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阅读ID:jyly2018 中国人必备阅读宝库,涵盖人生哲学、教育经验、职场智慧、情感文学,每日奉上有思想深度的营养套餐。 人有两大凶德,一定要戒掉。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大凶德和弱点:傲慢和多言。 某种程度上说,年轻的曾国藩犯过傲慢和多言的错误,但他都能在事后认真反省、改正,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国藩说的“凶德致败者”是他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训诫。 1 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 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 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公必败。在西方,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一个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三国演义》中过于高傲自恋却让关羽败亡。 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就有些得意了,东吴方面当关羽听说孙权拜陆逊为将代替吕蒙时,他说:“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而富于谋略的陆逊代替吕蒙后,又是写信又是送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关羽更是麻痹大意。 对于别人的话,关云长根本听不进去,每每都感觉自己下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别人说的都是没用的。最终被杀害。 2 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 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 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 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 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如果想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谦逊一些为好。 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 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