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岳麓书院感悟“实事求是” 杨松河 2012年5月26日星期六
![]() ![]()
建邺所报道组一行到湖南长沙采风,专门参观了毛泽东半工半读过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有千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和文化学术中心。走近书院讲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悬檐下的“实事求是”题匾。据导游介绍,这四个大字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的,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该匾便悬挂于讲堂入口高檐处。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赞扬景文帝之子刘德严谨治学的誉美之词,表扬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但这句成语始终跳不出“修学好古”的前提,使用率并不高,可见封建文人对它也不是很感兴趣。 20世纪初,中国封建制度病入膏肓,陷入了穷途末路,具有初步自由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救国图强的经验,并试图在教育领域寻求突破。 191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获得博士学位的公费留美学生赵天麟学成回国,被任命为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的前身)校长。据《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记载:“赵天麟任校长期间,总结了北洋大学近20年的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承袭至今。” 也是在1914年,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宾步程出任湖南公立工业学校校长,并将学校迁至岳麓书院(现为湖南大学分部)。他在德国攻读8年,还参加过实习和考察,足迹遍及欧洲20余国。宾步程幼年就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成语烂熟于心,清末新学思潮对他影响颇深,到德国又钻研务实的工业技术,后又参加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这就更加深了他对“实事求是”名言的崇信。 没有证据表明宾步程与赵天麟有什么学术沟通,但两位“海归”不谋而合地选择古代成语“实事求是”作为创办新学的“校训”,不能不说是时势使然,“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知道,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对杨昌济老师十分崇敬,师生关系堪称“千里马与伯乐”。当时一师的《教养学生之要旨》明确规定:“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这一校训也是他们师生关系不断升华的共同追求。 据《岳麓书院》院史记载,青年毛泽东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曾先后三次寓居岳麓书院的半学斋:第一次在1916年暑期;第二次是1918年6月,于此主编《湘江评论》;第三次是1919年秋,《湘江评论》被军阀查封,他在半学斋主编《新湖南》,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毛泽东和蔡和森曾在半学斋筹备赴法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从此成为一股向西方学习的革命潮流。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蔡和森纪念室。 饱学之士毛泽东在半学斋半工半读期间,正是他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大转变的前夜,《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校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后来创建革命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延安运动中,毛泽东发表许多文章和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概念。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还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1943年,毛泽东亲书“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这样,经过改造后的“实事求是”已进入哲学最高领域,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正如后来邓小平所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中国古代一个普通的成语,经过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就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治国理念,成为颠扑不破的家喻户晓的普遍真理。 中华几千年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明底蕴,如果我们能像毛泽东、邓小平那样实事求是地进行实践和理论创新,那么,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可能在我们手中创造出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