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妈说: 前两天,歌手兼作家陈美玲在深圳举办自己的新书签售会。陈美玲,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当年她14岁出道,在日本歌坛可谓风靡一时,甚至跟邓丽君齐名。 但最让人艳羡的,其实不是她的歌坛成就。比这更诱人的是,她把自己3个儿子,全部培养进了斯坦福大学。这可是全世界创造亿万富翁数量第二多的大学,仅次于哈佛。(2010年《福布斯》) 在新书签售会上,谈及自己育儿经验,她说了一句话上了热搜,我也特别有感触:千万不要拿孩子去比较。 她说:
有网友直言“太扎心”:小时候,爸妈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每天饭后去小区散个步,就是大型的比娃现场。虽然自己成绩并不差,但还是很害怕被比较,总想躲得远远的…… 其实不光是上一代人,在如今鸡娃的社会,大家都怕自家孩子“掉队”,要做到不比较,的确不容易。 01 别人家会的, 我家孩子用不着会! 在瓜瓜的培养上,我是比较佛性的,反而瓜奶奶常常焦虑。 瓜瓜两岁左右的时候,瓜奶奶经常在小区溜娃回来就跟我说:那谁家的孩子能背好几首古诗啦,谁家的孩子已经会做加法算术啦……你抽时间,也多教瓜瓜些啊! 我不是没教过瓜瓜背诗、算数,但是他那时候好像不太感兴趣,我就没逼他。现在4岁多了,瓜瓜对背古诗还是兴趣了了,但特别喜欢数学。幼儿园老师经常反馈,瓜瓜数学课表现特别棒,互动性好,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那一个。 说到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喜好。对娃的教育,也应该符合他的自身特点。关于这一点,我在上周的如何挖掘娃天赋的文章里具体说过。不管个体差异,总觉得别人家会的,我家孩子也不能差,这种盲目攀比只会让父母越来焦虑,孩子越来越不自信。 02 盲目攀比, 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负担 瓜瓜幼儿园的同学里,就有个非常容易焦虑的妈妈。她在班级群里,晒了一张兴趣班排期。一个星期总共才7天,她给刚上小班的儿子报了6个课外兴趣班:象棋、体操、阅读、乐高……即使这么高强度的学习,这位妈妈还是常常不安。最近她又感觉娃身高在班里排中下,觉得体育锻炼类的兴趣班报少了,准备再报一个篮球班…… 心疼这娃。班里同学有时会在放学后约一起玩一下,但这个娃几乎都没有时间。 而且过多针对性的培训,已经让这个孩子产生了和年龄不匹配的胜负心。一次我到幼儿园接瓜瓜,去早了,还没下课,老师示意我进教室,然后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大家可以收拾一下小桌子,洗洗手,等爸爸妈妈来接了。当时在上剪纸课,所有的孩子都在愉快地收拾桌上残局。唯独这个孩子,竟然哇哇大哭。他拿着还没剪完的小花,哭着跟老师说“老师我还没剪完呢……”。看他不知所措的样子,不知道是因为害怕作品没做好被妈妈批评,还是太怕输。 其实,不管怎么努力,我们都不可能培养出一个360°的完美孩子。父母过于攀比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同,打击自信心。 别觉得孩子还小不懂,其实他们很在意爸爸妈妈说自己“不行”。有次朋友带女儿来家里做客,瓜爸也是客气客气夸“小姑娘跳舞好棒”,结果一旁的瓜瓜马上跳出来说“我也会”,然后就一顿“狂舞”。其实他根本没学过跳舞,纯粹是硬撑着不想被比下去。 03 尊重差异, 让孩子接受自己 承认每个孩子都有所不同,这样我们才能更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和优点,而不是一味拿娃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比。 陈美玲在对三个儿子的培养上,就非常善于挖掘每个孩子的不同: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情感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 她发现大儿子特别喜欢数学,但语文不好。于是专门请了家教,不是补习短板语文,而是辅导数学。大儿子在家教的帮助下尽情钻研数学,成绩越来越好,自信心也蹭蹭往上涨。之后,竟然连不太擅长的语文,成绩也跟着上去了。 胡可家两个儿子,安吉和小鱼儿也非常不同。她曾发博感慨
原来是,大儿子安吉喜欢穿小西装在舞台上演奏钢琴,一幅音乐大家范儿;而老二小鱼儿呢,则喜欢钻研厨艺,摆弄些吃的喝的…… 胡可没有焦虑于小鱼儿的“胸无大志”,逼他跟哥哥比才艺,而是尊重差异。让他们在各自喜欢的领域里探索发现,未来热爱厨艺的小鱼儿说不定能成为米其林大厨,也未尝不可啊。 04 如果真的要比, 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比较”,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如果真的要比,应该“自己跟自己比,这次跟上次比,现在跟之前比”,而不是跟别人比。 人比人,气死人。这个世界总有比你更优秀的人,盲目与别人比较,得到的“打击”可能比“激励”更多。反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获得的动力更足。 瓜瓜出门时会比较调皮好动,经常走着走着就跑起来了。尤其在商场等公共场合,常常一眨眼就跑不见了。虽然每次出门我都会叮嘱他,但难免玩嗨了他就忘掉“规矩”。有次在商场里乱跑撞到别人,把人家的手机屏幕摔碎了,我还赔了钱 。后来,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他每次出门“违规”的次数。如果今天的次数比之前的少,我就会表扬他。(不要觉得麻烦,记录下娃的每次表现,对于改善他后期的行为非常有用)。 诸如这种生活中的小事,点点滴滴的比较,孩子其实是非常喜欢和乐意接受的。他知道自己每一点点的进步,都被妈妈看在眼里。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肯定,这是一个孩子获得安全感和自信的来源。 每个人都不同,甚至家庭、成长背景都不同,当你在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时,可能不自觉忽略了人家是怎么做父母的。孩子不是我们攀比的工具,尊重他的自我成长,关注他本身的努力和成果,他才会越来越积极阳光,越来越优秀。即便是将来上不了名校,一个能不断跟过去的自己比较的人,总会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瓜妈最后说: 人这一生,兜兜转转其实就是一个在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让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其实也是训练他从小把注意力从“看别人”转移到“看自己”身上。 咱们团的蒲蒲兰绘本月刊《孩子·萌》,里面的育儿理念也是很受用。 (这本是2019.4月期刊) 我们很多人都曾多多少少陷入过攀比的情绪中:别人买新车,我也要换;别人住大房子,我也要住;别人穿当季新款,我也要……可是,那是你真实的需要吗?别人用的,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吗? 我曾经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研究,经常全世界各地飞……身边朋友觉得我工作高大上,很风光。生了瓜瓜后转做公众号,跟品牌方几分几毛地抠价格……就有人不理解,觉得两份工作落差太大。其实,我自己很清楚,转行后我获得的快乐、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之前的工作没有的。这份工作对我人生的意义更大,我觉得我在不断突破自己,也在不断学习进步,走在成就“更好的自己”的路上,这种感觉,特别踏实而快乐! 所以,也愿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育儿还是对自己,都能笃定地一步一步前进,找到真正的自己。 【延展阅读】 STEM教育 不是故意吓你,但搞人工智能的妈妈真的已经开始教孩子这些了....直面两岁 脑开发 孩子一生仅一次大脑发育高峰期,错过不可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