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的回目是: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上回说到,黛玉因为丫鬟不开门而错怪宝玉无情,一腔无名的情绪无处发泄,在芒种节勾起怜春伤春的愁思,以自己的方式祭饯花神,掩埋残花落瓣。在“葬花塚”畔不禁由花及人,想到自己的命运,哭吟成一首感人肺腑的《葬花吟》。这发自心底的悲情倾泻,谁才是最能听懂的那个人呢? 这首诗既充满哀伤凄恻之情,又表现了黛玉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在诗中宣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然而,如果说这首诗中句句都是写实,倒也不尽然。因为至少黛玉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没有恶劣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程度。所以,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黛玉以她特殊的敏感,所领悟出的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某种预感。 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又多次出现《葬花吟》中的诗句,可见作者是很有用意的——是以反复“咏叹”的方式,表达对黛玉以及大观园中众多与黛玉同样悲剧命运的“诸芳”这个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 顺便说一下,《葬花吟》所描摹的是在一个特殊的典型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难免有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我们读这首诗,显然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甚至对号入座——这算题外话。 黛玉的悲音被宝玉在山坡上全都听见了,宝玉听到开始几句,还只是点头感叹,越听越有不能超然物外的感觉。当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话,“不觉恸倒山坡之上”。也就是忍不住失声痛哭,以至于站立不住,扑倒在地上。怀里兜着的落花也撒了一地。 宝玉联想到了什么,竟让他如此痛苦?因为他隐约意识到,像黛玉这样的花颜月貌,也许转眼之间就将失去!由此推想,大观园的众姐妹也就会相继离去,岂不就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了吗?那么,这山、这水、这园林、这景色还有什么意义?想到这里,怎不让人心碎肠断!所以宝玉听罢想罢,禁不住悲从中来... 黛玉在这里独自伤感,忽听到山坡上也传来哭声,抬头一看,见是宝玉。不觉又气又恨,长叹一声,就任性的抽身走了。 宝玉哭了一阵,抬头不见了黛玉,心想黛玉一定是看见他躲开了,因此越发伤感,就抖抖身上的土,沿着原路往回走。偏巧看见黛玉在前面,就紧走几步,想问黛玉究竟是为什么不理自己。就说: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黛玉听他这话里有文章,就站住说:“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着说,两句话,你听不听?黛玉转身就走。 宝玉在身后叹道:“既知今日,何必当初”!黛玉听到这话,停住问:“当初怎样?今日怎样?” 这就引来宝玉的一段直透肺腑的剖白,其炽烈的情感涌入黛玉的心房。而当双方一旦弄清了这番误会的由来,所有的忧愁怨恨一瞬间就冰消雪化了... 宝黛之间的关系到了这个时候,历经了由一见如故、言合意顺、静日生香、青春萌动、西厢戏语、艳曲惊心、春困幽情等几个阶段。已经不知不觉地从亲情、友情逐步发展变化成真挚的爱情。然而,由于双方“距离”的变化,尤其是黛玉内心由爱而产生的“排他”心理,所以就多出来许许多多的误解和冲突。误剪香囊啦,戏语“冒犯”啦,金玉良缘啦...总之,一时间幸福与痛苦、欢欣与烦恼同步而来。这痛苦经常让黛玉以泪洗面,这烦恼有时也让宝玉感觉很受伤,以至于认为“回头试想真无趣”,差一点儿就“禅机解悟”了——当然,那不过也只是短暂的错觉。 如今这一次误解导致的矛盾冲突,又一次给双方带来了身心的折磨。而在某种意义上,是《葬花吟》帮助完成了二人之间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真正能懂的唯有宝玉一人。当误会消除,二人也由此实现了心灵的深度融合。因而使两个人的感情层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知道也有一些读者似乎不大喜欢黛玉,究其不喜欢的原因,无非就是不太接受黛玉过于敏感的爱耍小性儿的毛病。也确实,黛玉的耍小性儿,在外人看起来也多少有点儿任性,甚或无节制,真所谓前番刚过,此番又来。经常是别人无意的一句话,就可以引起黛玉无限的联想和过度的反应。 其实这也许正是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之处,或者说是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之处。细究起来,黛玉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也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黛玉内心追求纯洁爱情的理想与遭受的来自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挤压的矛盾,更是黛玉对爱情的渴望与婚姻不自由、不自主的严重对立,所形成的扭曲的心理阴影。然而,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纵然黛玉有一千个生气的理由,宝玉也有一万个哄她的方法。 话说二人重归于好,来到王夫人处,王夫人见到黛玉,就问她最近吃的药可有效。宝玉因为与黛玉和好了,心头的乌云顿时烟消云散,眼前一下子就轻松豁亮了。因此情绪高涨,表现了久违的谈笑风生。不由得大展了一通“逗哏”脱口秀。玩笑中,举出一些名贵难寻的温补药物,诸如“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等等,也无意间与宝钗的“冷香丸”开了一个小玩笑——暗中让应对黛玉风寒症候的“热香”药与宝钗排除“热毒”的“冷香丸”来了一次小小的PK,这似乎也让读者想起了黛玉曾经讥刺宝玉说:“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这也难怪“听者有心”的宝钗不愿意给他“捧哏”了。好在不知内情的凤姐及时出面给捧了个场,作证宝玉并非“胡说”。 只是,这个情节也暗示了黛玉的病似乎也在日渐加重了。 冯紫英请赴家宴,宝玉知道是前几天约定的话。于是急忙换衣服前往。 在第二十六回中,冯紫英曾留下了一个悬念,宝玉一直挂在心上,见到冯紫英,宝玉头句话就问起:上回你说的“大不幸中之大幸”,让我一直昼夜悬念,究竟是怎么回事? 冯紫英却笑着说:“你们令姨表兄弟倒都心实”(看来薛蟠也记着这事儿),其实我不过是卖个关子,只为了诚心实意邀你们都来喝酒,免的你们到时候推脱——宝玉没想到这老冯也跟老薛那么不靠谱儿,那悬念不过也是诓人而已。大家都一笑,酒就摆上了。 赴冯紫英家宴的人员构成很有点儿复杂。除了冯紫英、薛蟠之外,还有唱小旦的艺人蒋玉菡,以及锦香院的妓女云儿。这间接反映了作为纨绔子弟的宝玉,其社会交往的不思检点,不设边界,甚至不时与薛蟠这样的人际关系形成交集,“富贵闲人”的放荡生活也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无意间埋下了祸根——这是后话。 按照“脂批”所说,这蒋玉菡,也是一个带有“侠义”色彩的人物,今天也算是正式出场,其侠义的作为也许在之后会有更多表现吧。 宝玉见薛蟠在席间有些滥饮胡来,就提议行酒令,并说明了具体的规则:“如今要说出‘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的原故...唱一个新鲜时样的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薛蟠没等说完,先站起来拦住说,“我不来,别算我”——他怕出丑,看来还多少有点自知。在云儿的劝说下,只得遵从。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妙。 宝玉的这个主意相当于让每个人说几句自己熟悉的话,外加唱一段小曲儿。如果按照“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俗语,这样一通下来,各自的文化程度,生活趣味,以及职业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行酒令”这段是本书独特而别致的文字。这其中,除了宝玉所说和所唱的酒令及曲子显得格调高雅,才情洋溢以外,其他几个人行令所说和所唱的,多数都是庸俗或者粗鄙的话,甚至有十分下流的秽语淫词。但最难得的是,这一切都十分切合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和教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薛蟠是主要被嘲笑的对象,虽然他的酒令纯属低级趣味的笑料,语言污秽、不堪入耳,但其滑稽的表现却让人忍俊不禁。体现了作者极富幽默感的文学表现才能。仔细读罢,作者超强的故事设计天才和描摹能力实在让人佩服之至。也可见作者的生活面之广,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这些细节很难凭空想象出来。 蒋玉菡在要说“酒底”“席上生风”的诗句时,说自己在诗词上有限,不过曾看到一个对子,可巧只记得这句,席上又正好看到一朵木樨花,于是就说:“花气袭人知昼暖”。 没想到薛蟠出来搅局,说蒋玉菡说了宝贝,席上没有宝贝。冯紫英和蒋玉菡都不知道原故,云儿告诉出来——袭人是宝玉的大丫鬟。蒋玉菡赶紧向宝玉赔不是。其实细说起来,也无所谓得罪,袭人只是一个丫鬟,应该没有什么忌讳可言,而作者这样写,大概更多的是为了一个伏笔。另外,从这里漏出来的信息可见,宝玉与云儿也不是初次见面。 在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袭人命运的判词中,有:“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话。“优伶”,就是戏曲艺人,这里也就是指蒋玉菡,公子当然指宝玉。就是说袭人后来的归宿并非宝玉,而是嫁给了蒋玉菡。 宝玉离席解手,蒋玉菡随着出来,再次赔不是。二人似有一见如故之感。携手交谈中知道,原来这蒋玉菡就是宝玉所倾慕的著名艺人琪官。初次谋面,相见恨晚,宝玉将一个玉玦作为见面礼,而蒋玉菡则将北静王所赠的贵重之物、茜香国女国王的贡物——大红汗巾作为还礼。宝玉又将自己的松花汗巾解下来交换。 宝玉回来,袭人见扇坠子没有了,睡觉的时候又见腰间的大红汗巾子,就猜着了八九。只是说,你有了好的,把我的还给我吧,宝玉这才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只得说,我赔你一条吧——这样,宝玉无意间成了袭人与蒋玉菡二人交换信物的“媒介”。说起来也是命运难料,令人唏嘘。 袭人汇报了三件事:一是,二奶奶打发人叫了红玉去了;二是,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三是贵妃赏了端午节的节礼。 元春赏的节礼,因为将宝钗与宝玉的一样——比别人多了红麝香珠二串。不禁让人想到决策层对“金玉良缘”的某种态度。这对宝黛之间显然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使得宝玉感到有再次对黛玉明确表白的必要:“除了别人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事不得人身!” 黛玉却说:“我也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真是这样吗?这时候,宝钗来了,二人走开。宝玉就说,宝姐姐,我看看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子上正笼着一串红麝串,当宝钗将串子从腕上褪下的这个过程中,宝玉看到宝钗的肌肤丰泽,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由得动了羡慕之心,暗想: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许还可以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可惜没有这个福气——这样想着不觉得就呆了,直到宝钗把串子递过来,也忘了接。谁想这一切,被黛玉看个正着,于是从黛玉嘴里说出来就有了“呆雁”的谐谑之语... |
|
来自: thchen0103 >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