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被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慌、失眠、颈肩不适,这七个被笔者称为环枢关节错位之七宗罪所困扰时,可否想到拍几张颈椎的X光片(注:除常规的颈椎正侧位,还应加拍颈椎张口位),以确定一下是否是由环、枢椎惹的祸。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许多难治、反复发作的疑难病症,甚至一些怪病,都与环、枢椎有关。除上面提到的外,诸如头昏、健忘、耳鸣、耳聋、眼花、视力疲劳、颞下颌关节紊乱、精神障碍等,可能都有环、枢椎的份儿。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环、枢椎为枕下的第1、2颈椎,在整个脊柱中处于领头的位置,可称“带头大哥”,为26节脊椎的引领椎。环椎以前弓后面的凹形关节面套在枢椎的齿状突上形成环齿关节,环椎以齿状突为轴转动,完成头部的大部分转动功能,这种天造地设的灵巧结构也正是该关节稳定性差、易发生半脱位的根源。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类型非常复杂,仅以环椎偏位为例,可有向前、向上、向下、侧向、旋转,加上复合偏位有十八种之多。引起偏位的原因,有先天畸形,新旧外伤,尤其震荡及挥鞭样损伤,长年不正确的姿势,咽喉部的感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椎周软组织如关节囊的炎性水肿。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环枢关节错位,压迫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引起枕、颈部疼痛。压迫第二颈髓处的脊髓束,刺激三叉神经脊髓束,引起前额、眼眶、太阳穴疼痛。环椎横突旋转向前或后,压迫、牵拉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位于第二颈椎横突前方附近,易受环枢关节半脱位或炎症刺激的影响,颈上交感神经受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痉挛,由内耳前庭的缺血导致眩晕。亦可压迫颈动脉鞘及附着的迷走神经,影响来自颈部交感神经的心丛,产生心悸及血压异常。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枢椎的偏位非常普遍,有人统计占90%,恶心中枢位于第二颈髓处,易由颈髓受压迫刺激而产生恶心;如果压迫到副交感神经,引起内分泌紊乱,那就更是怪病丛生了,新经络公众号提示还有一部分人群有椎动脉沟环及椎动脉的先天畸形,十分容易引起椎动脉的受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部分人稍有偏位,即症状严重,痛苦难忍。而有的人偏位严重,却依然谈笑风生,可见每个人对环枢关节错位的反应不一。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环枢关节位置长期改变,易致颈椎、枕部肌群的残余张力性损伤。发炎、挛缩或痉挛均可使变硬的肌肉压迫椎动脉,长期肌紧张还可使肌肉及周围软组织纤维化形成粘连、水肿,其中最重要的肌肉是头上斜肌和头后大直肌,而斜方肌、半棘肌、提肩胛肌除参与压迫外,还可引起环枢关节位置继发改变。环枢、环枕关节囊炎性水肿亦同环枢关节位置改变互为因果,这些软组织的僵硬、紧张可引发头、枕、颈、肩部的疼痛,常被诊断为偏头痛或血管紧张性疼痛。复位环枢椎既可解除压迫,也可缓解肌紧张。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环枢椎错位的诊断须仔细测量,有的病人移位很小,却有严重的眩晕、恶心、头痛,并伴有较重的体征,可能与炎症较重、急性发作、个体差异有关。环枢椎错位的复位较易,但稳定性较差,需颈枕部软组织的平衡做防护,功能锻炼可作为较好的配合,许多人需多次复位。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环枢关节错位,作恶多端,认识到它的人却不多。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如果有上述症状,就可在风池穴、“后脑勺”处摸到肿胀,压痛剧烈,当然如果在耳下、下颌角后触摸到偏移的环椎横突或枢椎的棘突,那就可以盖棺定论了。确诊则需要拍颈椎的环枢椎张口位。如何矫正环枢关节错位,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可以参考下面的一篇文章《手把手教你,如何精准正骨》,不过该文章仅供专业人士参考,非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自我点穴复位术,这样才安全,如果自我点穴复位术,明天发表~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脊椎损伤、错位已被部分人称为继病原微生物、心理卫生之外的第三个致病原因,称为脊原性疾病。随着脑力劳动的增多,呈增长之势,以伏案工作为主的人群应对自己的脊椎多加呵护。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附:正骨窍要,全在摸法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说起正骨手法,许多人对它都有误解,尤其一些中医行业的人,凡是对正骨手法感兴趣的人士,想要学习的时候,首先在意的就是正骨过程的技术手法,而真正的行家都明白,对正骨而言,其实最重要的是摸法,因为只有摸得准,至于如何正骨就变得简单很多。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一、孙膑曰,因势利导之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正骨也然,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精妙之道在顺其势也。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理筋也然,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顺其走势顺势或挑或理或拔,则筋易平复。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二、正骨之道全在理通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心中理通,则应手凑效。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此皆外形。非其关窍。关窍则在理法。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然手法亦不可缺。手法即利器。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而民间传承之手法与方药。经数代乃至数十代心口相传。集数代人之精思秘验。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其技之巧,其效之神,实令人叹为观止。虽理则同一而法之精妙神效则非仅通其理者所能望其脊项也。得之则有乐由心生,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之感。叹其法之简,之妙。正所谓大巧若拙。绝技在民间,能得其技则知此言非虚。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四、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过去对正骨之理解,甚为浅显。往往偏执于一方。闻得某某理论,亦人云亦云。反啊是穴,宣氏软伤理论,聚焦说,多处卡压说,激发点说,筋缩说,等等不一而足。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听之总觉有理,用之也觉有效,然不能融通。心中觉零零散散,茫茫然,不知何求。而今方悟得,过去所学之理,皆为管窥之见,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此六字乃一本贯万殊之理。真正是千金不换之诀法。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编口诀一首: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筋连骨,骨连筋。筋出槽,骨错缝。骨错缝,筋出槽。摸其筋,求其骨。摸其骨,求其筋。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上病之病不在上,下病之病不在下。查其症,寻其根,复其平,求其正。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五、大道至简至易,正骨道理也同样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南少林伤科正骨传人曾讲:正骨太简单了,简单的我都不想说。这句话使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手法一定要轻,原来遇着使人愁的一二三胸椎,等真正遇到高手,原来只是轻轻转一个或几个圈而己。结合自己原来所学,而今才领悟到,手法越轻,才能越精巧。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手随心动,法由心生。如果手上着力,则手己被控死,法无从生焉,复位自然不精巧。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真正的高境界是被正者不觉用力,只觉医者手轻轻一动似无感觉则疾患己除。丝毫不会有响声。追求正骨有响声者,骨是被强行推入而不是顺势带入。绝非精妙之道。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如果能得此中真意,那正骨太简单了,简单的我都不想去说它。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六、正骨窍要,全在摸法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常人皆以为正骨诀窍即为秘传之手法,能得其手法即为得正骨真传。此误也,为本末倒置之理解。新经络公众号提示手法之秘固然重要,且得其秘者皆视为供壁,不轻易传人。而殊不知手法皆以摸法为基。摸得准方能正得准。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所见高手,其所重者皆为摸法,常以他人摸不出而己摸得出为傲,而不以其手法为荣。手下摸得准,自能正得精,治得准,所以能应手凑效。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如摸不准,盲目乱正,手法模糊,即或偶尔碰对,但心中仍茫然。且费时费力,事倍而无功。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所谓正骨手法,非只正骨,亦正筋。筋占大部而骨占小部。盖人身有病变,则筋骨皆不同于常态。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手摸心会,自知病之所在。或陈伤或新伤,究竟为何所伤。病起于上或起于下,皆可摸得清。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了然于胸而后因症施治,只在病所理筋正骨。余者不问。此则事半而功倍,省时省力,应手凑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