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國大戲院— 天津衛的老房子之風貌建築(一百二十八)
天津中國大戲院外景(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津中國大戲院座位圖(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津中國大戲院座落在天津和平區哈爾濱道(其時為天津法租界的狄總領事路)104號。 天津中國大戲院始建於1934年,竣工於1936年8月,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770平方米,由法國樂利建築工程公司的瑞士工程師洛普和英國工程師揚聯合設計,為四層(局部五層)大跨度鋼筋骨架穹頂結構文化娛樂建築。其外簷為混水牆面,立面採用多組垂直分隔號,使整棟建築呈現挺拔向上的效果,具有現代建築簡潔明快的風格。舞臺臺口為弧形,美觀而實用,台頂裝有電動升降佈景吊杠,台下設有樂池,附屬設施有貴賓包廂、觀眾休息室、演員化粧室等。劇場內部裝飾考究,佈局合理,一樓分為前、中、後排;二樓正面設30個包廂,東西兩側設特別座,包廂背後為前後排;三樓設散座,計有坐席2380個。屋頂和二樓牆壁上裝有磨砂玻璃燈,光線柔和,觀眾有舒適愉悅之感。劇場內沒有一根頂樑柱,不影響觀眾視線,且音響效果很好,演員不需要話筒,坐在三樓最後一排的觀眾仍能聽得很清晰。舞臺為弧型,設有大型化粧室、樂池和當時十分先進的舞臺電動升降式佈景吊杆。戲院還設有觀眾休息室、貴賓接待室、售票處以及當時天津為數極少的美國奧地斯第一代電梯等。建築頂層設有露天電影、舞場及場內電影院。以及露天電影場、室內電影廳、舞池,使中國大戲院達到多品位、多功能的效果。建築之完美,設備之考究,堪稱華北一流,是當時天津一座具有代表型的大型文藝演出娛樂場所。 目前,天津中國大戲院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小資料:話說天津中國大戲院
1939年9月19日中國大戲院開幕典禮時的舞臺盛況舊照(照片來自互聯網)
當年天津報紙為梅蘭芳到津演出專做的“梅蘭芳公演特刊”(照片來自互聯網) 當年趙艷霞到津演出《紅娘》的戲單(照片來自互聯網)
1934年,京劇表演大師周信芳來天津演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孟少臣先生設宴歡迎周信芳。席間,周信芳提到天津應當有一座大型劇場。之後,孟少臣先生便提議為天津建一座大劇場。當時,天津眾多商家名流籌得50余萬銀元並向社會公開出售股票,馬連良、周信芳、薑妙香、尚小雲等京劇名家都紛紛參股投資。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巴黎和會首席代表顧維鈞更是出讓了自己在法租界二十號路(現哈爾濱道)天增裡旁土地三畝八分七厘(合2700平方米)以興建劇場。劇場定名為中國大戲院。戲院領導機構為董事會,董事長是在法租界工部局擔任“師爺”的周振東,孟少臣是常務董事兼總經理,董事有趙聘卿、尚小雲、周信芳、譚小培等;前臺管事經理是金班侯(後改為馮承璧),後臺管事經理為李華亭;董事會下設會計室、總務室、稽查室、廣告部和益善房產公司等專業處室,負責日常業務工作。 天津中國大戲院於1934年奠基,1936年8月竣工。同年9月19日下午5時,天津各界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典禮。時任的天津市市長、抗日名將張自忠為戲院剪綵。當日,中國大戲院首任經理孟少臣因連日忙碌突然失聲,故改由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主持剪綵儀式並代表中國大戲院向社會各界致答謝詞。其時,舞臺設置宮殿式佈景,富麗堂皇,光彩奪目。是晚7:30,先是由姜妙香、李洪福、劉連榮、茹富蕙、馬連良等聯袂演出《群英會》、《借東風》;之後,馬連良加演了《跳加官》。據說,《跳加官》是農曆初五唱的戲,戲中的財神要把一個用金紙糊成的大元寶拋給觀眾,而馬連良先生在戲中則把元寶拋給站在台口的經理孟少臣。 戲院開業之初,率先取消了有礙觀眾觀看和影響演出效果的“手巾把兒”,取締了小販在場內向觀眾強賣小食品以及茶房占座位加價售票等舊俗,為此特設了專職稽查人員。當時,戲院的賣票員、招待員均為考試錄用,女招待員著白色學生裝,男招待員著白色中山裝式制服。戲院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服務新舉措,如票房懸掛座位號碼圖,觀眾對號入座,戲院前廳設衣帽間,代觀眾寄存衣物。提高了戲院服務水平。 在首任經理孟少臣的精心策劃與辛勤管理下,當時中國京劇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曾先後光顧中國大戲院:1934年9月19日~10月16日,馬連良在此演出。從同年的10月17日開始,梅蘭芳、奚嘯伯、楊盛春、薑妙香、蕭長華、劉連榮、朱桂芳、姚玉芙、王少亭、于連仙等名家在此連續演出25場,場場都是大戲,場場都有當紅演員。隨後又有周信芳(1937年)、李少春(1938年)、宋德珠(1939年)、言慧珠和金少山(1940年)、趙慧秋(1961年)、侯喜瑞(1962年)等在中國大戲院與天津觀眾見面。主要劇目有《胭脂寶褶》、《失空斬》、《鐵蓮花》、《大溪皇莊》、《宇宙鋒》、《生死恨》、《長阪坡》、《霸王別姬》、《勘玉釧》、《法門寺》等。與此同時,“評劇皇後”白玉霜、評劇名家劉翠霞、新鳳霞,河北梆子名家金寶環、銀達子,“豫劇皇后”馬金鳳以及越劇、川劇、晉劇、漢劇、呂劇等眾多名家名流分別到此獻藝。許多戲曲演員於中國大戲院演出後在大江南北名聲大震,天津中國大戲院也由此享譽海內外。當時,天津中國大戲院和上海天蟾戲院、北京長安大戲院成為了我國戲曲藝術活動的重要陣地和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品牌代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大戲院先後承辦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藝術觀摩彙報演出華北地區匯演”、首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華夏神韻--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碼大匯演”、“和平杯”國際京劇票友大賽、“紀念梅蘭芳先生誕辰”、“紀念馬連良先生誕辰”、“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紀念程硯秋先生誕辰”、“馬譚楊奚四大流派紀念演出”、全國京劇青年團隊新劇碼匯演、全國“新苗獎”少兒京劇邀請賽,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空中戲院天津行”等大型戲曲藝術專題文化活動均在此舉行。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中國大戲院未受到嚴重損壞。
目前,天津中國大戲院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