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温35°C,禹州东大街有位老人在砸沥青?

 颍河网 2019-07-15

昨天,7月13日,晴。天刚入伏,禹州的天气立马飙升到35°C。这么严热的天气,除了上班的、上学的、做生意的、买菜的.....恐怕大多数的禹州人都想坐在家里吹吹空调、看看电视或在树荫门洞下乘凉聊天吧。

但就是在这样酷暑的天气里,上午10:30,禹州东大街发生了感人的一幕......

汗流浃背 老人义务修路

东大街与印心庵街交叉口拐脚路段,路况比较糟糕,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坑洼。行人至此,往往要小心绕着坑走,十分不便。这时只见一位老人头顶烈日,弓着身子,将一块块捡来的废弃沥青从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上搬下,铺在路面的坑洼处,再用斧头一下下地砸碎、摊平......一个坑一个坑地填着,老人汗如雨下,不时用隔着手套的手背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要顶着大太阳在这里修路呢?

主人翁介绍

画面中的老人名叫王新生,现年64岁,是禹州市银梅饮料有限公司03年的退休职工,现在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年级做宿管老师,在一高已从事后勤工作十几年,家住东大街与印心庵街交叉口北100多米的老公安局家属院,右腿走路不太方便。现在学校放暑假,养成勤劳习惯的他闲不住,就想着把闲散的假期时间利用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周边的路况一直不太好,王老师就想着如何能把路上的坑填一下,好让大家走着都舒服一点。

变废为宝 填补路坑

但是用什么东西填补路坑呢?前段时间看到钧州大街修路有废弃的沥青块,王老师计上心来,把这些废物利用起来岂不妙哉。说干就干,从6月中旬开始,王老师先后在此路段及附近的印心庵街、连堂街等多处路况较差的地方用捡来的沥青块进行了坑洼填补,使附近的路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引得过路的群众和街坊邻里交口称赞。

(王老师修补的附近路面)

爱心奉献 人人称赞

家有贤妻 默默支持

画面中的大妈是王老师的爱人葛春霞,现年62岁,平时在家里带孙子,做家务。看到王老师在大热天如此付出,很是心疼,只要有时间就来给他帮忙。据葛大妈介绍,半个月前,他们就在这里补过一次路,当时补了两天,天很热,王老师早上不吃饭就过来干,全部补完后王老师累得在床上休息,晚饭都没吃,一觉睡到第二天太阳老高。

网友爆料 发现老人事迹

小编得知王老师的事迹,

是源于网友马女士在颍河网后台的爆料

马女士所传图片:

马女士的留言

马女士在留言中说:

“王新生老夫妇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随后小编联系上马女士,

得到了她发在朋友圈里的视频

此视频拍摄日期为6月27日,王新生老师和爱人葛春霞一起在东大街拐脚路段填补路坑。当时共修了两天,视频所拍是第一天。一样的大太阳,两位老人汗如雨下。(感谢原视频拍摄者:印心庵街前程教育介老师)

寻找最美修路人

在打听到老人的住处后,小编和同事于昨天(7月13日)上午9:00赶到王老师家里探访。到家的时候,王老师正打算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出门,去市委党校北段新修路段捡拾还没来得及清理的废弃沥青块。昨天的气温很高,看到老人那么热的天还要出门劳动,小编和同事非常感动,就要求与王老师一道,一起体验一下他的修路过程。

十里地外寻找废弃沥青块

在王老师电动三轮车的带领下,经过将近5公里的行程,一直到新修的大学路最西段,才发现一处还没有来得及清理的废弃沥青堆。沥青块凝固得已经比较结实了,王老师用带来的撬棒一点点撬下来,然后搬到三轮车上,小块的就用带来的塑料盆端到车上。沥青块很重,随便一块就有二三十斤,看着王老师不算强壮的身躯,蹒跚着行走不便的右腿,浑身上下淌着汗水,非常卖力的劳动着,着实敬佩他努力奉献的精神。十多分钟的时间,王老师将自己的三轮车装满了,粗略的估计下装上的沥青块有好几百斤,再多,他的车子就拉不动了。

「 点击可放大」

半月之后再次补修

6月27、28日王老师填补东大街拐脚处的路面后,下了两天的雨,由于雨水浸泡、汽车碾压,使得刚填好的坑又陷了下去,今天王老师的主要打算就是将此路段重新再填补一遍。在经过连堂街口东侧坡段时,王老师看到一处路面比较坑洼,就先停下车就进行了填补。

(连堂路口东侧坡下,待汽车碾压、行人走过后,沥青就会慢慢凝到一起,并变成和路面一样的颜色)

接着,王老师来到东大街拐脚处填补路面,也就是大家在文章开头看到的一幕。

王老师修路过程剪影

在学校就是个好老师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王老师在学校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每当学生们有头疼发热、不小心受伤比较严重的,王老师总是义务用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带他们去医院看病,而且多半是在半夜。在市一高搬迁新址后,三年间王老师已先后义务帮助二十多名高三学生外出解决就医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积极备考。平时王老师夫妇外出,遇到有顺路想乘车的人,总是免费捎他们一程,不图别的,就是图个开心。

据葛大妈介绍,她的公公婆婆在世时都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教育子孙们要助人为乐,多行善事。

在小编看来,“力所能及,助人为乐”已经成了他们家的家风。

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和蔼、善良、平易近人

热爱助人为乐的老人

在他们夫妇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

平凡、朴实、向上的价值观

或许禹州有许多这样的平凡的人们

他们不图名、不图利,默默奉献

比如前段时间颍河网发布的

在北关人行廊桥义务捡拾垃圾的退休教师刘志才

正是很多像他们一样淳朴善良的禹州人

在自己平凡生活中、工作岗位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

辛勤耕耘与付出

才为禹州今天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向王老师夫妇致敬

向禹州所有平凡的好人们致敬

正能量,扩散让更多人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