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肩痛,特色针法疗效好

 369蓝田书院 2019-07-15

导语:

浮针疗法是利用特制针具并以特殊针刺法治疗疾病,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进行针刺,针尖对准病灶操作的一种新型针刺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的针刺方法,只在皮下,像是漂浮在肌肉的上层,故名浮针。本疗法是由著名针灸家符中华教授于1997年提出并运用的,因其具有简单易学、操作无痛、疗效强、作用广等优势特点,故在临床中被迅速推广,并得到了针灸界的一致肯定。浮针疗法治证广泛,尤其在治疗痛证方面更有优势,特别是局限性疼痛的治疗更具特效。

浮针疗法在颈肩痛中的运用

一、疗效特点

1)通过临床实践疗效来看,本疗法作用确实,并且简单易学,值得在基层临床大力推广。

2)本疗法主要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网球肘、膝痛、踝关节扭伤、腕管综合征、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后遗症、痛经、胆囊炎等)引起的疼痛,对酸、麻木、胀等症状也有较好的作用。

3)对疼痛性疾病有速效的作用,有针到即可收效的作用特点。对某些痛证扫散完毕,即能达到疼痛消失的治疗目的。

4)急性病及疼痛剧烈、局限的疾病作用疗效好。急性病一般每天1次,多数在3次之内痊愈;一般慢性疼痛可隔日1次,治疗次数常在5次以上,对于麻木及酸胀类疾病需要治疗的次数往往更多。

二、操作特点

1. 按病位点选择进针点

浮针操作首先应准确确定病痛点,以病变点(痛点)所在位置来决定进针点

2. 在病灶周围(病痛的上下左右)进针

浮针疗法不能从病痛点进针,针具也不能达到病痛点,针尖与病灶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是在痛点周围68cm确定进针点),只作用于病灶的周围

3. 皮下浅刺

浮针只能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不能深入肌层中。

4. 不要求酸、麻、胀、重、沉之得气感

因浮针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因此针刺时要求得气(酸、麻、胀、痛针感),若在针刺时出现上述表现,说明针刺操作错误。

5. 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浮针在针刺时,针尖必须对准病灶,不能偏斜,亦不能越过关节(进针点与病痛之间不要有关节),否则影响疗效甚或没有疗效。

6. 扫散

扫散是浮针所特有的手法,并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一环。当进针完毕,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体呈扇形左右摇摆反复针刺,一般需要反复扫散35分钟,有些疾病常需要10余分钟的扫散操作,对于个别顽固疾病扫散常超过20分钟后,会获得显著疗效

7. 留针时间长

浮针需要留针是这一针法的一大特点,一般要求留针在1224小时,甚至更长,冬季可延长达48小时,这是浮针疗效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操作方法

1. 明确痛点

首先明确病痛点,确定病痛点的具体位置,这是浮针操作的首要内容。确定病痛点以确定进针的位置和进针方向,当病痛点范围较大时,要以最痛点为准

当病痛点位置较深,尤其是在关节里面的时候,要反复活动其患处,以使痛点明确

非疼痛性疾病时,以病变部位为准

2. 确定进针点

确定了病痛点之后,就需要确定进针点。进针点一般是以病痛点为前提的,其进针点一般在距离痛点610cm针尖与痛点的距离多保持在2cm左右,针尖不能到达病痛点。

但在进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避开皮肤上的伤口、瘢痕、结节等;② 避开浅表的血管,以防出血;③ 针具不要横跨关节,并且尽量避免隔着关节。

3. 合理进行针刺操作

进针方法。针体与皮肤15 30°角左右刺入,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刺入5mm略达肌层即可

扫散针刺。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三指拿捏针座,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或者左手拇指、食指与中指提起皮肤少许平刺于皮下进针。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若遇血管或纤维,略微改变针尖的方向避开,再向下推进。在运针过程中,始终感觉针体无阻力,轻松易推进,达到一定深度后,开始有效扫散。(扫散具体操作见操作特点中扫散部分。)

四、颈肩腰腿痛的浮针治疗

1.落枕

体位:取坐位或卧位。

方法:① 当疼痛处于颈后部或颈侧部(斜方肌或肩胛提肌)时,一般从颈背部进针,针尖向上或从肩井部向颈部斜刺;② 当疼痛点处于颈前部时不易进针,进针困难,针刺疗效欠佳;③ 当疼痛面积较大或痛点较多时,要以痛点最为明显的部位为进针点,或几针并用。

2.颈椎病

体位:根据取穴的部位选择坐位或俯卧位。

方法:① 当疼痛点在颈项部位置时:一般从下向上进针;② 若当疼痛点在背部时:一般用横刺法,在患侧向脊柱方向进针;③ 若当疼痛在肩部时:一般在上肢远端向近心端进针;④ 若以眩晕为主症时:一般从上位胸椎两侧向头颈部进针;⑤ 当表现为上肢麻木时:一般先在颈部治疗,然后根据麻木的部位选择从上肢的远端向近心端或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进针

浮针对颈椎病引起的疼痛有起效迅速的作用,对其他伴随症状,如肢体麻木、头晕、耳鸣、恶心也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颈型、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疗效最为满意,顽固者可配合其他疗法同用。

3.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体位: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屈曲,置于桌面或床面。

方法:① 当疼痛位于肱骨外上髁偏上方时,一般要从上臂向肘部进针;② 当疼痛点位于偏下方时,一般多从前臂向肘部进针

本病浮针治疗疗效满意,注意在扫散治疗时应尽量达到压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消失时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疗效。一般多在3次左右而达到症状消失。在临床中多配合火针治疗,效果更佳。

4.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体位:立掌,桡侧朝上,将前臂置于桌面或床面。

方法:一般从前臂桡侧向茎突部进针,但当痛点处于茎突前方时,也可以用小号针从第1掌骨部向茎突部进针,也可以从尺侧向痛点横刺或斜刺。

这一病症在临床还较为常见,一般方法处理较为棘手,用本法治疗效果多较满意,尤其当疼痛处于茎突后方者,疗效最好。若在茎突前方者,配合刺血或火针治疗效果满意。

5.手腕痛(腕管综合征)

体位:坐位或卧位,将前臂置于桌面或床面,根据疼痛部位使掌心或掌背向上。

方法:本病仅能从前臂内侧向腕部进针

本病治疗一般较慢,多需要5次左右的针刺,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一定注意局部的休息及局部保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