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作-木作】乐平古戏台:乡民的精神殿堂

 板桥胡同37号 2019-07-15

乐平古戏台:乡民的精神殿堂

走进赣剧之乡——江西乐平,人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文化景观,这里分布着412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因其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而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华一绝”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乐平也因之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为什么一个面积只有1973平方公里的乐平市,方圆百里的村庄里有这么多、这么精美的古戏台?

从由政协乐平市委员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倾力打造的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乐平古戏台》画册(中英文对照)中可窥一斑。

乐平处于赣东北山地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民多是唐末动荡后由四方迁移而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移民们既带来了强烈的生存愿望,也带来了四方文明。定居下来的人们不断奋斗、碰撞,也不断交往、交融,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也能拿得出去的独特的戏曲文化、民俗文化。

有了戏曲演出,戏台便应运而生。赣剧的演出活动在乐平城乡盛况空前。有民谣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做事没力气”,这是对乐平人赣剧情结的真实写照。乐平镇桥等乡镇在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历史上赣剧的主要支派。

随着赣剧在乐平的形成和发展,乐平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和增多,逐渐成为与赣剧血肉相连且并驾齐驱的独特建筑艺术。与辉煌灿烂的赣剧相比,古戏台建筑更是灿烂辉煌。一座座精美绝伦的戏台,演尽了千古风流。

乐平古戏台,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就属性而言,分祠堂台、万年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五种类型。由于历史的原因,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失在曾经的岁月之中。如今,在乐平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古戏台而且随处可见的其实就是祠堂台和万年台。

祠堂台是戏曲文化和宗族意识联姻的产物,它将戏曲活动请进了森严壁垒的宗族祠堂。晴天用前台,雨天用后台,观众可坐在祠堂大厅和两侧包厢看戏,因而也称为“晴雨台”。其中著名的祠堂台是:浒崦戏台,位于镇桥镇浒崦村中央,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晴雨台、看台(阁楼包厢)和名份堂(程氏宗祠)三部分组成,属晴雨双面祠堂台,又称鸳鸯台,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著称,堪当古戏台中之极品;2000年,该台被列为江西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车溪村敦本堂戏台位于涌山镇车溪村,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属仿明祠堂台建筑群,为祠堂戏台之经典。涌山昭穆堂祠堂台位于涌山镇涌山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其“工艺之精细,建筑之宏伟,堪称鬼斧神工”。另外,还有田里蔡家村戏台、龙溪村戏台、袁家村戏台等。

万年台是戏曲文化和民众生活联姻的产物,万年台是独立的单台,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广场,与大街小巷相通,便于观众集散。万年台冲破了祠堂台封闭逼仄的束缚和压抑,因而受到更多民众的喜爱,她被命名为万年台,真真切切表露了万千观众对戏曲的迷恋和对这种戏台能千秋万载永存的美好祝愿。其中,众埠界首戏台始建于清代,1930年方志敏同志在此台上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001年6月,该戏台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坑口戏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原属晴雨双面台,后改建为万年台,因与浒崦戏台相像,同誉为“姊妹双葩”。另外,还有庞公桥戏台、桥头黄家戏台、张家桥戏台、神溪华家戏台、尚濂嘴戏台、镇桥徐家村戏台、护里村戏台等等。

草台是临时搭建的演出台,支木为柱,盖稻草(或竹席)为顶,可单独使用,也可搭在古戏台旁边,供两个戏班“打串台”(唱对台戏),哪边演出精彩,观众就呼啸着倒向哪边,气氛十分热烈,真是“草台演春秋,观众亦无数”,并引出“还眼债”的自嘲自谦的趣事。

这些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大都出自本地的能工巧匠之手,那种对赣剧艺术的痴迷,竟能幻化成匠艺的才华横溢。《中国乐平古戏台》的“艺术揽胜”部分对“屋脊与脊饰”、“宝顶”、“飞檐”、“立柱、柱础”、“斗拱”、“梁枋”、“斜撑、雀替”、“门饰、屏风、窗棂”、“吊篮、悬柱”、“月梁”、“藻井”用精简的文字、大量精美的图片加以介绍,使读者在巧夺天工的视觉享受同时,了解建筑艺术知识。

乐平古戏台是江南近古乡土建筑的典型模式,均为砖木结构,既兼庑殿式建筑的庄重,又寓楼阁式建筑的灵巧。枋昂斗拱层层叠叠,遍布木雕戏文,其中梁的图饰多以文武天官、满堂福、九老天官、万寿图为主题,枋的图饰则以狮子木雕为主,如九狮过江、五狮抢宝等,敷金施彩、极尽豪华;屋脊中央矗立着一串叠起的红黄蓝数色彩瓷宝顶,一组方天画戟直指云天,不仅是戏台的主要标识,而且寓含了老百姓镇邪驱灾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做工精致、直冲云霄的飞檐翘角,使戏台在端庄中显露出冲天豪气,这种造型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戏台天棚中央缀有十分考究和华丽的藻井,藻井有方形顶和圆形的穹隆顶,主要起拢音和反射音的作用,藻井及其以下空间,是戏台最中心部位,其中藻井象征着天,戏台面代表地,天地合一,构成了演绎生、旦、净、末、丑的特定艺术表演空间。

楹联和匾额的考究,更增添了古戏台的风采。它们大多装饰精美,镏金髹漆,字迹出自乡儒耆宿之手,刚劲圆润、潇洒自如,内容形象生动,寓意深长,回味无穷。楹联中有题诵戏剧的,“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三五步能是千里江山,四六人可代百万雄兵”;有劝导观众且具深刻哲理的,“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脚跟站稳何惧后面挤来”,“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有追溯本族历史渊源的,“圆水会九龙人杰地灵兴万代,关西成望族枝繁叶茂肇千村”;有感时醒世的,“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有著名剧作家石凌鹤先生为乐平剧院落成(1986年)所作116字的长联,还有把村名地名祝福企盼吟成楹联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乐平古戏台中,匾额的内容为光宗耀祖,歌功颂德,劝诫世人和对戏台文化的赞美,如坑口戏台的“旷怀古希”、浒崦戏台的“久看愈好”、徐家戏台的“百看不厌”、华家戏台“顶可以”,等等。匾额与楹联交相辉映,使乐平古戏台更具泥土芬芳和文化灵气。

《中国乐平古戏台》的“戏俗风情”部分,介绍了“打彩”这一乐平民间演戏做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充分体现了村民们对演员的尊重与褒奖;演出前举行庄重的祭祖敬神仪式、请村中长老和功臣坐在口字席(贵宾席)上看戏,体现了村民们对祖先神灵及长老功臣的尊崇;以及体现乐平人“戏剧情节”的锣鼓架——一座浓缩的微型古戏台:大事演戏、小事锣鼓架,等等。

读罢《中国乐平古戏台》,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中国地方戏剧文化、民间戏俗和古代建筑艺术知识,还感觉到,古戏台在乐平,不仅是保存完好的建筑,还是村民们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场所,是百姓的“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她是象征,是图腾,是乡民们的精神殿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