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市民住进来后会有很好的体验。”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昨日在参与视察深圳光明长圳保障房项目后感叹不已。长圳项目是深圳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公共住房项目,有近万套保障房。 昨日上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率部分在深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来到福田、龙岗和光明区,视察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刘若鹏全程参与视察。 据介绍,去年6月开工建设的深圳长圳保障房项目位于光明区光侨路与科裕路交会处东侧,总建筑面积109.78万平方米,建设住房9672套,2021年交付使用。 长圳保障房项目之所以成为“网红”, 是因为我国8位院士 将其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注入其中。 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介绍: 周福霖院士的减隔震技术,能够在7级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只有4~5级; 周绪红院士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可有效减轻建筑自重20%以上,节省脚手架和模板90%; 孟建民院士的‘本原设计’理论使长圳项目集中体现‘建筑服务于人’的思想; 还有聂建国院士的钢和混凝土组合楼盖技术、 欧进萍院士的减震装置技术、 肖绪文院士的绿色施工和免模施工技术、 丁烈云院士的智慧安全工地技术、 江亿院士的建筑分布式蓄电和全直流供电技术。 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 都将在长圳保障房中集中应用。 有了这么多“硬核技术”, 长圳保障房的居住体验又会怎样? 据介绍,整个长圳住宅区实现了全首层的风雨廊设计,居民从地铁或公交场站回家时不会淋到一滴雨;该项目还实现了6个小区之间不跨市政路的无障碍连接,业主进入二层绿化平台后,犹如行进在公园之中……创新、绿色、共享的新理念在细节中得到体现。 堂堂8位院士何以“屈尊”参与建设长圳保障房项目?该项目院士“召集人”孟建民说:“好的技术应该用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让人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深圳去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在2035年前新增建设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100万套,占全部新增住房的60%左右。张学凡说,在人们的印象中,保障房就是“低端房”。深圳长圳保障房项目就是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打造保障房建设领域的“样板房”——这是长圳项目建设的初衷,也是院士们“加盟”建设的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