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内在性(即隐喻式思维)的特征是音十分明显的。隐喻的声音不同于一般声音,“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任何音乐中的声音,它本身绝不会有确定的含义,它们是非语义性的。”也就是说,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它和人的感觉知觉、情感密不可分,它的隐喻价值也就体现在声音中。音乐的隐喻主要表现在节奏、旋律、情感等方面。本书探索了德国音乐中的隐喻及其广泛内涵,并为解释其内容开辟了新的途径。 《德国音乐思想中的深度隐喻》从霍夫曼到勋伯格 从霍夫曼的浪漫主义美学到阿诺德·勋伯格的现代主义音乐理论在本书中均有体现,本书证明了音乐与神学、地质学、诗学、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交叉影响。该书表明在音乐学和音乐理论中,深度隐喻的持续存在,是音乐学者们表达和传播日耳曼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的结果。 尽管音乐的深度隐喻历来被用来传递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作者沃特金斯表明,这些研究为广泛欣赏音乐隐喻的内涵的开辟了新解释途径。 论音乐隐喻的产生 因此就出现了所谓的 “诗性智慧”,也就是替代式表述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这就是隐喻式的表述。有了这种 “诗性智慧”,就使得原始人语言的表达力大大增强,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未知变成了已知,把抽象的存在变成了形象的存在。 这种表述首先是基于情感的表达需要,而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当然是音乐了。因此,人类最早思维方式之一的隐喻的使用就首先表现在音乐领域,所以,音乐隐喻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音乐问题的焦点之一。一般认为,音乐从其产生起就是隐喻的。 也正因此,西方学者亚里士多德、弗雷泽、摩尔根等人便都把探讨音乐隐喻的产生作为音乐的核心学术问题之一。在我国,《尚书》 《论语》 《毛诗序》 《礼记》等古代典籍等都直接或间接论及音乐隐喻的产生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