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高句丽地理位置特殊,国土横跨中国、韩国及朝鲜。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由于高句丽早中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国鸭绿江、浑江流域,而且高句丽的开国君主朱蒙是辽宁新宾人,毋庸置疑,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只是疆域全盛时扩张到朝鲜半岛中南部,后期迁都朝鲜平壤,而且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中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南)建国,故称高句丽。公元5世纪后,高句丽被普遍简称为“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丽王”。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的王氏高丽并非其继承国。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唐朝初期,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西汉末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将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祖国东北的秽貊族支系高句丽人,在鸭绿江中下游和浑江流域一带建立了高句丽王国。这个王国中、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城,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县城和县城北的丸都山城。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 (今吉林集安),后迁都至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427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除此之外还有辽东城、建安城、新城、安市城等城池,其遗址均在辽宁省境内。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高句丽王陵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是高句丽第19代永乐太王谈德的王陵,是高句丽文化的重要遗存。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 1-5 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气势磅礴。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绚丽的高句丽文明。 因为高句丽早中期的城市及都城都在中国境内鸭绿江、浑江流城,所以高句丽属于中国文明,是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最盛时期达到朝鲜半岛中南部,而且我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还是世界文化遗产。 国际权威观点认为,高句丽属中国文明关于高句丽的文明属性,按照国际上的权威观点说,属于中国而非韩国。道理很简单,那时候的东亚东北亚包括韩国的先人新罗、百济,都是属于中国文明圈。对此话题,美国学者亨廷顿、日本史学家山本芳昭都有精彩表述。 一、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有6种主要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中华文明,也可称之为儒教文明,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据此我们可以推导,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百济、新罗,还有后来的契丹,当然是处于这个文明的范围内的——东亚大陆地区,只有有中华文明这一原创文明,后来出现区域内出现的新的文明,只能是中国文明下之的次生文明。 二、日本史学家山本芳昭在《魏晋南北朝:中华的崩溃与扩大》一书中描述了高句丽的文明中国化进程:,高句丽以中国政治制度为范本,创制了年号,使用“天下”“皇天”“天帝”等概念,建立起自己的正朔。他们请求将自己视为臣下的中国王朝赐予将军称号和王爵,按照商周时期的五土观来划分疆域,设置五部管理国家。高句丽人处处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中华”的位置上,从而强化自己在东北地区的神圣地位,以号令四邻。他们以中央大国自居,把位于东方的新罗称作“东夷”,并模仿自身与中央朝廷的关系,与新罗、百济建立起一种以高句丽为中心的“跪拜、朝贡”体制。山本芳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说高句丽先于古代日本,开始形成了以高句丽为中心的中华意识。”确实是这样的,高句丽人自视为中国文明在东北亚的代言人,以小中华自居。 三、两位外国人的经典表述,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历史依据的。高句丽立国于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其控制区域也是周初箕子朝鲜故地,战国时期属燕国东部边疆。这里的民众深受商周中原风气渐染,很有礼仪之邦风范,他们融入高句丽后也影响了后来人。与其他东夷人一样,高句丽人模仿中原,祭天以正月,尚白。礼仪活动中“冠弁衣锦,器用俎豆”,一派中土作风。民俗方面,他们在丧葬时遵循殡三年、丁忧三载的礼俗。在文教方面,他们仿照中央王朝,设立太学,教授“五经”“四史”和《昭明文选》等。中国的儒家思想构成了高句丽的官方意识形态,并体现在文明的制度层面上。 四、地面遗址和地下考古发现,可以进一步佐证高句丽属于中国文明。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充分展现了中原文明对高句丽的影响。矗立在集安禹山脚下的好太王碑,以端庄古拙的汉隶写成,原有1775个汉字,完全使用中国古典方式叙述高句丽历史——慎终追远,盖棺论定。而集安古墓里的壁画,宗教题材方面都是与儒道佛等中土传来的宗教有关,神话传说题材壁画多展现伏羲、女娲和神农等远古人物形象,表明高句丽壁画艺术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生活都是中原式的,画面上人物装束也是近乎中原的。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在高句丽前中期都城所在地桓仁和集安,发现了大量的秦汉等时期的铜钱,说明高句丽的货币体系也是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考古发现还说明,高句丽有东北亚比较先进的农业,使用着与中原相同或相近的铁质农具——铁犁铧、铁锸、铁镰、铁铲等,生产各种谷物。 原本的韩国连他们现在的首都都不是他们的! 最原始的土著,靠釜山那边的一隅之地,那才是他们正宗的土地,半岛其它地方都是古中国的,后来他们靠着送女人,进贡以及一些小手段才把领土扩张到了鸭绿江边,古代中国的确对那点土地也无所谓,不然朱元璋就要在半岛设置铁岭卫了。韩国人也就二战后因为美国的因素才经济发展起来。他们的历史是很悲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