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发布:黎海滨(湖北武汉) - 人到中年,我闲读孟浩然。 我读他,不只因他是我的湖北老乡。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在古代诗人中负有盛名。他与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同时代大伽级诗人都是他的铁哥们,与杜甫也关系甚好。他性格耿直潇洒,崇尚气节、喜欢帮助患难的人,却一生十分任性,年仅52岁就自己找死,英年早逝。 纵览孟浩然的人生经历,令我深受震撼——“孟浩然”是一剂药,专治各种“中年任性症”! 您不信?请看下文。 (1)诗歌大V,也想弄个官儿当当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开元年间,湖北襄阳城外,一个叫做“涧南园”的乡间小院里,刚刚起床的孟浩然望着窗外满地的残花败叶,提笔写下这首《春晓》。 读了几遍,自我感觉良好,得意洋洋地跑去跟老婆炫耀:看,又写成一篇,发出去就是爆文,阅读量10万+,你信不信? 他老婆不屑一顾:成天写这些玩意儿有啥用?10万+又怎样?山水田园诗大V又怎样?网红了不起啊?快40岁的人了,不务正业,除了会写几首破诗,还会干啥?到底还要不要考取功名?你看看你那些朋友,谁没个一官半职的?你再看看你…… 就这样,巴拉巴拉一阵儿数落。 孟浩然脸皮厚,满不在乎:呐,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功名的事是不能强求的,你再给我一点时间好不好? 他老婆说:你这样做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 孟浩然嘴一撇:切,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博取功名不一定非要参加高考,难道高考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吗?那种考试,我嫌麻烦,懒得参加,我要真去了,肯定前三名。 他老婆说:不吹牛逼你会死啊?! (2)羡慕李白:不考试也当上了公务员 - 自从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就成为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和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对于一些特殊人才,即便没有学历,也是可以破格提拔任用的。 比如大唐诗歌界最牛逼的两个人,李白和杜甫,一个从来就没参加过高考,一个是高考落榜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唐诗坛的领军人物。 特别是李白,从开始就没考虑过参加科举考试,好作品自己会说话,就是靠写诗在文坛闯出了名气,也因此结识了许多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和文化名流,比如贺知章、元丹丘等人,通过这些人脉关系,又认识了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 你混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你的事业高度。因为这些高端人士经常在朋友圈转发李白的诗,终于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 就这样,一个没有学历的平民诗人,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接到邀请那一刻,李白欣喜若狂,当场赋诗一首: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那种得意,那种狂妄,那种终于等到这一天的惊喜简直无法掩饰。 也就是在那一天,李白被封为翰林供奉,陪王伴驾,成为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 费劲巴拉考什么科举啊,书呆子才去考科举,孟浩然内心期望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3)求官不成,长安赶考名落孙山 - 30岁的时候,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已名满天下,基本上属于诗坛网红了,却迟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举荐。失望焦虑之余,他写诗抱怨: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 我一个农村人在老家没啥朋友,朝里也没人,谁能为杨雄一样的我做个推荐呢? 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你别傻等着呀,毛遂自荐啊,直接给领导写信。 为当官,孟浩然模仿李白,也想攀高枝、走捷径。 才子就是才子。他提笔就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以求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好诗。前四句通过水墨画式的大笔渲染,将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 当然,这首诗的重点在后四句。孟浩然委婉地向丞相张九龄求官:我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却无用武之地,只能看到你们施展身手大有作为,我白白地羡慕你们哟。 张九龄学富五车,也十分爱惜人才,收到这首诗一瞅,就明白孟浩然的小心思。 然而,张九龄满身正气:这违法组织纪律啊小孟,你想当官,想为国家做事为啥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呢?想在我这儿投机取巧走后门,那可是行不通的。 就这样,孟浩然碰了一鼻子灰。好吧,考就考,谁怕谁。 唐开元十五年,孟浩然从湖北襄阳老家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那一年,他已经40岁了。起初还有点不好意思,到考场一看,卧槽,多大岁数的都有,有的同学已经考了十几年了,满头白发还在坚持呢。 孟浩然深受鼓舞。尽管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举,但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孟同学一点也不紧张,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埋头答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金子早晚都会花光,最后,孟浩然果然不负众望——落榜了。 当晚,给老婆发信息: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 (4)临场发挥欠佳,浪费千载良机 - 虽说孟浩然参加科举名落孙山,然而,诗坛的朋友们并没有看不起他。 好友王维私自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办公的内署(办公室)玩。不一会听到房外有人呼叫:皇上御驾到!孟浩然听了吓得屁滚尿流,赶紧爬到床下躲起来。王维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可不愿犯欺君之罪,待唐玄宗一进屋,就禀报了实情。 唐朝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很有才学,却没见过,怕什么呀?还要躲藏起来!接着吆喝孟浩然赶快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可能紧张过度了吧!孟浩然脑瓜霎时短了路,施礼后张嘴就背诵: 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号称“梨园祖师”的唐玄宗,治国本领差劲,琴棋诗书画却样样精通,听了那句“不才明主弃”龙颜就不悦了,愠声说道:你从没求我做官,我也不曾抛弃你,为啥打胡乱说?说完拂袖而去。 事后王维哭笑不得:哎哟,我的哥,你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既有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也有你发挥聪明才智报效国家的愿望,皇上横听竖听都会满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骚诗!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断了仕路也! 孟浩然摸着头说不出话来,除了悔恨还是悔恨啊! 从此以后,孟浩然心灰意冷,回到襄阳乡下,终日饮酒赋诗,纵情山水,不再谋求功名。 ——此事载于《新唐书·孟浩然传》。 (5)饮酒误事,丢掉最后一次机会 - 孟浩然有个朋友叫韩朝宗,人称“韩荆州”。 李白曾在一首诗里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为啥大家都想认识他?因为此人特别喜欢向朝廷举荐人才,有好多没有学历的特殊人才,都是经他推荐提携走上领导岗位的,把组织部的活儿都给干了。 韩朝宗时任襄阳刺史,对自己辖区内的才子孟浩然再了解不过了,说你不能在乡下就这么混一辈子啊,可惜你的文才了。这样吧,明天我要启程进京述职,你跟我一起去,到时候见了圣上,我再给你说说,好歹给你安排个位置。 惊喜来得太突然了!孟浩然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双方约定,明早8点,办公楼门前,不见不散。 ——天无绝人之路啊,不得不说,在孟浩然的事业征途上,从来都不缺少贵人相助。 老孟心花怒放,回去就跟老婆说:明天我要跟韩市长进京面圣,给我收拾下行李。然后把咱家那只老母鸡炖了,晚上我要请伙计们喝酒。 就在院子里摆上酒席,来了好多朋友,提前庆祝,也算是给孟浩然送行嘛。 结果,可能是太兴奋,老孟喝多了。烂醉如泥,人事不省,第二天早上怎么也叫不起来。 韩朝宗一行在大门口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派人过去一问是这情况,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谁的鸽子你都敢放,尼玛没喝过酒啊喝成这样?!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算了,我们走。 就这样,孟浩然丧失了最后一次入仕的机会。 ——中年任性,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6)再度任性,落得个英年早逝的结局 - 弊庐在郭外,素业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这首《涧南即事·贻皎上人》,是孟浩然隐居田园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幽静的山林里过着平淡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晒晒太阳,喝喝茶,看看书,摆弄摆弄花草,河边钓钓鱼,然后发个朋友圈: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孟浩然一再失误、求官不成之后,彻底了结“入朝入仕”的愿望,隐居林下,写了大量的诗,其诗歌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有一些属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好友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创了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心怀,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得到了世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唐开元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40年,当年跟孟浩然同时进京赶考,后来进士及第,以边塞诗著名的诗人王昌龄路过襄阳,专程来看望老友。 那一年,孟浩然患了痈疽(一种皮肤和皮组织下的化脓性炎症,严重后可能诱发败血症),经过精心治疗,此时虽已好转但还没痊愈,郎中嘱咐他要忌口,千万不可吃鱼鲜,更不能饮酒,否则复发了,以前的治疗不仅白费,而且还可能危及生命。 可是,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来了,咋能不喝点酒呢?因为生病,已经几个月滴酒未沾的孟浩然都快急死了,正好趁着王昌龄造访,摆下宴席,其中有一道菜是襄阳人请客必备的“汉江查头鳊”,肉嫩味鲜,别提多好吃了。 两人桌上觥筹交错,海吃胡喝,相谈甚欢。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查头鳊,肉嫩味鲜。 任性忘乎的孟浩然,把郎中的嘱咐丢到了九霄云外,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来。 刚过几天,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时,孟浩然的痈疽复发了,就此永远闭上了眼睛,时年52岁。 真的是“不听郎中言,顷刻死眼前”。有句古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龄对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辈子! 孟浩然死后不到十年,他的诗集便编定,送“秘府”保存。有《孟浩然集》现流传于世。 话说孟浩然英年早逝的噩耗传来,大唐文坛为之震惊,诗歌界为突然失去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而感到遗憾和悲哀。 孟浩然生前好友李白曾赋诗一首,高度评价了孟浩然淡泊名利,潇洒任性的一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孟浩然的无比仰慕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时过千余年,我再次读到孟浩然中年任性的那些故事,仍不禁为之扼腕。 这真是——“孟浩然”是一剂药,专治各种“中年任性症”。 善良的人们,千万要引以为戒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