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山子·寒山寺·寒山

 苏迷 2019-07-15

  陈其弟

  今年4月,接待香港教育代表团,他们点名要去寒山寺看看,因为寒山寺名声在外,因为一首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

  来到寒山寺,进门看到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像,有位香港同胞很友好地向我咨询,这寺庙为什么叫寒山寺而不叫拾得寺?这样的问题还真没听人问过。我勉强答复,大概与寒山的关系比较大吧。

  事后,我补做“功课”,试图比较圆满地回答那位香港同胞的问题。

  寺因僧名

  经查,寒山(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被人尊称为“寒山子”。他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拾得,本是孤儿,由丰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

  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最大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

  其实,寒山没有正式进入哪所寺庙剃度,在寒山来到苏州之前,苏州城外就存在了一座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的寺庙,即寒山寺的前身。

  可是奇怪的是,即使在宋、明志书中,寒山寺还仍称普明禅院。《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到《姑苏志》即正德年间才称寒山禅寺,“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成。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然不可考也。”

  当时《姑苏志》的编者显然看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所以称“唐人已称寒山寺矣”,在最后还是用了“然不可考也”作了否定。

  唐朝苏州城外的一座寺庙以寒山和尚的号命名之事,即使是叶昌炽的《寒山寺志》里也慎重引用了《姑苏志》的说法。

  寺因诗名

  明代“缁衣宰相”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称:“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寺临运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衣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暑暍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屩……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姚广孝乃协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人,是明朝初年的长洲人,他的说法是希迁禅师创建伽蓝时命名为寒山寺的,原因是之前寒山子曾经在此居住过。由于该寺地处运河边上,为交通要道,本来就行旅众多,加之《枫桥夜泊》诗的“天下传诵”,成就了其知名度。可以说是“寺因僧名,更因诗名”。

  寒山诗歌的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却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他的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代他的诗篇收入《唐音统签》的《全唐诗》中,被正统文化认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居然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是以号行世——寒山子。

  寒山得名

  寒山这座山与寒山和尚、寒山寺有无关系?答曰:既有关又无关。

  《寒山寺志》中有一段按语,可以作答:“又按:吴城之西有寒山,实天平山之阴,上为法螺禅院,明赵凡夫别业也。其地去金阊不远,或疑寒山寺得名以此。余家藏有《寒山志》写本,据凡夫自述云:山本无名,郡志:涅槃岭在其左。又见寒山诗有'时陟涅槃山’句,而寒泉则支朗品题,因命之曰寒山焉。其下详纪山中胜迹而末系寒山二语'云溪回难记,曲山叠不知重’,亦寒山先我矣。是此山之以寒名自凡夫始,寺之得名在先,山之得名在后,不可以后加先也明矣。”

  寒山这座山的得名肯定晚于寺庙得名,相反山之命名兴许是赵凡夫受到寒山子诗的影响而来。

  说到寒山,是在苏州天平山西北,一处不起眼的小山。在明朝万历年之前,还是个无名小山包。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个叫赵宧光的人看中,选为赵氏坟茔之地。为了守墓,赵宧光便在山中隐居。经过四五年时间的经营,这山俨然成为一方名胜之地,甚至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一次不落地光顾,至今山上还有所谓的乾隆御道的遗迹可循。

  寒山别业

  在苏州,寒山是个和尚名,又是一座寺庙名,还有一座叫寒山的小山,山上有一处寒山别业。

  苏州有大小山丘100余座,主要分布在吴中、虎丘两区及常熟、张家港两市。要了解这些山的情况,权威的记载可以看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的《苏州山水志》。据该专志记载:“寒山位于虎丘区枫桥街道,在天平山西北麓和支硎山间,属支硎山向西南延伸的小山,海拔99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赵宧光为父卜葬,隐居寒山,建寒山别业,有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惊虹渡、绿云楼、飞鱼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诸胜,今皆废。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游览寒山。山中明赵宧光篆书'千尺雪’、清乾隆题诗等10余处明清摩崖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云:“寒山岭(也称皇宫岭)南面山坞原有空空庵,面对天平山,清顺治十八年(1661),建平云阁。千尺雪周围,原有赵宧光住处改建成的化城庵。寒山岭北山坡上有法螺庵,曾为中峰下院,清咸丰十年(1860)毁,光绪八年(1882)重修,屋仅3楹,五六十年代全部拆除。上述空空庵、平云阁、化城庵、法螺庵及寒山别业遗址总称皇宫遗址。90年代,香客重建法螺庵,有大雄宝殿和庵门。”

  赵宋王室之后

  据史志记载,赵宧光(1559—1625),字凡夫,一字水臣。赵宋王室之后,世居太仓璜泾。赵姓在苏州不是什么大姓,可它却是宋朝皇室之后。应该是随“宋室南迁”而来到江南,到赵宧光父亲赵枢生(1533-1593)这代开始移家吴市,与王稚登隔河而居。赵枢生“为人厚重简默,博学著书,屡征不仕”,最后遁迹空门。赵宧光是赵枢生的第三个儿子,从小风流倜傥,泛览经史,贯串百家,尤其精于篆书,著有《说文长笺》《寒山帚谈》《寒山蔓草》《篆学指南》等书,虽然策名上庠,却终生不仕。他娶了书画家陆师道的女儿陆卿子为妻,夫妇俩皆以诗文名世。卿子工于词章,翰墨流布,一时名声籍甚,著有《考槃集》《云卧阁稿》《玄芝集》等书,与苏州留园主人徐泰时之女、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之妻徐媛并称为“吴门二大家”。赵宧光的儿子赵均,字灵均,从小跟其父亲学习“六书”,娶文徵明的孙女文淑为妻。文淑字端容,性明慧,自幼得到家学真传,但凡见到的幽花异卉、小虫怪蝶,信笔渲染,皆能摹写。于是,赵氏父子篆学,姑诗妇画,被人称为“吴门三秀”。清兵入关后,文淑的父亲文从简亦隐寒山,与赵家一起居住在山中。

  寒山胜景

  山中有这么多文士高人隐居,也吸引了骚人墨客的眼球,不断前往造访,还有吟咏诗篇传颂,这小山便渐渐地有了名气,地方志书中也频有记载。崇祯《吴县志》云:“寒山,即支硎右一支。此山先未有名,万历中士人赵宧光为父卜葬,遂隐居于此。宧光胸中富有丘壑,其力亦能副之。凿石为涧,饮泉为池,疏松深竹,可以忘世。王志坚云:昔宋真宗命人图写魏野山居,若此例果行,当首及此山。”《木渎小志》云:“寒山,在天平西北章山西,石壁峭立。明赵宧光庐墓隐此,筑寒山别业,因名。山中有千尺雪最胜。后改化城庵。清高宗赐名听雪阁及法螺、空空诸庵,皆宧光三径也,今亦废。由此循御道西行过龙池,通华山。”上述名胜中,最有名的千尺雪,其实是个人造瀑布,经过赵宧光的凿山引泉,让泉水沿着石壁飞流而下,飞瀑如雪,故名。山中的人文景观主要是赵宧光在此修建的房屋,称寒山别业。《木渎小志》记载:“寒山别业,在支硎南,高士赵宧光葬父于此,自辟岩壑如仙源异境,与其妻陆卿子偕隐,构小宛堂读书其中,所置茗碗几坐偕翛然绝俗。又有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惊虹渡、绿云楼、飞鱼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诸胜。子均与妇文俶(淑)亦居此。后改僧庐。清高宗南巡,六次临幸,赐诗至三十余首。”其中,一些建筑,亦屡有兴废,屡改其名,听雪阁之名还是乾隆皇帝钦赐的呢。法螺庵是赵宧光的清修之地,因其从修篁丛中百折而上,势如旋螺,故名。

  当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山中的一些胜景已经湮没在时光隧道之中了。这些所谓的胜景本来就是没有的,是岁月的积淀结果。既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轮回,我们同样可以创建、再造。所幸这座小山竟然还有志书传世,也出自赵宧光之手。《寒山志》1卷,赵宧光撰,《江苏旧方志提要》未著录,《江苏艺文志·苏州卷》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与“《变记》1卷《归复华山记》1卷”合为一种。民国30年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刊印的《吴中文献小丛书》之十一《寒山留绪》,乃赵宧光裔孙赵耀所辑,其中亦有《寒山志》并赵耀跋。全志约4000字,跋文1700字,没有序,也没有篇目,专门记述作者于万历甲午年(1594)春奉先父遗言,披蓁历莽,慨然任修五世祖墓,“营筑三四年,而荆蓁瓦砾之场皆成名胜”的历程。此志是名胜重辉的文化支撑,已经收入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的《苏州地方历史文化读物》之《吴中小志丛刊》中了。

2019.7.14  姑苏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