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七上八下、九死一生……这是博士论文的真实写照 ——爬树鱼 博士生的抑郁,高发于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即,DEADLINE到来之前的最后几个月。当然,这段时间,外界干扰的确也比较多。例如,交博士论文的同时得交发表成果了,我还得催催编辑部……又如,某某政法大学发布招聘广告了,我要不要跟某师兄套套近乎去……再如,女朋友又开始念叨了,咱们要不要毕了业就结婚,你看三环旁边那个新开盘的高层怎么样……不过,除了这些因素,另有一大抑郁催化剂,就是博士论文的进度。很多博士生到了最后几个月才会发现一个真理:传说中的“每天1000字,坚持100天,你就有了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其实,我不知道。因为,我自己的博士论文不是这么写出来的。但是,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我给大家做了个实验。 小白鼠:我。博士已毕业六年,总科研经历十年。核心期刊总发表数量10+。 实验条件:我家,气候温暖,零食充足,营养丰富。且,实验期间,我没课,可以倾情投入写论文。 这条件,应该比绝大多数博士生写毕业论文都好了,对吧?至少,我不用愁找工作,不用抱怨食堂饭菜不佳,不用去图书馆抢座位抢插线板还得担心电脑被偷了。 你猜,结果咋样? 为啥? 2. 你是人,不是机器。人总会累。不要认为一天写一千字很容易,也许第一天容易、第二天容易,但是到了第四第五天,你就会发现脑子里全是前几天的信息,再想处理新信息就不是那么灵光了。当你睡觉时还想着论文咋写的时候,恭喜你,失眠了。更别说你的腰背肩颈,这些部位的辛苦与否是不以你意志为转移的。 3. 成就感的丧失。第一天,你看到论文从无到有,会感觉很有成就感。第二天,或许同样如此。第三天……但是,当你习惯了一天一千字,成就感就会慢慢丧失。换句话讲,这事儿不新鲜了,成了机械劳动。就好比小大夫做了第一个阑尾炎手术,会感觉自己很伟大,救死扶伤了耶。但是,一个月后、三十台手术后,这个小大夫就会开始念叨:咋又是阑尾炎?不能来个新鲜点儿的吗?写论文也是如此,机械劳动100天,换了谁都烦。 当如上三种状况同时出现在你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焦虑、暴躁、特别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生气。这是博士论文特有的一种“六亲不认的状态”——此概括来自于我的一位在美国拿了SJD的老师。这种状态,也是抑郁的前兆了。比如论文被拒稿、女朋友闹分手、亲妈不给你生活费之类的事情,很容易引发真正的抑郁。 那么,怎么预防?把抑郁掐死在萌芽阶段不就行了?比如,留出一整年时间写论文,时间充分、DEADLINE遥远、劳逸结合,当然不容易六亲不认。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基本上是一年半时间写完的,所以,没咋抑郁。唯一让我处于抑郁前兆的,是初稿写完,论文里的重要案例,二审宣判了,且,是改判,不是维持原判。判决书200多页,英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