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肉骨头的真味——无锡的那些老店之二

 无奈静思 2019-07-14

无锡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是无锡三大名产之一,自清朝光绪初年( 1875年)至今,一百多年来久负盛名。关于它的来历,还要说到800多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传在南宋初年,五百罗汉之一的济公活佛来到无锡南禅寺。他白天四处云游,晚上便寄宿在寺院的大殿上,这位疯疯颠颠的济颠僧,有个怪僻,特别爱吃狗肉。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他每天总能带些狗肉回来,放在殿上香炉里煨来吃,大殿四周,夜夜肉香四溢,惹得寺里小和尚馋涎欲滴。无奈小和尚没有济公这般神通,弄不到狗肉,只得找些猪肉来,偷偷照济公的方法来煨,却也香酥可口,于是这佛门煨肉的特殊技巧便一直流传下来。

但香炉中煨肉毕竟不雅,到了清末,南禅寺方丈已把肉改为放在砂罐里煨,先燃起九股线香煨,燃完了再燃七股,然后五股、三股、一股,等最后一股香燃完,肉就煨熟了,但罐盖万万不能泄气,否则难以酥香入骨。

该寺方丈与当时无锡南门外王裕兴肉店的老板是好朋友,王老板经常给他送去几斤上好排骨,方丈也常常让王老板品尝这腴而不肥,异香扑鼻的人间异品,久而久之,王老板也就想向方丈讨教煨肉方法,好回家如法炮制。方丈如此这般,把上面所说的煨肉技巧传授给他,但调料的配合,却始终秘而不传,王老板也只好作罢。他此后采用方丈煨肉的技巧,并在店中与伙计反复烧制及琢磨调料的配方,选用八角、桂皮等香料,终于煨制出美味可口,别具一格的酱排骨,尽管与方丈的煨肉相比还少一些超凡脱俗的异香,但行销于市,却深受百姓欢迎,自此名声大振,成为有名气的无锡肉骨头南派代表。

上面所说是无锡肉骨头有趣的传说,不过和尚吃肉的说法似乎不可信,因为佛门是有严格规矩的。实际上,清朝后期,肉骨头已是无锡一些饭菜馆里的菜馐,只是烧制的味道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色。在光绪初年( 1875年),南门外南长街上有一家莫兴盛菜馆,店老板名叫莫佩斋。他烧制的红烧鸡、筒肠、酱汁肉是著名特色佳肴。他手下的两位厨师,一位叫马发大,一位叫惠应桂,都是擅长烹饪的大师。莫老板利用买进的统肉剔除下来的肉骨头,与两位厨师研究创制新的烧法,熬制老卤汁,加重调料,煮焖成酥,价廉味美,与众不同,受到一批酒客的偏爱。

后来,马发大和惠应桂两位厨师先后跳槽,离开了莫兴盛。马发大转了几家饭馆,最后进了魏子彬开的魏祥泰肉店,他在该店带出了两位得力助手,一位是蔡杏根,一位是魏杏宜。魏祥泰专营各类熟肉,生意兴隆,每日下午3时到5时上市供应肉骨头、酱鸭、绕肝等,顾客盈门,生意超过了地处跨塘桥的王裕兴肉店。后来,王裕兴肉店又把马发大的徒弟魏杏宜挖过去做大师傅,这样,王裕兴和魏祥泰两家肉店便旗鼓相当,互相争夺顾客,成了南门两大肉骨头名店。

1925年,蔡杏根离开魏祥泰,进入北门外升昌复勤记肉庄。1927年,无锡商人王云清在三凤桥开设慎余肉庄,又把蔡杏根雇过去做大师傅。此时,南门魏祥泰因老师傅马发大年老病故,营业逐渐衰退,而慎余肉庄却异军突起,生意日隆。

慎余肉庄成为后起之秀,成功之处在于总结了无锡肉骨头南北两派的烧制特点,独创出一种新的风格。当时,无锡南派肉骨头以魏祥泰、王裕兴两家肉店为代表,用笼圈锅垫,紧汤煨煮。无锡北派肉骨头则比较接近家常烧法,用木接口铁锅,宽汤烧煮,菱粉收汤,俗称“氽汤熟肉”。慎余肉庄雇用蔡杏根及王荣根、王阿林等南北派名厨,融南北派特色于一炉,创制出新的烧煮技术。他们把老式的木接口改成用笼圈,以便于起锅。在锅底衬上竹制镬垫,防止肉骨头烧焦。在火功方面则采取“文火”“武火”刚柔相济。

蔡杏根于1930年去世后,王阿林执掌慎余肉庄主厨,他继续在传统技法上不断创新,总结出针对不同猪种,用不同燃料,掌握不同的火候和烧煮时间,形成一套完整的烧制工艺,使肉骨头的色香味日臻完美。其制作工艺是选用上等三夹精的猪肋排斩成方块,这种排骨,一头猪身上只有七、八斤,肉质细嫩,不油腻。先用食盐拌匀放入缸内腌约12小时,然后取出入大铁锅旺火烧沸,捞出洗净后,再以竹篦垫好锅底,将排骨整齐放入,加绍酒、葱姜、八角、桂皮、丁香、肉桂及其它调料,舀入清水,紧盖后旺火烧沸;再加黄豆酱油、绵白糖等调料,盖严后中火煨煮。

因慎余肉庄开设在三凤桥旁,这样无锡三凤桥肉骨头的名声越来越响,最终取代了南门肉骨头而成为无锡肉骨头的代表。这种精心烧制而成的酱排骨色泽酱红,油润光亮,香味浓郁,骨酥肉嫩,鲜美爽口,价廉物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再加上热吃冷餐皆宜,便于保存,携带方便,终于成为馈赠亲友的著名土特产。尤其是春秋佳日的旅游时节,以及过年前后,无锡排骨更是外地游客和走亲访友必备的礼品,人们在慎余肉庄前常常排起长龙等候购买。

解放前,无锡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先生有一次曾买了1500斤赠送宾客。文人雅士品尝之余,也留下了对无锡肉骨头的赞誉之词。著名戏剧家周怡白有诗写道:

三凤桥边肉骨头,

朵颐足快老饕流,

味同鸡肋堪咀嚼,

莫负樽中绿蚁浮。

无锡经营酱排骨的肉店,1934年最多时达29家,至1949年仍有25家,火车站、北门、南门、市中心等主要街道上都有,竞争也十分激烈。除三凤桥慎余肉庄外,当时比较著名的还有真正陆稿荐、承记陆稿荐、真陆稿荐、德记陆稿荐、陆广昌、东阳、任记陆稿荐、老三珍、新三珍、魏祥泰、王裕兴等,较有名气的品牌则有“三凤桥牌”、“和合牌”、“锡山牌”等。本世纪六十年代,无锡酱排骨远销到澳门、香港等地。1982年,在全国食品系统肉禽蛋制品优质评审会上,三凤桥酱排骨被评为优质名特产品。现在无锡酱排骨除现烧现买外,还有真空包装的产品远销各地,无锡酱排骨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外食客所品尝,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三凤桥肉庄每天都要销掉几千斤。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