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老街巷是城市的活化石, 也是城市的底蕴, 它见证了城市从孕育到生长的过程, 记录着城市的风物,反映着乡风民情。 本期“虞见”老街之旅就来到南泾堂街~
南泾堂位于古城南部, 报本街、翁家巷门南侧。 原有南泾塘河,后河淤填平成巷 因有南泾堂僧舍,因此得名。
现南泾堂是由原南泾堂、社仓弄、程家巷连接面成。 东起县南街跨塘桥堍,向西经粉皮街、南市里至书院街。 该街长459米,宽29米。 南泾堂清末民国建筑较多,庞鸿文宅、永忍堂张宅等五处建筑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18号、60号清代民居入选第一批常熟市历史建筑名录。 每一户房屋都是这座城市的宝藏, 墙面上斑驳的痕迹清晰可见, 这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庞鸿文宅
庞鸿文宅在南泾堂3640号, 系其父庞钟璐居宅之一部分。 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庞文恪公锺璐宅在望仙桥。”又载:“庞鸿文,字伯纲号纲堂,刑部尚书锤璐之子,光绪丙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殚精于学,词赋拼偶,敏捷伟丽,为众所推服,历官至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
今存其宅坐北朝南,共有五进, 第二进大厅面阔5间186米, 进深8.35米,脊高65米。 构造用月梁及花岗石柱础等。 于1982年被公布为常熟县文物保护单位。 永忍堂张宅
永忍堂张宅位于南泾堂, 系清同治间以同知衔两浙金山场盐课大使、 邑人张治所建的居宅,名“永忍堂”。 其长子毓禾及次子太常寺博士毓干先后居此。 今宅坐北朝南,共有四进。 是城区现存体量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 庞薰琹故居
庞薰琹故居位于南泾堂24号。 现故居为两进,共223.04平方米。 庞薰琹(1906-1985)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常熟人。著名绘画艺术家、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故居为庞氏老宅中的东宅,原称望仙桥塊庞宅。1989年经修缮对外开放。著名书法家陈之所叔亮为故居题书匾额。
内厅内以图文资料介绍庞薰琹的家庭和简历, 以及他在艺术事业上的贡献,其西间书房原名“铜鼓轩”。 此处房屋于2004年6月18日被公布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泾堂庞宅
南泾堂庞宅位于南泾堂30号,清代建筑。现存门屋、前厅、后楼及后厅四进,该处建筑格局基本完整,工艺较精,构架无损,原装饰部分保留。2009年5月21日,南泾堂庞宅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泾堂60号民居
南泾堂60号民居位于城区南泾堂。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现存四进及东侧厢房,第二进为前厅通面阔3间9.5米,通进深7.8米;第进为中序第四进为两层楼房,通面阔5间13.8米,通进深7.6米,前设廊。于2004年被公布为常熟市控制保护建筑。 南泾堂78号民居
南泾堂78号民居位于城区南泾堂。系民国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房屋三进,整体房屋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占地面积约248平方米。第一进门楼,通面阔3间7.4米,通进深7.7米,木质楼梯,雕花石库门。第二进房通面阔4间12.4米,通进深6.2米,方砖铺地。第二进与第三进及其两侧厢楼成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阔3间8.3米通进深7.4米,前设廊,花岗石柱础。于2009年公布为常熟市控制保护建筑。 虞山巷韵
街角的杂货店还在默默坚守着,不过也与时俱进的多了些新身份“快鸟驿站”,依旧为周边的居民提供着便利。
在巷子里走一走,斑驳的老墙,记录了岁月的沧桑,老巷深处的历史韵味,值得慢慢品味。
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小巷子,总会有恍如隔世的错觉。
长长窄窄的小巷子,仿佛在巷子的尽头,曾经的故事依旧上演着。 同在一座城,老街巷的生活截然不同, 蓝天白云下的老街,清新质朴得像幅水墨画, 处处都展示着特有的江南气息。 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 也打扰不了这里的宁静。 它依旧静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底蕴。
常熟, 是黄公望笔下的泼墨山水, 是严天池琴下的袅袅余音, 是张旭狂草的潇洒不羁, 是钱谦益诗里行间的清词妙句。 常来常熟,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文章源自:常来常熟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
|
来自: 江苏常熟老李 > 《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尚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