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红楼梦诗词鉴赏》分一百七十回进行讲述,有顽石偈、绝句、太虚幻境对联、癞头僧嘲甄士隐诗、中秋夜对月有怀口吟一律、对月宙怀、好了歌等。本书所用插图选自《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新镌绣像红楼梦》《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绣像红楼梦》《增评补图石头记》《增评加注全图红楼梦》《全图增评金玉缘》。这部红楼梦诗词鉴赏分一百七十回进行讲述,有顽石偈、绝句、太虚幻境对联、癞头僧嘲甄士隐诗、中秋夜对月有怀口吟一律、对月宙怀、好了歌等。 目录:梅花观怀古真真国女儿诗酒令三首花名签令·宝钗签花名签令-探春签花名签令-李纨签花名签令-湘云签花名签令·麝月签花名签令·香菱签花名签令·黛玉签花名签令·袭人签五美吟尤三姐自刎林黛玉:桃花行史湘云:如梦令探春宝玉:南柯子林黛玉:唐多令薛宝琴:西江月薛宝钗:临江仙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一首同上一首《蒲东寺怀古》一样,歌咏的也是虚构的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柳梦梅死生不渝的爱情,同林黛玉与贾宝玉缠绵不尽的爱情很相像。不过前者得谐美满姻缘,后者终成"虚化",以夭亡和出家了事。 谜底,有人猜是"纨扇",有人猜是"秋牡丹",可作谈助。 案:上面怀古诗拟猜的谜底,见于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徐风仪《红楼梦偶得》、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诸书。 真真国女儿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薛宝琴述) 薛宝琴所说的"外国美人"做中国诗的奇闻,不论真假,能使一些人相信,这就得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那就是:在历史上,我国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清代的工商交通事业和海外贸易都有新的发展,当时有一批象薛宝琴父亲那样为皇家出海经办洋货的豪商。 但是,除了上述的客观意义外,作者写这一情节,却另有意图。他有意让宝琴把事情说得过于神奇,在一些细节上甚至吹得离了谱,使读者疑心这一切也许是宝琴在信口编造。事实也果然如此。作者接着就让黛玉当场戳穿她:"这会子又扯谎我是不信的。宝琴便红了脸,低头微笑不语。"还是宝钗给她解了围。国名"真真",岂不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 其实,这位十五岁做诗的"外国美人"也就是宝琴自己。你看,宝琴说那个美人如同"画上的美人一样",还说"实在画儿上也没他好看。"贾府里的人也曾称赞宝琴这个外来的美人如"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这是写法上偶然雷同吗?不是的。 新来贾府的四位姑娘中,薛宝琴是作者花笔墨最多,重点描写的人物。她的命运在八十回之后,不会没有交代;而且根据作者总用诗词隐写大观园女儿们命运的惯例,宝琴的后事,也必定有诗暗示。她所写的《怀古绝句》只暗示别人的命运,她所口述的《真真国女儿诗》才隐寓着她自己的将来。 全诗说自己憔悴流落于云雾山岚笼罩着的海岛水国,昨日红楼生活已成梦境。眼前只能独自对月吟唱,忆昔抚今,不胜伤悼。何以知道这客观上就是宝琴将来的自况呢?因为有她前作《咏梅花得花字》一诗可以与之相印证,而且只有把那一首咏物寓意的七律与这一首直抒情怀的五律加以印证,前者关于红梅花的种种设喻的隐义,才能豁然开朗,获得比较明确的解说。 在那首诗中,"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闲庭曲槛",就是那首诗中的"朱楼",即大观园。"无余","雪"揩音""薛",将来不仅宝琴要离开贾府,宝钗也不能再住蘅芜院了,她贫困得只好依靠蒋玉菡和袭人的"供奉"。"流水空山",也就是"岛山蒸大海,岚气接丛林"的"水国"。"有落霞",是唐代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歇后语,说独处海岛如孤飞之野鹜。"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幽梦冷"也是说孤寂。"红袖笛"与香菱《吟月》诗用"绿蓑闻笛"、"红袖倚栏"烘托月亮的方法相同,正合"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一联。"乘槎游仙",仍是关于海岛上居住者的传说。"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有了"汉南"一联,我们才明白教人们不要因眼前"色相差"而疑其"前身"本"瑶台种"的深意,原来也是回忆往昔的青春荣华,感叹如今的流落憔悴。 薛宝琴只是贾府的亲戚,而且已是许给了梅翰林家做媳妇的人,最后境况仍不免如此凄凉,可见,小说中败落的并不限于贾府一门,确如第四回门子解说《护官符》时所说的,贾史王薛四家必定"一损俱损"。他们都牵连获罪了。 酒令三首酒令三首之林黛玉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钻,何来万户捣衣声? 酒令三首之史湘云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有桂花油? 酒令三首之史湘云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酒令已于小说中见到多次,尽管行令办法各不相同,总是封建有闲阶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会想到这种玩意儿上花样翻新。小说的描写只不过是现实的反映。但作者对此并没有表现否定倾向,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酒令内容依然都按人物性格、命运给涂上了一层象征的色彩。黛玉哀怨,湘云放达。黛玉的身世遭遇恰如其酒令中的折足雁,失伴哀鸣。湘云小时父母早丧,家业凋零,后来又夫妻离散,青春孤居;其生活历程也象江上孤舟,几经风涛。 这一回"醉眠芍药裀"是曹雪芹为史湘云憨态写真的精彩之笔。情节构思当从唐代卢纶诗句"醉眠芳树下,半补落花埋"化出。这里,不但用红香散乱、蜂蝶闹嚷等环境描绘为画面作生动的艺术烘染,更以"睡语说酒令"的细节来写湘云的情态,突出了她性格中不同于宝钗的、狂放不羁的一面。这一切,都充满着很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花名签令·宝钗签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玩了一种新酒令,即用骰子掷点定人,由那个人从简里抽签,签上画着一种花,又题着评价这种花的一句成语,最后是吟咏这种花的一句旧诗。这些花、成语和诗句,或者象征得签者的特点,或者隐示其未来的遭遇。 这个花名签是说宝钗容貌之美压倒大观园群芳,即便在她静默时,也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宝玉就常被其美貌所吸引,所以当宝钗掣出此签后,宝玉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然而偶然的爱慕并不就是爱情,当他们后来被捏合成夫妻时,宝玉"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终于弃家出走。宝钗容貌无论如何"动人",都没能使她免去悲剧性命运。 花名签令-探春签杏花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 "瑶池仙品",隐喻探春聪明灵秀,品性高洁。"日边红杏倚云栽",表面是说她命运好,所以签上又有一条注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取笑探春:"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从这些话看,探春未来的丈夫也许身分高贵,但这也丝毫不能弥补她"分骨肉"的悲哀。"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早已把她的遭际预示明白了。 花名签令-李纨签老梅霜晓寒资竹篱茅舍自甘心。 霜晓寒资",恰与《红楼梦曲》中的"晚韶华"是同意语,都是预言李纨晚年将母以子贵。"竹篱茅舍"句,照应她在稻香村里的寂寞寡居生活。槁木死灰般地度过一生,到老临死时才挣得一顶"珠冠",一件"凤袄",也够可怜了。 花名签令-湘云签海棠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香梦沉酣",首先使读者想到湘云在宝玉生日吃醉酒后,睡倒在山石后青板石凳上,芍药花飞满一身的憨态。"只恐夜深花睡去",也影射此事。所以黛玉打趣说"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再进一步品味,还有更深的意味:湘云开朗活泼,陶醉于青春的欢乐之中,对未来的厄运毫无思想准备,因此"香梦沉酣"又是对她的惋叹。 花名签令·麝月签荼蔗花韶华胜极开到荼蔗花事了。 荼蔗开花,意味着春天过去了。签上还有一条小注:"在席各饮三杯送春。"宝玉觉出其中不祥的意味,怕影响大家欢乐的情绪,连忙把签藏起来,说了声"咱们且喝酒",遮掩了过去。这当然带有明显的宿命论味道,并不科学。作者是要用这种象征手法暗示:大观园"胜极"之日就要结束了。让麝月抽到这根签,可能是麝月要陪伴宝玉到最后,是荣府衰亡的最后见证人。 花名签令·香菱签并蒂花联春绕瑞连理枝头花正开。 并蒂莲开,暗含香菱原来名字的"莲"字,同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意思相类,寓有今日的香菱即当年的英莲之意。"联春绕瑞"只是对青春美丽的香菱的赞美,并不是说她有好命运。"连理枝头花正开"一句是作歇后语用的,原诗的下一句就是"妒花风雨更相摧",这才是作者要说的意思。指的是夏金桂因嫉妒香菱,而要将她活活折磨死。 ![]() 花名签令·黛玉签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芙蓉,喻黛玉娇美。"风露清愁",与《葬花辞》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意近。"莫怨东风当自嗟",意谓:不要怨恨环境的冷酷,还是承认自己命运不好吧。这是无可如何的一种悲惋、叹惜。黛玉抽签之前默默想:"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才好",可掣出的偏偏是这种颓丧的句子。 ![]() 花名签令·袭人签桃花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 袭人将来要嫁给蒋玉菡为妻,过上一种小康生活。花名签用秦末战乱生灵涂炭来喻贾家败亡,袭人将像桃花源中人一样,躲开这场灾难,投进蒋玉菡的怀抱。 袭人是宝玉的侍妾,对宝玉百般体贴、爱护,曾发誓:"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第十九回),可后来还是被蒋玉菡抬去了。"桃红又是一年春",讽刺之意十分明显。 ![]() 五美吟五美吟之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五美吟之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五美吟之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五美吟之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缘,更有同归慰寂寥。 五美吟之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这是黛玉借"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评说,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 黛玉嗟汉"一代倾城"的古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徒然令人怀念,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寄身贾府,虽有知己体贴,但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唯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帝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封建叛逆思想。 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尸居馀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馀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 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居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 尤三姐自刎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很显然,作者是怀着十分同情和惋惜的心情描写尢三姐之死的。不过,有一点与后来续补小说的人不同,作者无意把三姐描写成一个"完人"。她与贾珍等厮混时,放荡泼辣;自行择夫后,贞静自守;一旦耻情悔恨,又无比刚烈。她的思想性格,看上去前后判若二人,其实,并不矛盾。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复杂得很,单一化的人本来也是不多的。程、高整理的一百二十回本中,把原来写三姐淫荡的许多文字都删改了,使她变得"正派"得多了,似乎成了个节妇烈女的形象。这样做能否真正提高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大可怀疑的。 林黛玉: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鉴赏】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 史湘云: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第七十回里黛玉重建桃花诗社后,并未作诗,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柳花飞舞,便填了这首《如梦令》,拿去与宝钗、黛玉等人看。 这首词流露出一种留恋、惋惜春光的情绪。从湘云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终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句看,湘云将来可能有一段极短暂的美满的婚姻生活,接着就陷入悲苦的境地。对照起来玩味,就可知道这首柳絮词是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 探春宝玉: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湘云的一首《如梦令》引发了黛玉等人填词的兴头,"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大家都来填词。探春拈得《南柯子》这个词牌,只填了上半阕便写不下去,宝玉看后提笔续出下半阕。 探春作的上半阕写柳絮与柳枝分离,东西南北随风飘游,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分骨肉》那首曲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句子。词中暗寓探春离亲远嫁的意思是明显的。探春写了上阕再写不下去,正是对命运徒叹奈何的表现。宝玉作的下半阕"落去君休惜",只是一句空洞的安慰话。"纵是明春再见",也许隐寓着探春远嫁后还有和宝玉相见的机会,因曹雪芹没有写完全书,具体情节就无从知道了。 林黛玉: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接着探春、宝玉的词后,黛玉便写出这首"缠绵悲感"的《唐多令》。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 薛宝琴: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继黛玉的《唐多令》词之后,宝琴拿出这首词,"终不免过于丧败"。 宝琴丧父,客居亲属家,类似游子,所以词中渗透着"离人的感喟。像宝琴这样的小姑娘,本应无忧无虑,可从这首词透出的气息看,也并不事事遂心。"三春事业付东风",隐喻着包括宝琴在内的大观园群芳的美好的时日即将过去。词中"梅花"、"香雪"字样,都同"梅"字联系着,宝琴又"许了梅翰林的儿子"(第五十回),所以"明月梅花一梦"也许还暗示宝琴将来的命运也不济。 薛宝钗: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她原来是要作翻案文章的。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作者让宝钗故作乐观语,实际隐含着讽刺意味。有人根据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 ![]()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五中秋夕,(黛玉)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湘云)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黛玉)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湘云)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黛玉)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湘云)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黛玉)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湘云)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黛玉)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湘云)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黛玉)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湘云)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黛玉)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湘云)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黛玉)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湘云)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黛玉)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湘云)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黛玉)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湘云)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黛玉)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湘云)冷月葬花魂。(黛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妙玉)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 诗的开头,写"匝地管弦繁"、"良夜景喧喧"、"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等热闹景象,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实际上,酒席是无精打采的,宝钗、宝琴有在,李纨、凤姐生病,贾母见"少了四个人,觉冷清了好些",不觉为之"长叹"。宝玉因明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所谓"管弦",也只有桂花阴里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在这"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的情况下,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湘云前来相慰,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其寂寞情景,可想而知。 即使纸上欢乐,也给终篇。联句不知不觉地转出了悲音:"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一个说:"这时候了!"一个说:"这时候,可知一步难似一步了。"作者大有深意,所指不但作诗而已。湘云的"庭烟敛夕","盈虚莫定!等象征她的命运幻;黛玉的"阶露团朝菌","壶漏声将涸"也预兆她的生命将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凄清奇谲"的句子,正好是她们最富有诗意的自我写照。 妙玉深感诗过于悲凉,想用自己所续把"颓败凄楚"的调子"翻转过来",便从夜尽晓来的意思上做文章。但这不过是一种企图逃避不幸命运的主观愿望罢了。黑暗过去之后,曙光是会来临的。但是"光明决不属于行将死亡的阶级,也不存在于佛教信徒们的内心"彻悟"之中。自以为能辨歧途、知泉源的妙玉,最后自己也不能免去流落瓜洲渡口、"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可悲下场。这样的安排,正可以看出《红楼梦》反映和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