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2009年12月28日至2010年2月8日,以小组治疗的模式,应用汗法治疗银屑病。治疗40天后停药。停药1月后,有的患者皮肤完全恢复正常,有的患者皮损减退十之七八,小组中所有患者病情都有很大改善。心得以下: 1.小组治疗的形式是取效快捷的基础 笔者采用小组治疗是受何裕民教授“圆桌治疗”的启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好处有三:一是搭建平台起到心理互助治疗作用。多数患者得病后都觉得委屈、压抑、恐惧,见到很多和自己“同病”的人,会减少心理上的“无助感”。如洪昭光教授所说“7-8个人来一下,座谈,大家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心里什么难受,尽管说出来,互相鼓励鼓励,这么个小组疗法一来,大家心理很好。”二是教学相长,医患取得共识。笔者针对银屑病的核心病机提出的“温通发散”的治疗大法,与流行的治疗思路几乎相反。如果无法让患者有深入的了解,不仅不会配合,还会引起他们的疑惑。经过小组治疗,笔者讲解,大家交流,相互促进,取得了“银屑病是皮肤功能障碍造成的,温通发散可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功能,治愈银屑病”的共识,为医患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全程互动,通过言传身教使治疗思路得以贯彻。很多的措施不仅需要理解思路,更需要动作到位。薛某,男,30岁,服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方治疗一月余,“四多”取微汗等也能理解,但始终效果不显。加入小组治疗,大家一起运动,才发现其运动的方法根本是错的,给予纠正后,在方药不变的情况下1周后显效。 2.“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的目标为治疗指明方向 “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均见于《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一时许”是汗出的时间要求,1-2个小时;“遍身”是汗出的范围要求;“漐漐微似有汗”是汗出的量的要求,象绵绵春雨一般微微汗出。实践证明,如果银屑病患者能同时符合以上3点要求,做到“发汗……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银屑病很快就会治愈。 3.“无效则加、以知为度”的经方服药法为治疗加速 《伤寒论》中关于服药,不效则加量和缩短间隔的经典描述有“促其间”、“不知,加至……”、“未……益至”、“渐加,以知为度”等。笔者遵医圣之意,及时增减剂量获得了较快效果,略举两例说明:郭某,女,22岁。先有月经不通而后出现银屑病,皮损干燥、浸润明显,同时有渗液表现,先用麻黄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效。2010年1月25日因月经来而不通皮损加重,停中药,用桂枝茯苓丸、大黄蟅虫丸、逍遥丸3种丸药,各两丸日3次,嘱如果月经不通则逐日每次各增加1丸,前提是如果有其他不适及时停药。复诊诉3种丸药均加至每次8丸,每日3次的惊人剂量,获得月经通,皮损迅速减轻的效果。张某,男,26岁,为典型的阴证银屑病,皮损少而局限,不易上火。2010年1月24日,中药逐渐加量至1日6剂,处方为麻黄18克,肉桂12克,杏仁12克,炙甘草12克,苍术12克,茯苓15克,附子9克,黄芪60克,升麻3克,柴胡3克。折算后1日麻黄用量超过100克,黄芪用量将近400克,获得了皮损由阴转阳的效果。当然无论丸药或者汤药,加量时必须同时遵循“不可一日再服”、“中病便止,不必尽剂”等祖训,避免中毒,注意安全。 4.患者自疗和药后护理为得效关键 自疗笔者在《温法治疗银屑病》一文中已经提到过,指“四多”及提高身体的温度、心灵的温度等。药后护理在《伤寒论》中与汗法有关的方剂方后注中多有描述,笔者临证强调较多的有“温覆”、“多饮暖水”、“啜热稀粥”、“坐被上……温令微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等等。强调自疗和药后护理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药物使其发挥最佳效能,尽早达到“汗出三要素”的目标。有患者问:只服药,不自疗和药后护理行吗?回答是不行。为什么呢?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的一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药是通过人体的正气作用于人体,发挥祛邪治病的作用的。如果只吃药,而拒绝自疗和药后护理,则药欲攻邪而正气不行药,会有好的疗效吗?因此,笔者把患者自疗和药后护理提到“得效关键”的高度来看待。 5.无意中验证了“候气来复”的巨大临床价值 关于“候气来复”,学友高建中10年前有专文论述:“……要善于调养,静心等待,等待正气的恢复……临床具体运用常见两种情况,一为小剂缓调,二为停药以候。”笔者素喜大剂猛投,总欲一鼓作气荡平邪寇,对于“候气来复”体会不深。此次小组治疗的患者截止2010年2月8日全部停药,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服药不便。不料停药一月余效果竟如此之好,始信“候气来复”非纸上谈兵也。进而探求“候气来复”的时机问题,从这批患者来看,有两点可资借鉴:一是已经奠定了良好的“自疗”基础,停药也不会停自疗的;二是已经显露出好转趋势者。 (本文选自《银屑病经方治疗心法》中国中医药2012版p122-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