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相信龙这种动物的存在么,且看南山空同新作《中华神龙传》(共上下两部分)

 美学中医 2019-07-14

 本文的视频版这两天将在抖音上播出

                   第十八章:中华神龙传

                       (一)辽宁营口坠龙事件

1934年,辽宁营口,发生了一件举世罕见的事,在河北苇塘内,发生了坠龙事件,这次事件的20天前,其实已经发生过一次坠龙事件,第一次是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有一龙困于快要干涸的水洼处,当时人们认为天降巨龙定是吉祥,于是纷纷挑水浇水,一直持续数日,直到一场暴雨过后,此物才消失。

然后二十多天后,在距离辽河入海口十公里处的芦苇五中人们发现那条已死世的龙。当时这一消息刊发在了8月14号的《盛京日报》上,图文并茂。这件事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当时人们纷纷趁坐火车前去观看,一度引起火车票涨价。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头上长着两中角,腹部有四只爪子的龙。

死去的龙后被制成了动物标本,交给了营口高级水产中学进行收藏,后来又被拉到长春,最后在日本人撤退时不知所踪。那么,这是第一次发生坠龙事件么?

  早在夏朝孔甲年间便有记载当时天降二龙,一雌一雄,落在朝门之外。《后汉书·五行志》中有录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为此建庙立碑。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

《唐年补录》中记载唐咸通末年,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状。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南宋的这一事件,与营口的事件极为相似,都是腥味极重,都是雷雨过后消失,都是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同样的情景也不止一次。道光十九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另外,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

       康熙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以上资料,多源于官方史志,并未收录民间传说,那么,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上面讲到的各种坠龙事件中的龙,是龙中的一种,我们来看:南朝时有个叫祖冲之,这个人名是不是有点熟,对,就是大家以为的只是数学家的那个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第七位的祖冲之,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位天文学家。他和刘向一样,也是位学霸,整理各种文献资料,这一整理不了得,不小心发现了很多秘密,然后没忍住写了一本书,叫《述异志》,这本书中,将其中一种龙的来历道了个明白。

其原文内容为“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那么,水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水虺似蛇,有四足,长居水下,长居水下黑暗洞穴,可数年不食,正常寿命可达100年以上。这样动物到现在仍存在,只是数量极为稀少,我不想公布这种动物的学名,以期保护。

它们在历经数百年之后,部分修炼存活者将头生两角,故称之为“蛟”。此后,他要修炼千年,方有机会成为龙,而在这千年之中,它的名字变得丰富起来,分别有“、”蛟“、“鲛人”和“走蛟”。

蛟的名字来历大家都知道,解释一下“鲛人”。

同样的这种生物,当他们的地点如果是在陆地之上的泉潭井穴之中,那么,数百年后他们中一部分会成为“蛟”。

但如果他们的地点是海山的泉潭幽穴之处,那么,数百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成为“鲛人”。

区别是,“蛟”虫字旁,有四足,头上生两角,而“鲛”鱼字旁,有鱼尾。人身。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中有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述异记》卷上且云:“南海出蛟绡纱,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

《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太平广记》载: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山海经-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因此,他们还有个名字,叫“人鱼”,秦之前,“人鱼”众多,后修秦始皇陵时,要以“人鱼炼油是为灯”,重赏捕捉人鱼,用以炼油做灯,司马迁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幻第六》中写到““始皇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因为“蛟”和“人鱼”同样都是修炼了数百年的水虺,因此,秦始皇捕杀炼油点炼的其实是“蛟”和“鲛鱼”两种同源生灵,断的是成龙的根基。

秦之后,鲛鱼和蛟都极少见,但鲛鱼给人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甚至有海边的人曾挖池养鲛人,并与其一起生活的事。但鲛人是永远成不了龙的,而能成为龙的,只有“蛟”,但只有它们修炼千年左右,完成“走蛟”的过程。

鲛鱼给人留下了两个极美好的记忆,一是滴泪成珠,他们伤心落泪时,其泪如珠落(并非传说中的眼泪变成珍珠),十分惹人怜爱,二是他们善于织绡,所织之绡,轻密且薄,能遇水不湿,取名鲛绡,也叫龙绡。 陆游在《钗头凤》一句词中有:'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的句子,用“鲛绡透”三字来说明伤心至极,连鲛绡也被眼泪打湿了。

与生活在海上的鲛人不同的时,居在内陆的“蛟”,在修炼千年之后,必须修得兴云作雨的本事,而他们必须靠兴云作雨的本事,必须一路到海,方能成为龙。

     “水虺“基本都生活在水小潭泉溪之下,以其气闭而感六气,以能御六气而奠飞龙之基,但当它们化为蛟后,则需要去湖海之中去。于是他们要乘发洪水的机会,顺流而到,直达湖海。

《说文解字》中有去,蛟者,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卽蛟去。

这时候的蛟,长的两只角是直的,并没有分岔。蛟到最后阶段,他的名字被称为“走蛟”,这个过程就像鸟从悬崖上跳下来练习飞行,没有这个过程,它将永远都不会飞。

所以蛟会挑暴雨来临、山洪暴发、河水大涨之时,开始出发,一路往前大海大湖。

这个过程,对走蛟来说,是一个极为困难且危险的旅途,一方面,山洪及洪水的速度极快,随水而行的走蛟又体型十分庞大,重数千斤,长数米到十余米不等。他在泥石流或大洪水中一路穿行,速度极快。

在神话传说中,每遇上走蛟入海,从走蛟出发的那一刻开始,因为它能量巨大,仙界都会极为重视,原因是对走蛟来说,如果按原来的水路来走,必定山峡弯曲、水道狭长,还容易遇到桥船,不利因素太多。

最轻松又安全的方式,就是他们用自己可以兴云作雨的能力,乘着洪水的大势,找个岸堤的合适口,在开出一个平坦的路段来。其实这个平坦的地方往往有农田和村庄,因此,部分走蛟如果心性稍有不正,极易引发洪水改道,淹没农田或村庄。而这时候仙界会选合适的地方,风雨雷电大作,劈死这条走蛟,防止他入海成龙。但总有心存侥幸的走蛟冒风死走此路,原因是走正道也有风险。

风险主要是防范船桥,尤其是船,大江之上鲜有小船,每个船中皆有人在,但走蛟速度极快,一不小心容易撞到船,发生毁船伤人事件,如果死伤严重,也会被内界责罚甚至是雷劈身死。桥也是,毁桥也是有罪过的,但因为毕竟没有直接伤人性命,罪过相对较轻些。因此,毁桥事件极容易发生。后来有人发现有些桥是被走蛟过时毁的。

在后半段路时,他们坚固的鳞片在碰撞中会随着外皮一起褪掉,它们的肉身极端脆弱。人们为了防止他们毁桥,古代在修很大江河上的大桥的时候,会在下悬一把很长的铁剑,用来防止走蛟从桥下经过,因为只要蛟从桥下过,这种桥基本都会被毁掉。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希望附近的蛟不要走此道,因为他们经过时必定兴风作雨,洪水滔天,对桥和村庄不利。第二,希望有经过的蛟能从桥上跃过,那样能保住桥。

但蛟是极不愿意被人看到的,因为看到时如果有人喊,你们看,这是什么蛇,相当于是给他们下咒,不利于他们被封正,但如果喊的是,看,人鱼成龙了。对他们封正是有好处的。

因此,人们看到时,喊他们是龙,他们会心存感激,喊他们是蛇,他们会心生怨恨。

     后来人们夸大了这种说法,说蛟在跃过桥时,如果人喊是龙,他们就会修炼成龙,如果喊是蛇,就会永世无法修成。于是有了“鱼成龙”的说法,完整版是“人鱼跃成龙”。结果传着传着,变成了“鲤鱼跃龙门”了。大家都觉得鲤鱼变龙连基本的神话逻辑都不通,但多乐意牵强附会,而不探究源起。

走蛟到大湖或大海之后,方才修炼乘云腾空和兴云作雨的本领,而史料上有记载的坠龙事件,都是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走蛟虽已有龙形,却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一本领,需多加练习,但练习过程中有所不当,会掉下来被人发现。

此时的龙,名叫蛟龙,蛟龙和走蛟的区别是它们身上长出的是龙鳞而不是皮,蛟龙五百年可为角龙,千年可为应龙。关注本号,我们明天继续下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