸去参评, 也是断断不可能评上的。 ▼ 门户有别是永难消除的鸿沟 这不是说金庸的小说不够好, 而是这些文学奖的本质, 实际上是一种他们定义下的文学价值评判, 即在少林武当等为代表的“正统”范畴之内, 所进行的一种选拔赛, 日月神教即便派出教主, 也不大可能获得肯定。 这就是门户有别, 金庸的创作,从取悦了大多数群众那一刻起, 已经永远地决定了将远离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正统文学。 所以,如果金庸不死, 他会一直尴尬地活在文学界的鄙视链里, 以一个大师的躯壳, 面对文学的少林武当, 他谦虚着,却又不服着, 他将一直无法从日月神教的阴影里解脱出来, 直到死亡改变了这一切。 死亡是唯一可以打破门户界限的东西, 金庸将从此走向封神。 04 去伪存真 当我们把门户偏见抛开之后, 我们会发现,其实能像金庸这样把故事讲得如此曲折, 简直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说金庸的文笔好, 其实不是的, 要说文笔,汉语运用得最好的, 余华、苏童、格非等那一批先锋作家, 可谓登峰造极。 他们的文笔不仅远远强于金庸, 也强于时常为知识分子们称道的民国那批作家。 很显然,金庸的优势所在,不是文笔。 要说遣词造句、修辞描写的能力, 我对金庸做个客观评判: 中人之资。 在金庸的所有小说中, 你看不到那怕一个闪耀着天才光芒的句子。 相比于李白、苏轼的文学天才, 或者哪怕仅仅是余华、格非的文字组合灵气, 金庸都明显十分笨拙。 他是记者报人出身, 擅长讲述事件,但并无过人的文学气韵。 港台的作家多是如此, 即便李碧华、严歌苓等与影视结合得特别完美的港台作家, 其实都更是记者、编剧,而非文学家, 她们和金庸一样,擅长叙述离奇的故事, 但并非文学天才。 ▼ 李白与苏轼 可能是使用汉字的最巅峰天才 是的,说到这里, 我终于说清楚了金庸的核心竞争力。 那就是他叙述复杂故事的能力, 以及布局谋篇的能力。 我从十四岁就开始阅读金庸小说, 尽管非常喜欢,但并不知道它的故事结构究竟有多好。 直到大学毕业,我看的世界名著也还并不多, 于是想当然地以为,那些世界名著, 内中的故事,都势必写得特别精彩。 但当我为了打发漫长的人生闲暇, 而阅读了许多国外名著之后, 我非常惊讶地发现: 原来,世界上,擅长叙述故事的作家, 是很稀少、很稀少、很稀少的。 也就是说,作家的能力,其实分为很多种, 大多数文字好的作家, 往往并不擅长组织复杂的故事。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 关键是,在我大量阅读了西方小说之后, 我才发现,几乎全世界从古到今, 竟然并不存在比金庸更擅长讲故事的人。 翻遍西方浩如烟海的通俗小说, 要论布局谋篇,无人超越金庸。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去伪存真的过程, 我如一个探险的旅人, 在走入金庸小说的世界之后, 经历了先是很喜欢, 后是以为西方名著在叙事上比金庸强很多, 最终广泛阅读后,却发现金庸的叙述能力无人可比。 05 古往今来世界第一叙事大师 除中国人金庸之外 再无他人 为了论证第四点, 我在此梳理一下对比。 要做对比,其实也很简单。 老一批的西方经典文学, 其实故事也多数并不复杂。 什么《茶花女》,什么《安娜卡列尼娜》 其实都是线性地讲述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 通俗小说比经典文学的故事往往曲折复杂一些, 那么我们直接以老一批西方通俗小说的巨擘大仲马为例吧, 其代表作《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虽然故事曲折复杂一些, 但也无法和金庸的几部代表作相比。 那么,现当代西方的一些通俗小说代表作呢? 最典型的莫过于《哈利波特》、《魔戒》以及《冰与火之歌》了, 这三部,从结构上说,其实都是平铺直叙。 从故事内容上说,其实都是设定一个正派,一个反派, 正反两派之间的斗争罢了。 而且正派就是纯粹的正派,反派就是纯粹的反派, 相比于金庸小说《笑傲江湖》 也是正派和反派的对决, 但其中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西方这三部代表作。 ▼ 冰与火之歌 并且金庸对于正邪双方的理解很深刻, 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例如名门正派里的左冷禅、岳不群未必就正, 而歪门邪道的日月神教里,无论任我行还是东方不败, 也都并非简单的邪恶, 金庸并不是脸谱化地进行简单书写, 光这一点,《笑傲江湖》的故事构思, 就碾压上述西方三大畅销书。 何况《笑傲江湖》里大故事套着小故事, 仿佛复杂的连环圈一样,却又完全自洽, 看不到一点牵强, 同样是讲正派反派之争, 曲折度及复杂度, 远超《哈利波特》、《魔戒》以及《冰与火之歌》。 仅仅在这一节,金庸就已经完胜。 然而,若论故事的曲折度和布局谋篇的高难度, 《笑傲江湖》还并非金庸小说之最。 故事叙述得最牛的,是《天龙八部》, 这不是一个通俗小说最喜欢用的关于善恶的故事, 也没有明显的正派和反派, 它讲述的根本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简单故事。 实际上,二元对立的故事,是最容易的了, 因此也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通俗小说的固有套路。 《哈利波特》、《魔戒》以及《冰与火之歌》都是正与恶的二元对立, 这种简单的是非观与价值观,符合多数人的理解力, 因此最容易流行,写起来也最轻松。 然而金庸超越于此。 《天龙八部》的故事结构,仿佛一座气势恢宏的迷宫, 最难得的,是这迷宫却又浑然天成, 并无匠气。 金庸,终于以他一生的不懈努力, 弥补了他文字天赋并不耀眼这一天生劣势, 构建了一座永存于世的故事迷宫。 也正因此, 从古代到今天,从非洲荒野到美国都市, 普天之下,举世之上, 要论小说叙事的第一人, 非中国人金庸莫属。 ▼ 《天龙八部》代表着人类叙述故事的最高峰 06 走向未来 于是,这就回到了本文的开头, 为什么说金庸的死亡,开启了封神之路? 因为死者不再受诺奖约束, 诺奖只对健在于世的作家进行评价, 只要你活着,你一天被排斥在诺奖之外, 文学的殿堂就会对你冷嘲热讽。 我已经看到, 在金庸离世之后, 时间过得越久, 他的作品会被翻译成越多的语种文字, 历史,一定最终会赋予金庸世界第一叙事大师的头衔, 胜过一切东西方作家, 展示着中国人非凡的布局谋篇的能力。 这不是假象, 也不是口号, 因为,无论许多人信还是不信, 这就是事实。 ▼ 金庸先生千古 |
|
来自: 大白鲨rprnrb4e > 《诗歌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