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竹迹中国行 对于手工竹编来说,具有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怀念价值,价值也就是有意义的用途和方式了,价值有点虚幻捉摸不定,在这从而转换成比较直观的价格来加以说明。判定一款手工竹器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就竹器本身而言至少是有5个维度,而往往很多人却只喜欢用其中的1个维度去判定,这其中有你吗? 第一个维度:竹子材料 全世界现有的竹子种类有1000余种,其中适合且拿来用于编织竹器的竹子不低于150种,这150种竹子不均等的分布在全世界的竹器编织区,也因此,就算制作同一款竹器,在各个编织区也面临着编织所用到的竹子材料的不同。 不同的竹子,有直径的不同,柔软度的不同,竹节平顺与否的不同,竹纤维粗细的不同,就算同一种竹子,也有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柔韧性和色泽的不同,这些种种的不同,自然也是导致编制本品竹器的不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抛开其它不说,就竹子原材料的差距,也很大程度导致竹器本色质量的不同。从每个编制区当地挑选最适合制作此款竹器的竹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只要有种类对比,就自然有排名,选择最优的竹子,无疑是可以给竹器本身加分的。 第二个维度:编织材料的粗细和薄厚 编织任何一个竹器,都面临竹篾、竹丝、竹条的尺寸粗细、薄厚问题,可以用mm(毫米)来量化,当然了,就算用竹子原竹来编织,也是涉及竹子口径大小的问题,这个应该很好理解。理论上来说,编织材料的尺寸越细,编织出来的细腻度就越好,编织材料越粗,承重力就越好。 但是在实际制作中,还会涉及到编织时间,编织环节花纹自身对编织材料粗细薄厚的限制问题,所以,这种尺寸的调节是在编织艺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和竹器自身的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在这个范围内,粗细的控制就是决定质量高低的一个客观存在。很简单,一个通常的竹编筲箕,同等大小,一个竹丝宽用0.1毫米,一个竹丝款5毫米,这两种材料编制出来的质感,那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在编制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也是相差很大的。 第三个维度:编织细节处理 抛开手工竹编艺人自身的名人效应,决定价格高低的一个关键是看做工细节,细节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地方哦!有的竹编艺人涉足编织的种类很广,有的竹编艺人却只做一款,这个的多和少不能决定制作工艺技术的高低。在同类竹器编织中,制作质量和细节处理在行业中都有公认的高低排名,用一句话说明就是:“一些师傅一辈子做不坏,一些师傅一辈子做不好”。细节的处理才是决胜竹器长存与否的核心,外表都是浮云。 竹器的细节除了我们能看见的外貌之外,还应该追加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手工竹编簸箕,很多人纠结是否青层竹席,而且把这块作为一个核心的参考标准,但是判定一个竹编簸箕的质量优劣与否至少有5个方面,而其中夹条是最为关键的地方,因为在我观察,竹编簸箕最容易出问题是在夹条。当然了,簸箕的夹条真正影响的是看不见的夹条里面,里面的马虎和兜壳倒篾的多少是核心影响,也是很多竹艺人喜欢在里面做文章的高发部位。 第四个维度:整个竹器尺寸大小 同类竹器,都要面临尺寸的大小的选择,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以此类推,但这种大小的改变会涉及到制作竹编艺人师傅的不同,编制材料粗细薄厚的不同,竹子种类的不同等等,大小的改变因为涉及到承重力改变,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一系列的改变,都会涉及到价格高低的改变。 如若单纯的只以尺寸大小来衡量价格,那必须要统一编织竹材料,统一编织材料粗细,统一编织竹编艺人作为前提来加以衡量,不然存在至少4个变量,却用一个变量来决定所有,在小学知识逻辑里面都知道是不成立的。最经典的话语就是:这么小,还这么贵等等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往往是把人得罪了,自己也不讨好。 第五个维度:是否精致打磨 有很多人说竹编竹器在编织之前把材料打磨光滑,就不会再产生毛刺,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因果推论,材料在编制之前的打磨能有效的减少毛刺,但是不会全部避免,因为在竹器的编制过程中,有经纬交织,有穿插,有倒扣等等环节,经历不同角度的材料旋转,很自然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毛刺。 有人说毛刺处理很简单,只需要用火把竹器处理一下,就能去除毛刺,但是这也是想当然的了。我们后期处理的有绒毛和倒刺,当然还有因为编制竹篾的厚度差问题导致的刺手因素,也是需要处理的。所以,后期的打磨处理是一个非常繁琐的问题,不能简单的一火了之。 ![]() 以上是竹器本身方面来客观判定竹器价值高低的5个维度,在真正的交易过程中还会受到供求关系,供货量多少,风俗习惯等等因素,竹器的价格高低是一个多维度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是却有一些人把竹器价格高低用单一的尺寸大小来武断决定,这就有失公允,也自然会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这其中会有你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