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别说考状元,就连考一个进士、举人,难度之大都难以想象。左宗棠多厉害的人?连续三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终生与进士无缘。 不过,在清朝时期,有一名考生竟然在参加殿试的头一天晚上,拿到了考题,最终成为了状元——这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嘛。 这名考生叫毕沅。 毕沅是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生于1730年。毕沅幼年丧父,由母亲拉扯着长大成人。毕沅在单亲家庭长大,深受母亲的影响,格外勤奋学习,于1753年参加顺天乡试,金榜题名,考中举人功名。 此后,毕沅以举人的身份,授内阁中书,步入仕途。后来,还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军机章京负责撰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素有“小军机”之称,也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官职。 与绝大多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相比,毕沅的命运真是出奇的好。 1760年,毕沅真正迎来了开挂的时刻。 那一年3月,朝廷组织了一次会试。毕沅虽然已经是“小军机”了,但毕竟没有考取过进士,仅仅以举人的功名,难以在官场上有更大的发展。于是,他也报名参加了这次会试。4月发榜,毕沅榜上有名,成为了贡士。 不过,要想成为进士,还得通过殿试。殿试在4月26日进行。4月25日晚,毕沅与同僚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他们都参加了这次会试,并都通过了。诸重光、童凤三想提前回家准备第二天的殿试,就告诉毕沅:“我俩书法好,有希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有非分之想了,替我们代劳值班吧。” 毕沅的书法确实不咋地,清朝殿试确实有偏重书法的现象,于是毕沅就答应了。 诸重光、童凤三走后,毕沅老老实实地留在军机处值班。半夜,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到军机处。毕沅闲着没事儿做,就将这份奏折反复研读,聊以解闷。 第二天,殿试如期开始。毕沅打开摆在面前的试卷,一看时务策,正是策问新疆屯田事宜。毕沅并没有去过新疆,却已于头晚通过黄廷桂的奏折,对新疆屯田事宜了如指掌,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 殿试结束后,阅卷大臣在审阅毕沅的试卷时,觉得他的楷书不太好,但立论高深,拟定为第4名。乾隆皇帝亲自审定前十名。他对毕沅的文章极为欣赏,亲自圈定为一甲第一名,这就是状元了。 至于诸重光、童凤三,分别获得一甲第二名和二甲第六名的成绩。当他们知道毕沅的事情后,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毕沅的仕途也比较顺畅,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甘肃巩秦阶道道员、安肃道道员、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毕沅很得乾隆皇帝信任,他在湖广总督任上,三次因为犯错误,被降职任用,但很快又官复原职。乾隆皇帝对大臣向来刻薄寡恩,但对毕沅还是很宽容的。 毕沅在陕西做官多年,期间重新修复了著名的关中学院,并亲自前往授课,使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学校重放异彩。陕西地方志书说:“关中乡、会试中或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 不过,毕沅也是有污点的。他与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走得比较近,还在和珅40大寿时,赋诗10首相赠。因此,后来嘉庆皇帝扳倒和珅时,又要找毕沅算账。 幸运的是,那时候毕沅已经去世,只是被嘉庆皇帝下令褫夺世职,籍没家产,没有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
|
来自: 天使之剑 > 《中国古代公共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