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伟天英 2019-07-14

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原词是这样的: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釭巾翠袖,英雄泪!

词可以没有题目,这首词的题目却表明为“登建康赏心亭”,说明了这是作者在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后心中有感而写的。那是公元一一七四年,辛弃疾在建康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他回到南方已经有七、八年了,南宋朝廷对他并不重用,只让他担任一些闲散的官职。由于在政治上很不适意,他只得借游山玩水,吟诗作词,抒发他胸中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词的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长江景色。作者登高远望,一目千里,秋高气爽,滚滚的长江向天边流去,更是一望无际。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古代长江中下游各省均属楚国。“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云淡,才可能极目望远,看泥长江向无边无际的天涯流去。以上两句写水,下面三句是写山。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作者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象是妇女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又象美人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可是眼前这些美景,都只能引起他对中原沦丧的忧愁和愤恨。玉簪螺髻”都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束。韩愈写桂林山水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签(同簪)”的诗句,这里也是以“玉簪螺髻”来形容长江两岸山势的俊秀。“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山那能懂得“愁”、“恨”,这分明是夸张之言,拟人化的手法。“愁”和“恨”都是人的感觉,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实际是沦陷区人民的“愁”、“恨”,同时也是南宋爱国志士的“愁”和“恨”。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这里,作者把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山本来是无情之物,山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纯粹写景。“遥岭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已由写景而开始抒情,点出“愁”、“恨”两字,就由客观触及到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下面接着写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当年抗金的“江南游子”,空怀报国之志,南渡后一筹莫展,到如今,只能悲伤地站在赏心亭上,看落日西沉,听孤雁哀鸣。“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看来好象写景,实际上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作者用“落日”二字,暗中比喻宋王朝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局面。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作者此时登上建康赏心亭,面对远山的落日,想起符离之败,南宋君臣又陷入一片消沉绝望的气氛,“断鸿”暗中比喻自己身世的飄零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作者自称,古人远游都自称游子,辛弃疾从山东来到江南,当然以游子自居。这句话里充满了作者多少家国之感和失意之悲呵!这种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那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直抒胸臆了。但作者又没有直接渲染,而是选用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动作来抒发,一是“把吴钩看了”,二是“栏干拍遍”。“吴钩”是战国时吴地出产的钩形宝刀,本是战场杀敌的锐利武器。看刀抚剑,已够表现他杀敌立功的壮志,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因而接着写出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此时作者心中的无限心事,借拍打栏干一一发泄出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那种“报国欲死无战场”、“志士虚捐少壮年”的苦闷和愤慨心情。这就逼他喊出了“无人会,登临意”,感叹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知音。“会”,在这里当理会、知道来解释。“登临意”,是登高远望的意思。诗人北伐无望,只有登高远望故乡,寄托自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这是多么辛酸而痛苦的呐喊啊。上片到此结束,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哀愁和愤懑。也为下片作了铺垫。

上片是借景物抒写他怀念中原、报国无路的悲愤,下片就借历史人物具体申诉他“无人会”的登临之意。下片共十二句,可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第一层意思。堪”是可以的意思。脍”本意是切得很细的肉。“堪脍”就是可以作脍。“尽”是尽管。意思是说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回家了没有呢?接着下面的三句是第二层意思,不仅是表现自己已含有对现实的不满了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求田问舍是买田置屋的意思。“怕应”作怕是讲“刘郎”指三国时的刘备。三句的意思是说,如果只知道买田地房产,胸无大志,看到像刘备那样有才气的人,恐怕要难为情吧!下面接着写了第三层意思: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指时光如流水一样。“可惜流年”是感叹年华消逝了,不会再来。“风雨”,指国难,“忧愁风雨”是忧愁国势飘摇。“树犹如此”,又用了《世说新语·言语》里的一个典故。这里,使我们又仿佛看到诗人“栏干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词的主题思想到这里已豁然开朗,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经过层层推展,达到了高潮,使词的结尾过渡也就自然。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这就是作者抒发“登临意”的第四层意思,也是词的结束。“倩”作“请”来讲,“红巾翠袖”,指服饰美丽的少女,这里借指歌女。这几句是说:请谁来叫歌女给我揩干这英雄失意的眼泪呢?这是诗人面对国事艰危,不禁热泪盈眶,深感英雄报国无路的感叹。用英雄落泪来说明辛弃疾当时心中是何等的苦闷和伤心作者前面既已说明他的登临感慨,无人理解,那么,这“英雄泪”不叫“红巾翠袖”来擦干,又从哪里去寻找知己来倾诉呢?

辛弃疾《水龙吟》:代表千百万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呼声,是千古名篇

“唤取红巾翠袖,提英雄泪”,不必实有其事,不过借此来加深表达自己对南宋统治集团的鄙视与不满,表明他们还不如“红巾翠袖”能给人以同情的慰藉,这就更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深沉的愤慨。

《水龙吟》这首词,主要是抒写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的雄心,倾诉英雄失意的感慨,它深刻地揭示出了一个英雄志士难伸、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而是代表了千百万群众和一切爱国志士的一致呼声,抒发了他们的共同情怀,词的社会意义正是在这里,也是它成为千古不朽名篇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