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医院三十里营房医疗站,驻守在海拔3700米的喀喇昆仑腹地,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医疗站。建站以来,出色完成天空、阿里防区和新藏公路沿线军民医疗保障任务,先后被表彰为“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先进集体”、“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学雷锋先进单位”,1995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该站“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荣誉称号。
医疗站保障区域南北长1600公里、面积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急性高原病高发区。在站上工作过的1000余名医护人员都患过心脏病、高血压、脱发症等多种慢性高原病,其中102人致残或留下终身疾病。医务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巡诊40多万人次,收治病人3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500多人次,被誉为“生命禁区的生命保护神”。姜云燕是该站医护人员的杰出代表,电视剧《昆仑女神》就是以她和战友们为原型拍摄的。
1993年6月的一天,河北省定兴县李郁庄乡杨各庄村,农家少女姜云燕从收音机里听到一群驻守在喀喇昆仑山上的白衣女战士奉献风雪高原的故事。这天夜里,她失眠了,骤然升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到昆仑山上当一名女兵。她把想法告诉了堂姐。姜云燕不满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5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是堂姐把她一手拉扯大。为了帮助妹妹实现愿望,堂姐卖掉了正在长膘的猪,东拼西借凑了500元钱,又跑到乡上和县里为她开具了介绍信。
8月18日清晨,姜云燕告别了养育自己17年的家乡和堂姐一家,开始了一个孤女万里寻梦闯昆仑的传奇历程。姜云燕根本不知道喀喇昆仑山在哪里,而且把喀喇昆仑山当成了昆仑山,竟来到了青海格尔木。知情人告诉她,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在离这几千里、新疆境内的喀喇昆仑山上。此时,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执拗的她还是不甘心:遇到天大的困难,爬也要爬到喀喇昆仑山。姜云燕连夜坐火车返回兰州,登上西去新疆的列车,而后又乘汽车,坐驴车,历时13个昼夜,行程万余里路,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叶城县。在18医院她见到了广播里的吴凡英阿姨。吴阿姨在佩服她的勇气之余连连摇头,凑了一笔路费劝她回家,但怎么说姜云燕就是不走。无奈,只好暂时让她住下。就这样,姜云燕被留到了18医院,当上了一名“编外女兵”。她能吃苦又心灵手巧,每天打扫卫生,做饭洗衣,端屎端尿,换药打针也都悄悄地学会了。她的真诚打动了上级机关,1993年底经特批,姜云燕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从入伍的那一天起,姜云燕就一再要求到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工作。1994年4月,她如愿来到了医疗站。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是到海拔5300多米的天文点前哨接一名患高原肺水肿的战士。随着海拔的升高,姜云燕高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胸闷恶心,呕吐不止。在返回中,车子颠簸的很剧烈,为了使战友的头部减轻震动,她不顾姑娘的羞涩将病人的头放在怀里,一抱就是9个小时。到达医疗站时,她的双腿已麻木得不能动了。
一次,从红柳滩送来一个在高原施工已深度昏迷的民工,病人患高原肺水肿生命垂危,粉红色泡沫状的痰从口鼻中直往外冒,必须立即清口吸痰,可当时站里没有吸痰器。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姜云燕毅然嘴对嘴地把病人口中的痰吸了出来,经过紧张抢救,民工终于转危为安。
在喀喇昆仑高原的日子里,她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爬冰卧雪到哨卡巡诊治病,还时常为官兵们唱歌跳舞,用业余时间为战友织手套、做鞋垫、缝洗衣被。她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边防事业的无比热爱,扎根高原,不畏艰险,先后为7000多名病人进行护理,参与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30多人次,成功率达100%,受到广大官兵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姜云燕是军区部队建功风雪边关的巾帼英雄,也是广大医护人员中的杰出代表。她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第39届国际“南丁格尔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并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2004年11月,兰州军区授予其“雪域高原模范护士长”荣誉称号。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编:范进军
主编:孙旭 石佳
电话:0991-4967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