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书法批评的立场:不止是真、善、美,更多的是人的本身

 赵东华 2019-07-14

 

一提起书法批评,有的人就认为这是一个理论化的体系问题,实际上,这种认识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它所存在的真正意义。所谓书法批评,是指在有了书法以后,人们对它的鉴赏的认识,并且找出其中的艺术美和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换句话说,书法批评是既有审美的过程,也有指正美的过程。

书法批评的根源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它起初的价值是有传递思想、交流文化的作用,书法批评并不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而是在经过了几千年以后才逐渐走到它的体系中来。

中国哲学是书法批评的根源和思想基础,也就是说,书法批评是以中国哲学为根本宗旨来开展的批评活动,中国哲学大致可分为:儒家经典、道家思想和佛教化的理论,即禅宗。

儒家哲学对书法的影响

包括易学和孔子两类学说是书法活动的思想基础。周易是中国先民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它之所以和书法批评有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易对象和意的认识正是书法中的"象"和"意"的表达。"象"本来是先贤从自然社会中对符号的概括表达,也是主观的意识,在书法中,"象"是指文字符号,"意"是指由这些文字所引申出来的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些现象虽然看似文字性的表面,但它仍然是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出来其中的意义,人们在欣赏书法时,不只是欣赏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而是由它的形体构造所产生的意味。

二是阴和阳的对立关系。易学中往往把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系统,这也是宇宙万物中的两个自然关系。书法也是基于这两个系统来说明它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如章法结构中的虚实、笔画中的阴阳、向背等,有了这些关系,书法的形式、内容和所引申的感受会更加丰富,这些既是辩证矛盾的,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与易学中的阴阳是一脉相承的。

三是孔子的真善美。《论语》中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德。"这个德是属于"善"的范畴,"言"是表现"德"的外在形式。"有德"是指符合一定时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以这个标准来约束和要求自己,那么,他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书法角度来讲,其终极目标就是要求在做人上下功夫,也即是人的品德修养问题,所以它是从孔子的思想中延伸出来的。

道家哲学对书法的影响

道家有两部最为经典的著作,一是《老子》,二是《庄子》。老庄哲学承认"真",认为只有"真"才是自然的,但并不认为有善有美,《老子》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善之与恶,相去何若?"美与恶,善与不善,都归于虚无,只有自然的本真美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道家所强调的"真"与"美",最后都归旨于自然之美中来。从南北朝开始,书法批评中就开始出现了"自然"、"天然"的重要概念,这都是源于道家的思想基础。

禅宗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禅宗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中国化的影响,是佛宗思想。从历史上来看,禅宗思想对书法的影响是很小的,尤其是唐代以后,一些学儒才把禅宗思想引入到书法中的来,比如王国维、梁启超、宗白华等人用西方美学和佛家思想共同来观照书法的审美和"意"的态度,总体来说,禅宗思想并不像儒家和道家对书法影响面广、影响程度那么深。

书法批评是源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影响,它所影响的范围、程度都是由于它是先贤在认知世界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并且得到后世一步一步检验而来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书法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必先要知悉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从中寻找美的存在、自然的天性才能更好、更深地表现书法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