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国皇太子朱标病逝,时年三十七岁,这个从封吴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长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绝。
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面临一个迫切问题,当选何人为新的帝国储君? 根据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先死时,若长子有孙则必当立孙,无论其孙是嫡是庶。 而从此时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两例,即使是孙权和萧衍这两个堪称一时人杰的开国之君,亦皆以失败告终,一个导致“二宫之乱”,幼主即位大权落于权臣;另一个更直接让侯景之乱时,诸王拥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长败死,国家因此灭亡。前车之鉴如此,怎能不加慎重?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不论改立哪个皇子,其他皇子都必然心怀不满:原本大家都无份大位,平起平坐,凭什么让你仅仅因为太子去世就登龙门? 此时大明有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无论选立他们其中何人,已经暮年的朱元璋都不得不考虑自己身后,是否会发生骨肉人伦惨变的可能。而这正是重视儿孙亲情的朱元璋所最不愿意的。 既然立其他皇子,对此时的大明帝国并不可行,那么就只能立先太子朱标一系的皇孙了。朱元璋择储时,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最后选定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礼制, 因为尚有更明正言顺的嫡孙朱允熥在。
毕竟朱允炆生母吕妃是侧室扶正的继室,无论身前死后,对朱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礼,而自居侧位。 当时的儒家嫡庶礼制,继室虽然也是正室夫人,但是地位低于原配。如明清时地方大族的规定:
就连继立皇后在祭奠原配皇后时,也是要行侧室对正室的礼节的。如清代宫廷文件显示:乾隆元后富察氏死后,每到其生辰和忌日,继后那拉氏都要带子女嫔妃去她的牌位前祭拜,并且执妾室礼。慈安太后钮钴禄氏祭祀咸丰帝时,也要空出左边为尊的位置,留给咸丰元配皇后萨达克氏,而慈禧太后更只能和其他妃嫔一样跪在后面。 因此严格地说,朱允熥的继承次序高于作为兄长的朱允炆。两个孩子年纪相仿,也无论贤愚。 朱元璋的最后选择,应当更多是基于常氏外戚势大,各家军事勋贵连根错节的隐忧, 毕竟朱允熥的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将开平王常遇春,两个舅父是郑国公常茂和开国公常升。而凉国公蓝玉则是他母亲的舅舅,俗称“舅姥爷”。这样强大的外戚势力,绝不是一个年纪幼小的朱允熥能驾驭的。 相比之下, 吕妃为原吏部尚书吕本之女,并无血亲兄弟, 朱允炆可谓外家全无势力,才更来得放心。所以,为了给朱允炆消除隐患,朱元璋不久便兴起了“蓝玉大狱”,先后诛杀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三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兼国公, 开国公常升同样死于连坐,同批被杀的侯爵和军队中高层将领,更不计其数。 常家和蓝玉一党,原本是朱元璋为朱标精心安排的帝国第二代军队中坚,如今为了孙子能够坐稳江山,竟不惜将他们兴大狱诛灭殆尽,牵连甚广,亦可说是造化弄人。 同时,为了补偿不但失去皇位,而且母家尽数被诛杀的朱允熥,朱元璋去世后,他被封为吴王, 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当了8年吴国公,4年吴王,这个封号实非人臣所当有。而江南财赋重地,本来亦无封建藩王之理。 老祖父临终前一片良苦用心,是希望二孙子能够坐稳江山,三孙子也能在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当个富贵闲王: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然而,这一切安排,都被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所毁。朱棣攻克南京,自立为帝后, 朱允炆失踪或者自焚。 朱棣更下令收缴焚毁建文帝时期的相关奏书、政府公告、私人笔记,并为了否定朱标一脉的继位合法性,信口雌黄捏造所谓《奉天靖难记》,为永乐一朝官方史书,而该书着重污蔑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标,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对着朱元璋棺木仗剑大骂」的奇闻。
因该书种种光怪陆离之处,连满清修《明史》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没有跟着照录。平心而论,幸亏如此,否则不止是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不止是立朱允炆为储君的朱元璋,恐怕就连朱棣自己的声誉,也要因之被累及了。 朱标本有五个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并其长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 朱允熥先是被降封郡王,再加诸“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被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后相继被朱棣禁锢。 永乐四年二月,东陵一场诡异大火,夺去被禁锢守陵的朱标继妻吕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永乐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惊仆地,卒年十六。」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阳王朱悦燇合谋,欲以建文帝为名起兵,被朱棣查办。此事后不久,未满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为杜绝可能隐患,而暗下毒手的可能。 朱允熞同样被废为庶人,禁锢若干年后死,无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锢凤阳五十余年,即所谓“建庶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被放出,不久即死。其实同时放出的还有所谓“吴庶人”,即朱允熥之后。明英宗派了几个内使照料他们起居,每月支给米柴。但只许与其亲戚往来,出入购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来往,仍等同变相软禁。 按《万历野获编》的说法,到了明宪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后裔相关人口,所谓的建庶人和吴庶人亲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尽,生活困苦。 明孝宗弘治年间,有官员上书,请封文圭后裔为王,奉朱标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明孝宗不以为罪而释放。其后若干年,朱允熥一脉先绝,朱文圭一脉亦绝。虽英宗、宪宗两朝“优恤”,朱标终究就此绝嗣。
读史至此,不得不掩卷长叹,朱棣开创“永乐盛世”,文治武功甚为可观,堪为千古一帝,然而他生平最可非议之处,就是绝了其父朱元璋最心爱的长兄朱标一脉的后嗣。朱元璋岢于功臣,而厚于亲族;朱棣岢于亲族,而厚于功臣。 两父子在这点上恰好是个鲜明对比。 一直到京师城陷,明毅宗崇祯帝殉国,南明安宗弘光帝继位后,国难思忠良,才开始对有明二百余年累积的冤案统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复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朱祁钰为代宗景皇帝,连其皇后常氏、马氏、汪氏并上尊号和十三字谥号齐全。同时给洪武朝被冤杀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诸公侯;靖难时被屈杀的建文忠臣长兴侯耿炳文、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杀的蒋钦、陆震;天启朝被阉党害死的左光斗、顾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谥号。 除了朱标和朱允炆父子恢复了应有的帝位尊荣,朱允熥被追封吴悼王,朱允被追封徐简王,朱允熞被追封衡愍王。 而清修《明史》虽不承认南明弘光政权的合法地位,由乾隆帝另外给朱允炆追封了“ 恭闵惠皇帝”的谥号。但朱标的“兴宗康皇帝”因为是建文一朝就已追封,因此还是写在史书中,作为正式称号被后世史家一致认可。对这位天性仁慈、厚德载物的开国皇太子,也算是不幸中的小小欣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