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幅作品《白衣天使》

 360摘手卢 2019-07-14

廉抗美

《白衣天使》手机组照,用九幅照片展示了输液室护士的工作状态和风采。有摄影眼,看到了感人的瞬间就及时抓拍下来,并用组照阐明了一个需要表达的主题——《白衣天使》,表现了一个中心思想——宣传正能量。思路是对的。根据“远中近特”的组图赏识标准,该有的画面都拍到了。
1、雷同内容的图片可以精简,取其有代表性的片子组合,避免画面语言的重复。如图2和图4、图6和图7等;
2、中间的那张全景图取景不错,但图里只有病人,其中缺失了工作状态的护士,偏离了题名;
3、组图的每一张应该都是能够拿出来独立欣赏的佳品,感觉不太满意的图片可以不上,宁缺勿滥;
4、室内光线欠佳,尤其是远距离拍摄,画质容易发暗模糊。手机拍摄也有光比微调的功能,可以用它将画面调亮些再拍,效果会更好些。


宋苏平老师:我喜欢这幅作品,有故事,有情结,感人。


王亚荣老师:廉老师讲的很全面,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廉抗美老师:提前做好作品点评,是对主持老师和作品创作老师的尊重呦!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崔伟立老师:
这是一幅用心拍摄、用心挑选、用心编辑出来的组照,对“老龄摄影”和“手机摄影”的目的、功用和意义,都做了很好的诠释:记录当下、传播感动。
细究起来,在任何摄影文化交流平台上,组照都会被视为是一幅作品,它有着自身的编辑规律,摄影者在决定照片组合时,应综合考虑三大方面,缺乏任何一项,都可能削弱组照的视觉力量:
一、摄影观点:本图在这一点上“旗帜是鲜明的,立意是阳光的”,值得称赞。
二、编辑逻辑:可以是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的发展逻辑,也可以是事物的不同侧面,本图选取了记录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并利用不同的视角给以展现。但细究起来,编辑思想上稍微显得有些凌乱。
三、整体表现:组照会被视为一幅作品进行观赏、分析、解读,所以它必须先要有一个自己的构图,这其中又牵扯到了色彩、光影、顺序、呼应等摄影技术和编辑技巧。本图在最终组合形式上(构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点:组照也是减法构图,能用四张组织,就不用五张来组织。


曹浩东老师:
《白衣天使》很好的组照。这类题材的作品以前见过,但在当前医患关系不大正常的情况下,拍摄此类主题的作品,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作者点赞。
手机摄影也并非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全民摄影潮把摄影简单浅显化了。这组照片主题鲜明,有思想,有故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个人觉得照片拼得有点多。照片中医护人员衣着有些杂乱。这类纪实性的组照,除景别外,就是故事的连续性,简洁明快,用最少的元素以小见大。试着重新组合了一下,望各位老师指导。

第二幅作品《雪山脚下》

廉抗美老师:
《雪山脚下》色彩很美,哈萨克红衣少女缀了画面,是个亮点。用光不错,作者为了避免雪山白云过曝,适当减了曝光补偿。
1、不知焦距是多少?焦点聚在那里?感觉整体画面好像有些不实;
2、看似红衣少女右手拿了2件物件,一个是鞭子,另一个黄色虚化的不知是什么东西?感觉留一件为好;
3、如果是摆拍,可考虑让少女别看镜头,看着对面走过来的牛,相互之间有个呼应比较好。如果是抓拍可稍等等,有更合适的画面再拍;
4、天上的黑云有些压抑的感觉,能否按16:9构图,剪裁掉上面的部分阴云,使天空豁亮一些,而且使少女设置在左1/3处,看着会更舒服。


曹浩东老师
《雪山脚下》漂亮的旅游风景照。标题似乎不是点评照片的主要内容,但我想说说这方面的一些想法。早在几年前,就曾对新闻类照片标题的程式化有过一些看法,尤其是官方的新华体,即“抽象概括加图为干什么”之类的公式,比方说,某工厂大搞技术竞赛……最后一句:图为某某在……。
照片是视觉艺术,照片里一些元素一目了然,就没必要在标题里昭示。
标题就是主题的进一步阐述和揭示,或者是文字补充。
就这幅照片的标题,没有文字已经从照片的元素里看到这是雪山,至于这是那儿的雪山就不知道了。扯得有点远。我不大会点评照片,假装现在就在现场,拍一张自己的眼中景。

廉抗美老师:曹老师把牛裁啦,女孩挥舞的鞭子就没用啦!

曹浩东老师:牛从对面来,用鞭子是赶走还是迎来?
张长勇老师:曹老师点评精准。


崔伟立老师:
我非常赞成几位老师给以作品的表扬和赞赏,但要想把我们自己的作品再提高到一个层面的话,作品中有两三个小瑕疵还是值得我们一起来完成自我修正和提高的。
一、错过了最精准的拍摄瞬间:在电脑上放大作品后发现,画中人物视线是看向摄影者的,与向她奔跑过来的牦牛没有完成视觉上的呼应,而且人物体态不是很优美。
二、后期审视构图时,要用于割舍,特别是对画面近景中的草地要“忍痛割爱”,突出人物与牦牛的关系,进而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取景构图时还可以将镜头或上扬一点儿多取一些天空云层,或向左向右调整一下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
在这种场景前,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拍几张不同的构图。


巩继敏老师:@廉抗美 @曹浩东 两位老师的对话和观点都有道理哦!所以拍之前一定要先想主题再按快门!




第三幅作品《安然静好》

廉抗美老师:

《安然静好》不错的静物摄影,色调明确,光影效果不错。题名起的好,作者将静物比喻人的心境。一大一小、一灰一红,两把伞可比喻夫妻、也可比喻父女,灰的阳刚,红的娇艳,在光影的投射下,给人的感觉是大伞在温情的呵护着小伞。
1、我觉得灰色背景有点多余,在构图上是否可以考虑按1:1构图,将后背景的灰色墙面裁掉,看着可能会舒服点;
2、灰伞的内层成了死黑,可在后期稍微调亮些,视觉效果会更好。


曹浩东老师:
《安然静好》雨后小景,我学着做了一下后期,让各位老师见笑了。

张长勇老师:该不要的元素必须裁掉!!!



崔伟立老师:
《安然静好》是一幅很有小女子情调的静物摆拍,观众很容易会陶醉在雨后这一安怡的情景中。
这幅作品非常有意思,我们的视线第一时间会落在橙色雨伞上,然后就会向着左上的黑色雨伞方向漂移过去,就在这时我们的视线上不去了,被画面中的两个竖线条牵住了(我想看左,它非向右),出现了视觉心理上的逆差。
看来是那两个竖线条的位置不对。
那就后期PS试试.....

视觉方向感和视觉运动感都舒服多了呢!



储东生老师:恍然大悟,谢谢崔老师的高深理论的易懂讲解。






第四幅作品《花朵》

廉抗美老师:

《花朵》侧逆光拍摄,设置尚可,题名隐喻了女孩似花儿,特写人物画面。
1、既然拍到了女孩的手指,那就尽可能把手拍全为好;
2、如果是摆拍,就给女孩脸上补点光,因为脸上的大块光斑太抢眼,其面部表情在暗处很容易被读者忽视,虽有眼神光但不明显,这样的人物会缺精气神。如是抓拍,就等女孩开心一刻时再按快门,将孩子的天真活泼的一面表现出来;
3、按照常规,F8景深应该没问题,但花没拍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是:孩子注视的好像不是图中的红花,也看不出来她伸手触摸的是什么景物?


曹浩东老师:
《花朵》显然是把孩子比作花朵。时机没把准。帽檐抢眼,不良重叠。如果让我选择,要么再拍一张,要么干脆不拍。


崔伟立老师:
不得不惊叹100mm微距镜头的景深感,更惊叹作者很精准地将景深控制在了小女孩鼻尖和鬓角发丝之间,只是拍摄瞬间......要是小女孩正在轻吻(或闻着)一朵花,那一片红色背景前就有了她和我共同的视觉落点,那就更棒啦!




第五幅作品《翠》

廉抗美老师:

《翠》600镜头的长焦端抓拍飞翔中的翠鸟,所有设置都在为速度提供保证。绿背景衬托出了娇艳的小翠,能抓拍住疾飞的翠鸟很不容易,它飞行的速度非常快(据说每小时60英里)!它的行体又小,作者焦点精确的对准了鸟头,拍的非常清晰,虽然不能数毛,但这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难得了!
1、如果将翠鸟的眼神光拍出来就更完美了;
2、如果相机允许,感光度再高点,速度再快点试试看效果。




曹浩东老师:
拍鸟不是闹着玩的,我不会拍鸟,应该没有发言权。
但我觉得这个飞版翠鸟姿态拍得还是很不错的。好像景深不大够,600的焦距也够难的。剪裁成4:6画幅增加点空间感试试。

龚淑荣老师:守株待兔,成功作品,背景虚化,挺好的。
储东生老师:谢谢好友们的点评,请多提建议,碰上一次这样的情景不容易,小翠空停。



崔伟立老师:
只有打过鸟的影友才能体会出拍这样的作品,有多难。
只有打过小翠儿的影友才能体会出“翠儿”的飞行速度有多快!
也只有我们才知道作者是如何刻苦地拿“拍翠儿”完成着自己对摄影的磨练。
祝贺作者捕捉到了这一精彩的瞬间。
分析拍摄数据,似乎只有F6.3有些强差人意,导致作品的景深显得有些浅了。但作者在这一瞬间,完成了精准对焦,完成了快速拍摄,完成了他要表达的画面意境,这一切都真的很难。
更难在作者的机身还是那么那么的不给力。
面对这幅作品,我能说出所有应该注意的拍摄技巧,但真的去拍,我还是拍不出来。
原因很简单——缺练!




微信群活动通知:
每周作品点评·征稿启事
参与方法:群友每人每周限定投稿二幅,投稿指定邮箱:1781914055@qq.com
作品要求:近期拍摄的得意作品,内容题材不限,长边像素调整为1600,加白 色边框,边框内注明拍摄数据:作品名称、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曝光补偿、曝光模式等信息,边框内不得标明作者姓名。
敬请通过邮箱署名投稿。
点评时间:每周日20:00准时开始,群友可对每周选出的4-5幅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欢迎群友们积极投稿。

浏览46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