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乃苏杭之事

 369蓝田书院 2019-07-14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学派,在明清之际,兴盛于苏杭两城,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成熟,已然成为了一种显学。

但兴于苏杭,这种客观存在,不知是当地百姓的福气还是不幸。但是客观来讲,因于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原因,温病学在苏州、杭州大行其道,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大疫则必有大医!这是中医人千百年来的担当及使命,于是关于对温病的研究治疗成为了以苏杭医家为领军的江南岐黄界的天命,大批温病学家,诸如吴门医派的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钱塘医派的王孟英等,真如璀璨众星,一时间让苏杭成了温病学研究和发展的唯一中心。

这也是本文《温病学,乃苏杭之事》标题的由来,与杜甫所言“诗乃吾家事”如出一辙。

▲明代儿科中医(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什么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这一学派在明清时期最盛于我国南方,在研究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明清之际,江浙一带温疫流行猖獗,促使诸家对温病进行研究,由此逐渐形成学派。该学派虽形成于明清,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温病的记载: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些内容已涉及温病的各个方面。

《难经》里亦载有一些论述温病的内容,如《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晋王叔和在《伤寒例》中阐发《内经》伏气温病说,云:“冬令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录了许多防治温病、温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如太乙流金方、辟温病散等,并指出温病主要是感受厉气所致。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列举了热病候28论、温病候34论、时气病候43论、疫疠病候3论,叙述了温热病的致病因素、病机原理,以及症状特点,提出温病、时气、疫疠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

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亦收载了不少治疗和预防温病的有效方剂,及各名医论述温病的内容。

北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里亦着意发明温病,将其分为一般温病及天行温病两类,强调寒温分治,并具体论述了天行温病的病因、发病、证治、预防,指出天行温病与异气有关,既可即时而发,又可伏而后发,季节不同则证型不同、治法有别,但总以清热解毒,重用石膏为主。

南宋朱肱的《南阳活人书》注重伤寒与温病的辨别,对多种温热病,如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湿温、温毒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治疗上虽未跳出伤寒圈子,但也不墨守伤寒成方,而能灵活化裁,变动不拘。

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强调温病的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其云:“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伤寒补亡论·卷十八·温病六条》)

以上诸家虽各有发挥,但多是零散的认识与经验,仍未形成独立的体系而隶属于广义伤寒病。

金元以降,对温热病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刘完素据《素问。热论》创立六气皆从火化的病机学说及辛凉甘寒解表的治疗原则,标志着外感温热病的治疗在理法方药诸方面开始自成体系,温热学说初具规模,出现了“热病用河间”的局面。其后,元明之际的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进一步强调伤寒温病不可同治。明代汪机在《石山医案》中提出新感温病的概念。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里指出温疫邪气侵犯人体“必从口鼻”而入。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明代以前中医学对温热病的认识虽不甚完善,但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为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末,我国温疫流行,极为猖獗,专门研究温病的著名医家不断涌现,温病学派遂应运而生。代表医家有王履、吴有性、戴天章、余霖、叶桂、吴瑭、王士雄、薛雪等。

王履,元末明初昆山人。其于《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见解,指出温病的病因“乃感天地恶毒异气”,温病的机转是“热自内达外”,当以治里为主。在治疗原则上,他又吸收了金元医家刘河间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主张伤寒“治以辛温解表”,温病则应“治以辛凉苦寒”。为后世温病研究学者突破《伤寒论》的窠臼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榜样。

吴有性,明医家,著有《温疫论》。他对温疫病的致病因素、感受途径、侵犯部位、传变方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详加探究,指出温疫乃感天地之异气所致,邪自口鼻而入,先伏于膜原,后传于表里,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未能顿发,或由诱因,正气受伤,邪气始张,治疗总宜疏利膜原,表里分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自此温疫学说开始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戴天章,清医家,著《广瘟疫论》。他十分推崇吴有性的《温疫论》,为推广吴氏之学,戴氏在吴有性所论的基础上,详尽论述了温疫的辨证与治法,在辨证方面,尤殚心于温疫病

早期的鉴别诊断,提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是识别温疫的五种大法。强调温疫汗不厌迟,下不厌早,清法贯穿始终,补法用于善后,表里寒热虚实并见或余热未尽,则用和法。可谓充实了吴有性的辨证论治思想。

余霖,清医家,著《疫疹一得》。他就乾隆之际的温疫大流行阐发己见,认为该温疫的流行乃运气之淫热入胃,敷布于十二经脉所致,因而倡用石膏重剂泻诸经表里之热,实为补充了吴有性论温疫之未逮。并制定名方清瘟败毒饮,为人所称道。

叶桂,清著名医家,著《温热论治》。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纲,他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热论治》)治疗宜“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温热论治》)极大提高了河间学派对温热病的认识,使温热病形成了更为独立完整的体系,彻底从《伤寒论》中摆脱出来。此外,他还注重辨舌验齿和斑疹、白疕的辨别,并作了具体阐述,丰富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叶氏因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温热学派的中坚。

关于叶天士的生平事迹,《原古》此前已相继发布了两篇文章《关于叶天士的文献记录》《叶天士:为江南医者之宗》,有助于各位好友对叶天士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薛雪,清医家,著《湿热条辨》。详细论述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临床证型、遣方用药,弥补了叶氏详论温热、略论湿热的不足。自此,温热学说与温疫学说均日臻完善,温病学派发展到鼎盛时期。

薛雪其实以薛生白的名字著称于世,他与叶天士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地方——姑苏,同为姑苏温病大家,但二人相处据说并不融洽,甚至互为对手,明争暗斗的不亦乐乎。对于这方面,大家可参考此前《原古》推出的文章《同行是冤家!薛雪『扫叶庄』VS 叶桂『踏雪斋』

吴瑭,清医家,著《温病条辨》。强调以上中下三焦为纲统论温热、湿热与温疫。充实了温病清热养阴的治疗大法。并组成银翘、桑菊等方,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叶氏的理论。

缪遵义,清吴县人。乾隆丁巳进士,因母病而究心医学,母既获瘳而医道日进,就诊者塞滿街巷。其临诊立方多创新意,投药每能奏效,他医无不惊服,时称叶桂、薛雪、缪遵义为吴中三名医。其著作有《温热朗照》、《伤寒方集注》、《缪宜亭医案》、《松心笔记》等。《温热朗照》八卷,系研究温热病的专著,为缪氏晚年的力作。

对温热病的研究历代有所阐发,到了明清时期则掀起了高潮,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热病大讨论逐步推开。缪氏之书即将前贤的医学成果加以汇辑,在编著以张路玉论述为总例,汇喻嘉言、周扬俊、吴又可、程郊倩等二十余家温热理论为课题,以会讲的形式展开讨论,起到很好的解惑明义的效果。《温热朗照》所引用的医书种类之多。内容之广,摘录之精,难能可贵。所有医话和医案,甚为精辟,注释的议论亦较中肯,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可惜的是《温热朗照》成书后不肯示人,秘为家本, 随着时世的变迁,终为苏州市图书馆收藏,直至1993年《吴中医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将其收载刊行。

王士雄,清医家,著《温热经纬》。集前人之大成,对温病学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总结,另外,其对暑邪、伏气温病,顺传逆传及霍乱病等均作了深入的阐发,纠正了前人的谬误,补充了前人之未及。对暑、湿、火三气辨证尤多发挥。

清代末年,南方诸医对温病的研究仍方兴未艾,浦城雷丰反对吴有性、吴瑭温瘟不分的模糊认识,撰《时病论》专论非疫性外感病,包括风热、伤暑、冒暑、中暑、暑温、疰夏、热病、湿热、湿温、秋燥、冬温、春温、风温、温毒、伏暑等十余种新感及伏气温病,对其病因、病理、证候特点、立法方药详加论述,颇为实用。

此外,江阴柳宝诒针对“重新感,轻伏邪”的时弊,撰《温热逢源》详论伏气温病,强调伏邪为病颇多,致病较重,治疗宜以清泄里热为主,兼顾温肾育阴,疏解新邪。

柳宝诒,清江阴周庄人。幼年习儒,后弃儒业医。长于诊治温病,曾悬壶京师,士大夫以病求治,辄着手成春,由是声名籍甚。后归里著书授徒,名振江浙。著有《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

柳氏毕生致力于伏气温病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绩。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后,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热,复为新邪诱发的温病。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主,与通常的温病初起有表证者相异,与逆传心包者亦不同。柳氏的研究,揭示了对于某些特殊温病病型的发病规律和治疗经验,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涵。

柳氏治疗伏气温病有如下特点:一是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从之阳,而其正虚邪袭则一。”故认为伏气温病虽传变路径不一,仍可循六经论治。二是首创助阴托邪法治疗温病阴虚邪恋者。三是指出“昏沉”一症在温病中非大实即大虚。纯属实热者往往每得大解而即觉清醒,非纯虚者可比。此一见解,确为经验之谈。

总之,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为温疫学说的创立与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为温热学说的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温疫学派和温热学派在促使外感热性病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实,客观来讲,温病学派的集大成者多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人物,诸如叶天士、薛生白等,他们成为清代治疗温病的中坚力量。但其中也不乏浙派医家的身影,比如说王士雄。下面我们着重梳理下,浙江医派在温病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十大名家:

浙派十大温病学名家

在浙派中医中,以下十位温病名家需着重介绍:

吴贞 

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后侨居吴中,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名医,其立足伤寒,融合温病,提倡兼收并蓄,为寒温融会医家的代表之一。吴氏有感于南方当时之伤寒多半属于温热,治法与伤寒不侔,故著《伤寒指掌》一书,书中主以六经辨证,统括伤寒、温病,有机结合古法新法。温热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全书条分缕析,精详实用,有功于后学。

章楠

章楠,字虚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医家。著《医门棒喝》,其对温病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叶天士温病论治和薛生白湿热病辨治的著述加以整理研究,收入其《医门棒喝》二集中,名曰《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湿热条辨》,以后王孟英编入《温热经纬》中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和《薛生白湿热病篇》,即以此为依据。章氏对叶、薛两家的温热观阐发多多,并融以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士雄

王士雄,字孟英,浙江杭州人,晚清著名医家。其对温病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齐名,被后世誉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王氏著作甚丰,其中《温热经纬》堪称是集温病学说之大成者。此外,《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不失是瘟疫学说中的重要著述,同时在王氏医案中,亦有为数众多的温病瘟疫案例,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厥功甚伟。


雷丰

雷丰,字少逸,祖籍福建浦城,后适居浙江衢县,晚清医家。所著《时病论》对四时外感病,特别是温病颇多阐发,流传甚广。雷氏谓:“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治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其何时而变,决其何时而解,随时斟酌。”说明他对时病(含温病)发病的认识,与四时主气紧密相连,并按时序分别各个季节的病种,缕析其因其证其治,这是《时病论》温热观的主要体现,可谓匠心独运,别具特色。

娄杰

娄杰,字受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末医家。他在温病学术上崇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参合《千金要方》《伤寒类证活人书》《景岳全书》《温疫论》等书,融以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温病指南》一书。谢仲墨氏对此书颇为赞扬,谓“娄氏此论,简明扼要,是温病治疗的大纲。”

金有恒

金有恒,字子久,浙江桐乡大麻镇人,清末民初医家。其对温病学说造诣甚深,特别是对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薛、吴、王和喻嘉言等氏的著述,更有深刻的研究。金氏治疗温病,在理、法、方、药运用上,大多仿效叶天士辈,用药注重生津养液,以轻灵圆活见长,这在金氏医案中多有体现,对温病学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陈士楷

陈士楷,字良夫,浙江嘉善县人,清末民初医家。陈氏治疗温病时邪,服膺叶、薛、吴、王诸家,对他们的著作,朝习暮研,颇有心得,且临证经验宏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陈氏秉《内经》“阴精所奉其人寿”和温病学家“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名论,治疗温病十分重视护养阴液,提出了“养阴保津当于温热病相始终”的观点,这在其医案中有充分体现,可师可法。

何廉臣

何廉臣,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医家,他在学术上十分推崇叶天士,自谓“专从叶法,凡类于叶法者,靡不讲求而研究之。”其在温病学上卓有成就,所著《重订广温热论》是何氏在戴麟郊原著、陆九芝删定的《广温热论》基础上再予重订而成。他对伏气温病的辨治,提出了“一因、二纲、四目”的论点,多有创见。洵为一部伏气温病学说的专著。

胡安邦

胡安邦,浙江四明人,近代医家。他对温病特别是湿温尤有研究,1935年著《湿温大论》,对湿温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尤其是提出了治疗湿温的十二类要药,还创制了治疗湿温的传世名方辛苦香淡汤。秦伯未曾对本书评价说:“语多中肯,法合应用,其辛苦香淡汤一方,取辛开苦降芳香淡渗之义,尤具匠心”。

曹炳章

曹炳章,字赤电,浙江鄞县人,近代中医文献学家和临床家。所撰《暑病证治要略》《秋瘟证治要略》《喉痧证治要略》,是撷采先辈治疗温病瘟疫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自身的临床心得,多有发挥。其对温病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功不可没。

现代浙江省还涌现出诸如叶熙春、潘澄濂等温病医家,还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对温病学说作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如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编著了《温病条辨白话解》,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编著了《温疫论评注》《温病研究》《温病名著精华》等书。

编者按:本文系综合整理所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本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