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人话,他主持的这档节目火了18年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7-15

 窦文涛 

一个主持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知名度,红不红,是不是成功,社会地位如何,这些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成功是别人说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今天他们敢夸你,明天他们敢骂你,对这些事就别太在意。

——窦文涛


1

上个月,《圆桌派》第四季悄然上线。

目前豆瓣评分8.7。

后续观看人数增加,目测评分还将上升。

这档2017年开播的谈话节目,被很多人称为另一个《锵锵三人行》

窦文涛在保持真我本色中,也做了更多尝试。

譬如,场景追求真实感。

于是,他邀请私人朋友上节目,还搬上了许多自家物件。

请著名电影摄影师吕乐做指导,力求反电视。

也在圆桌上摆起一盅茶,焚一炉香。

席间他添茶倒水,不动声色地在大咖的头脑风暴中流转。

接话、引话、总结,面面俱到。

难得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的主持是隐形的。

国内很多访谈,主持人俨然也是跟嘉宾做朋友的思路。

套近乎、装亲近、开无伤大雅的玩笑。

奈何,还是装在过于职业化的传统套子里。

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非要硬拗熟人,聊起天牛头不对马嘴。

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尴尬。

窦文涛正经武大新闻系科班出身,做起这一套也很熟稔。

但他破了这个规矩。

让观众觉得,“窦文涛主持节目,怎么跟个小痞子似的。”

有趣,真实,好玩。

2

窦文涛出生时,家里都盼着是个女孩。

母亲一见是个带把的小子,仍不死心。

把孩子照着女孩样式打扮。

上幼儿园时,窦文涛还穿过裙子。

幸而,他的性别认知没有出错。

唯一的阴影是害羞、口吃。

后来,他哥经常冷不丁就给他一个大嘴巴,也没人劝阻。

“他们说,这能治我口吃。”

直到窦文涛在石家庄上小学,口吃也没好。

整座学校都无人说普通话。

校园上空的朗朗读书声,也都是方言土话。

谁也不笑话谁。

反倒是率先说普通话的那个,会被欺凌。

“大家会觉得你很做作。

直到初中,换了一所学校,窦文涛才学会普通话。

原来的口音,随口吃一起,被他甩在了童年。

3

初中时,他自认有表达障碍。

老师不知怎么想的,安排了他参加演讲比赛。

窦文涛写好演讲稿,像背课文一样,滚瓜烂熟。

“家里人说任何一段开头第一个字,我就唰唰把后面都背出来了。”

登台比赛那天,上去看到底下黑压压一片。

心理压力直线飙升。

顺利背完前两段,死活想不起第三段第一个字。

站在台上卡壳了近一分钟,吓得尿裤子。

直接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狂奔出学校。

再步入教室时,耳边的每一声笑声、私语,都让他如芒在背。

幸好老师及时开导:“虽然你没有演讲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诵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一名次,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

有了这次失败,面子也就撒开了。

第二次上台演讲时,竟然真的拿了名次。

这并没有改变他自卑拧巴的个性。

有回让母亲做牛仔裤,因裤口开小了一寸,与他预期不符。

窦文涛跟母亲闹僵,赌气跑到铁轨上自杀。

躺了两个小时,也没等到一列车。

天儿冷,铁轨也怪冰的。

只好起身拍拍去,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回家了。

那时,他身上就有种看似热火朝天,却又怂怂的劲儿。

4
当时不是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读书哪个专业都可以。
怎么才能用公费行万里路呢,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新闻行业。

1985年,借着聪明脑子,窦文涛考入武汉大学第二届新闻系。

当时校长是刘道玉,比较倡导学生自由。

上课不点名,甚至修学分也没有学院之分。

很多学生大三大四在外实习,或者流浪,学校也不做硬性要求。

只要来参加期末考试就行。

窦文涛当时在武汉大学广播台,一人专享三房一厅,加全套音响设备。

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竟然招徕女生开舞会。

后来学校让他搬回普通宿舍,可能就跟他假公济私地泡妞有关。

这期间,窦文涛充分展开了一位文艺男青年的标配生活。

读哲学。

图书馆里晦涩难懂的18世纪哲学书,他一本本都啃下来。

参加诗歌会。

他经常用湖北口音,当众朗读诗歌。

谈恋爱。

在校期间,谈了一场几年的恋爱。

最终没被武汉丈母娘认可,失恋了。

于是他干了一件感动自我的大事。

从武汉徒步走到张家界,又走到凤凰。

只带了干粮,没有钱。

最后半块饼,还在吃的时候掉在地上。

正准备弯腰去捡,被后面的人一脚踩碎。

这种戏剧性的生活方式,充分地浇灌了他的幻想。

甚至远超过失恋的痛苦。

少不经事时,浪漫又荒唐。

中年再回望,还能一笑付之。

5

荒诞的文青生涯,在毕业那年戛然而止。

窦文涛去往广东电台少儿部,做主持人。

被小观众们称为“文涛哥哥”

7年后,窦文涛这颗金子,被凤凰卫视挖走。

告别宴上,同事重提旧事。

当年要他,只因台里缺个男同志当劳力。

“家里从来没有人搞这行,自己外语又不灵,外貌大家都知道,就是还能写上两笔,所以心里一直有些自卑。”

窦文涛的自卑,驱使他签约凤凰时,留了个心眼。

他的协议是两份,一份是主持人,一份是撰稿人。

这样,哪怕在香港当不下去主持人了,还能撰稿谋生。

但后来两份协议同时进行。

他的节目多数稿子都是自己写的。

“每次我和台里提意见,为什么鲁豫、许戈辉她们不用写稿,台里就会说,‘协议是你自己签的,两样工作,一份工资’。

刚到台里,是和吴小莉、鲁豫、许戈辉轮流主持《相聚凤凰台》。

档期很空,大把时间休息。

直到1998年某天下午,窦文涛走进一间会议室,人生从此不同。

6

那天开会定下一档新节目,不花力气找嘉宾,固定三人评论每日新闻。

窦文涛坐在后排听大佬们热议。

忽然有人喊“要不文涛主持吧。

会议室顿时充满欢乐的笑声。

没有人觉得窦文涛能主持一档谈话节目。

那时,他刚来香港,身上还是内陆正经拘束的那一套功底。

刻意学香港本土主持人,活泼地主持风格,显得特傻。

效果也并不好。

他在《时事直通车》播报新闻时,被观众投诉。

理由很奇葩。

“他播报的新闻看起来不可信。

奔着新潮,看香港节目的内陆人也说,“这傻帽是谁啊!”

所以窦文涛在台里的定位一度很尴尬。

话说这天,老板偏偏剑走偏锋,在哄笑中喊了声:“文涛哪儿呢?你自个说说,觉得行不行?”

窦文涛的怂劲儿,在这个紧要关头没掉链子。

他受宠若惊地表示可以,又要东拉西扯地自谦一番。

老板急哄哄地打断:“好的,那不用说了,我就讨厌婆婆妈妈的,那就你了。”

老板在几分钟内做了一个影响两代人的决定。

却怎么也没想到,后来窦文涛把节目做得跟他初衷背道而驰。

7

《锵锵三人行》的雏形折磨了窦文涛一个多月。

每天吃饭走路,都在想怎么做这档节目。

同时,他也跟导演选角般,每天“面试”嘉宾候选人。

临开机的前几天,他深夜坐在客厅,灵光乍现。

要做一档与观众距离近的谈话节目。

最好就在节目里侃大山。

在主持锵锵之前,我很会像中央台播音员那样说话,我认为上电视就是该这么说,不用教,是一种习惯。”

但是《锵锵三人行》要打破这个惯式,完全放开包袱。

很久之后,有观众批评他:“文涛说话就像个小痞子。

他还很高兴,终于突破了。

他们不知道是要有多大的痛苦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小痞子,那对于我来说反而是经历了极大的不自然。

说“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主持一个节目,叫做《锵锵三人行》”。

这样说话对于我来说是习惯的。

可是要我在电视上说:“哎,子东来了,最近上哪混去了?”

是非常难的,真的是硬着头皮就这么去说话了。

这种谈话方式固定下来,才能做出一档像朋友聊天似的谈话节目。

然而头两年,这档节目在香港并没什么人看。

当时普通话节目在粤语地区没有市场。

窦文涛在香港,给内陆观众做节目。

没有香港没有知名度,甚至广告都接不到。

老板刘长乐就说:“这个节目能花多少钱啊,三把椅子一张桌子。

这句话维持着锵锵走过初创期。

8

2003年,窦文涛接了一档新节目《文涛拍案》

这档法制节目要以说书方式来解说当时的大案。

收视排名一直在凤凰卫视排前三。

窦文涛意地适合这种风格,观众还叫他“包青天”。

当时一周一三五《锵锵三人行》,周二四六《文涛拍案》。

此外,每周固定要熬两个通宵。

只有半个小时的节目,他能从早上录到午夜。

录完一遍,跑出去看录像。

到深夜,工作人员顶不住都睡着了。

他还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跑着看效果。

台里领导都说:“我们没要求你那么认真,观众也没要求你那么做,你照着写好的稿子念就行了,而且录第一遍和第六遍也没什么区别。

鲁豫也说:“我们说像神经病似的,那个场面你看着你会觉得特别逗,只有他自己跟自己较劲在那个地方。

一天熬完大夜,清晨开车回家。

满身疲惫的窦文涛看着城市,心里只觉:了无生趣。

“有些人天生就是要为社会呼吁的,我也很早就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

他至始至终不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肩挑大衣,挥斥方遒,不是窦文涛。

尽管有违个性,他也掏出了120分的用心在做。

这种习惯性认真承继自父亲。

早年父亲挂相框,要用铅笔标出每个钉子的位置。

在拧螺丝时,也要不断调整。

最终能把好好的螺丝拧劈。

他哥也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早早就告诉窦文涛:“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

到了窦文涛这儿,明知道过分认真了,还是无法逃脱这种悲剧。

最后三辞三做《文涛拍案》,一直拖到2011年才正式停播。


9

当年《锵锵三人行》播出后,很多人说:“终于有一个节目不装了”。

窦文涛的主持风格也被《新周刊》评为:“他让中国电视开始说‘人话’”。 

有一次节目邀请一行人,纪录片导演和片中女主角。

这名女主角混过夜总会,自己也开过按摩房。

面对截然不同身份的人,和另一个世界的信息冲击,窦文涛没有表现出与嘉宾的身份壁垒。

他反倒觉得震撼和佩服。

 “你知道吧,她有劲儿,她有一种……所以我就觉得,就是你不要说我觉得(我是)才子,不要有这个气息,不要有这个气味,这个气味都很酸腐,才子气,教授气,学者气,书卷气,对吧。为什么要有一个气?你有一个气,你就开始俗了。”

2017年,开播18年的《锵锵三人行》也停播了。

有人问窦文涛:一开始有想过它会坚持18年吗?

“我是近视眼嘛,我只能看到眼前很近的地方。这个是比喻,就是我没有什么远见。”

这种没远见,绝非急功近利。

反倒是不居功自傲、墨守成规。

《锵锵》的18年,不是一以贯之的18年。

窦文涛奉行一套“永远放弃”理论。

不是教人消极退缩,而是放弃成见,放弃惯性的过程。

“就像播音腔,影响过我,我学过、模仿过,但是我又放弃了,只有经历过这些,你才会回归。”

他放弃传统的那一套,刻意野化,变得口语,变得真实,变得痞气。

主持《圆桌派》时,他精心设计过的拍摄视角。

被观众告知,看起来眼晕。

于是,他又把录制好的节目重新调了一遍。

一个主持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知名度,红不红,是不是成功,社会地位如何,这些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成功是别人说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今天他们敢夸你,明天他们敢骂你,对这些事就别太在意。哪些是你能掌握的呢?

你的兴趣爱好,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感情,这些是你哪怕沦落成一个乞丐也没人能从你手里夺走的。

活到窦文涛这个境界,人生十事堪破八九。

哪怕大事无成,也得一睿智,

资料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