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公元192年4月23日,司徒王允与董卓亲信部将吕布合谋刺杀了董卓,王允主持朝政,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时人以为董卓肇乱,四海鼎沸;今元凶已除,明臣当政,天下仰望;故芟除祸乱,还以太平,重归一统,可计日而待也。谁知当年6月1日,董卓部下李傕等人就攻破了长安,胁持天子,诛杀王允,把持朝政,汉朝又陷入一片混乱中,之后就是群雄割据,连年混战,汉王朝终于崩溃,短暂的“中兴”如同昙花一现仅仅维持了39天。 ; ; ; 王允政治比较清明,深得天下士大夫之心,又拥有禁军,扶持皇帝,号令天下,乍一看来优势如此明显,却败的如此迅速;而李傕等人,只不过是董卓手下的几个校尉,一介武夫,兵只数千,不懂权谋,穷兵黩武,烧杀劫掠,却一朝起兵,问鼎朝纲。这一结果出乎当时很多人的预料。那么王允为什么会失败?李傕为什么会成功?王允有没有机会力挽狂澜,救汉室江山社稷于生死一线呢? ; ; ; 关于王允失败的原因,说的最多的有两条。 ; ; ; 一是不肯赦免董卓部将的罪名,直接导致了李傕等董卓旧部的起兵反叛。《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原来王允也想赦免董卓部曲之罪,但后来又犹豫不决,认为:这些人知道自己罪大恶极却蒙朝廷赦免,必然不会相信,反而生疑,不是让他们安心的好办法。后来,李傕等人遣使到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真不知王允这么想是什么逻辑!不赦免而捕杀难道是“安之之道”? ; ; ; 董卓在时,为收天下士人之心,重用名士蔡邕,三日而三迁其官。蔡邕虽不满董卓政治残暴,却感其知遇之恩。董卓死时,蔡邕在王允座,闻之不由叹息一声。王允本就痛恨蔡邕附庸董卓,见状怒斥其为董卓一党,将其下狱,虽百官苦谏而不听,杀之。这一事件更使董卓的旧部不安。《后汉书·王允传》记载: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这其中所说的“蔡伯喈”即是蔡邕。于是李傕等人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决心拼死一搏,说:“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抄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据《后汉书·董卓传》) ; ; ; 二是王允当政后骄傲自满,失去百官拥戴。《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王允诛杀董卓主要依靠大臣王孙瑞和卓将吕布等的帮助,但诛卓后王允邀为己功,王孙瑞等不满,辞官归乡。王允对吕布也看不上,《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允“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 ; ; ; 其实上述两点并不是王允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第一点,王允即使不赦免李傕等人,若能派兵讨平,自然就没有后来之乱;关于第二点,虽然因其骄傲自满,“群下不甚附之”,却还是支持他的。相比之下,董卓残暴,群臣恨不能食其肉,不也把持朝政3年吗?董卓靠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军队。 ; ; ; 王允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及时控制军队,二是犹豫不决怠误时机。 ; ; ; 王允虽然诛杀了董卓,但军队还在董卓部将李傕等人的手中。董卓入关后,为防备关东诸侯的进攻,“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据《后汉书·董卓传》)而守卫长安的禁军,也多是董卓的旧部。王允杀董卓后,派皇甫嵩带兵攻郿坞,诛董卓全家,皇甫嵩带的是自己的旧兵,并没有用长安城的禁军。因此王允手中虽有皇帝,还有大臣的支持,但是几乎没有任何自卫能力,可以说是不堪一击。这种情况下,整个朝廷简直就如同坐在火炉上,而王允居然没有觉察到危险,以为董卓已死,天下就大局已定,没有什么祸患了,对董卓旧部的叛乱没有任何准备,不能不说是重要失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