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蒙外行人的“玉”

 timtxu 2019-07-15

2011年5月份以后,有—种“白玉”在内陆的河南、绍兴、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玉器市场上出现。最早是阿克苏地区质计所南疆宝玉石检测中心鉴定了一批白色手镯,送检人称手镯是从内陆玉器批发商手中购得,是一种新发现的“外蒙玉”,价钱最高达14000元,最低也卖到300余元。有记者走访了中国最大的白玉集散地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玉器市场,就看到很多的韩玉、和田玉、翡翠、碧玉等原料,在店铺中有不少看上去白润的各种挂件、牌子、手镯,所报的批发价格只在几十元至百元,这就是被人称为新发现的“外蒙玉”。店主很神秘的说:“此玉虽出不了证书,但运到外地可以冒充和田白玉,挂件可卖到千元、手镯卖到万元。”

和田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它以精良细腻的质地、纯净怡人的色泽,在传统玉石中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一直以来,和田玉被认为是中国玉的象征。

然而,伴随着全民收藏热风暴的来袭,和田玉成了“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玉器”,如今,在疯狂的玉石市场上,有的人财富暴涨、有的人倾家荡产;更多的人受到假货的困扰。近来,有—种新料“白玉”混在玉器中而横行市场上,被商人称为“外蒙玉”,也称“蒙古玉”。因酷似和田白玉,硬度大,外加点黄皮,其光亮、通透、质纯,受到很多白玉爱好者追捧、收藏。

你可能在网上一搜,或是在旅游的时候不经意的一瞥,就看到一些十分精美的白玉制品,可价格却只有几百块完全符合白、润、无暇的羊脂级别。如果你没有经受住诱惑,或是被店家忽悠,一拍大腿买了下来,那就真的,落进圈套了!

这种商品在行内被称为“外蒙玉”,是一种成本价极低的仿白玉玻璃制品——乳化玻璃,很多老玩家也叫它料器。假如你花个几十几百上当其实还是小事情,就怕不懂玉的玩家花了几万、十几万买了它,最后才发现一文不值,那才叫冤大头。

格外提一下,现在又出现了一种与和田玉更加相似的玻璃料器,那就是高筋玻璃。它具有高白、有结构和高硬度的特征,因其若有若无的结构,让很多老玩家都走了眼。但它的结构呈均匀的片状分布或点状分布,与和田玉的交织毛毡状结构完全不同,且没有水线或者明显块状棉,最重要的是它密度小比重轻。

玩玉有风险,入坑需谨慎!!!!

外蒙玉外蒙玉,中国乃至世界的标准都是一样的,玉石首要的标准是品质,只要品质达标,并非和田出产的玉石才能称为和田玉。如果外蒙玉品质和优质的和田玉一样,哪怕它的产地是蒙古,它的价值也不会低!商人都是逐利的,他们会主观炒作其价格,,怎么可能低价流入市场呢?

而且我们了解,所谓“外蒙玉”,就是玻璃制品,蒙古的工业技术能有多发达?这种玩意就是被国内的黑心商人仿制出来的,用来欺诈消费者的玩具!

八种辨别特征

料器:是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但是限制在和田玉业内,就是指用玻璃原料模仿和田玉的材质,以冒充和田玉牟利。玻璃料器与和田玉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今我们来小小研究一下玻璃伪造和田玉与和田玉真品的鉴别技巧。

  • 01
    看质地

外蒙玉打光看结构

玉石作为天然矿石,经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生成,均有大自然风雨侵蚀的痕迹。透光下,玉石中往往会有纤维状,或粒状及其他形状的结构。而玻璃制品具有非晶质结构,没有玉的棉絮状或其他杂质。内部纯净、均匀,除了偶尔会有气泡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缺乏玉的致密度和坚韧性。

  • 02
    瞧光泽

玻璃与和田玉的断口处光泽对比

白玉温润而柔和,由内向外透出油脂状光泽而不现精光,给人以刚中见柔的感觉。料器多玻璃光泽,色调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并浮有贼光闪烁,年久变暗;透射光下能观察到旋涡纹。

  • 03
    观颜色

外蒙玉切料

玉为天然产物,白色中常泛青,纯白极少,温润而浑厚,色正均匀而自然。料器的颜色匀净纯白,一气呵成而无变化,色泽灰暗、死板。(但随着技术的提高,“外蒙玉”仿白玉的颜色越来越接近,采用先进抛光技术,亮光、哑光都能做出相似白度。

  • 04
    比雕工

外蒙玉玉牌

白玉硬度高,为6—6.5°,韧性强,可以透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还可用阴刻线来进行精雕细刻,刀工流畅自然。料器硬度低,为4.5-5°左右,质地十分脆硬,阴刻线两侧容易崩口,经不起强烈的高浮雕旋转,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圆雕器物。

  • 05
    模范线

图中两块是乳化玻璃板,用来仿玉石切片

料器有部分是用高温模压成型或模压成型后再雕刻相结合。阴线—般较粗,深浅—致,外形规整。其合范痕迹用手摸、用眼看都容易发现。如对范线进行碾磨处理,有坑和贝壳状的现象。(值得注意是“外蒙玉”的范线、贝壳状的现象已被技术处理,不容易辨别。)白玉有雕刻的痕迹,雕工更注重线条的细腻和流畅,而且越磨越晶莹可爱。

  • 06
    望气泡

玻璃气泡

料器常有大大小小气泡,有的仅凭肉眼就能发现,放大镜下更是原形毕露。断口及雕刻处呈亮碴贝壳状。(“外蒙玉”新技术的使用,其气泡,贝壳状不容易看出来。)白玉中绝无气泡,断口呈参差状。如晶化玻璃就根本找不到气泡,并且可以看到较细的“玉花”,所以无气泡者未必是真货。

  • 07
    掂比重

外蒙玉仿原石籽料

接触玉石时间长了自然对轻重很敏感,用手掂量一下便可作初步的判断。白玉的比重是2.9—3.1,比重较大,细掂量略沉有下坠感,握在手中有冰凉润滑的感觉。料器的比重是2.5,比重较小,手感略轻,握在手中其冰凉之感低于玉。

  • 08
    听声音

外蒙玉手镯

把白玉手镯用细线悬挂起来轻轻敲打,发出金属般的凝重声,舒扬致远。料器手镯声音清脆。

中国西周时期就有料器

仿玉器的料器是一种低熔点的玻璃制成的传统工艺品,也就是现代人讲的玻璃制品。中国古代玻璃常把璆琳、流离、琉璃、药玉、瓘玉、五色玉、水玉、硝子和料器混称;而到了明代根据制造玻璃器的方法,又称玻璃为“料”、“烧料”和“料器”;考古学上则通常将半透明的称为琉璃,透明的才称为玻璃;今天的日本称玻璃为硝子,国内的古玩、收藏行业将仿玉、仿瓷、仿漆的玻璃器称为料器。古代的料器 (玻璃)是中国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现学术界多将商代的冶金、炼丹及原始瓷制作工艺中形成高温熔结的釉滴而形成的玻璃体作为中国玻璃的萌芽期。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玻璃“料珠”是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制作,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能将石英砂烧成玻璃体了。但真正的玻璃到春秋中后期才出现。例如1965年湖北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上,镶嵌有两块半透明的淡蓝色料器就是钾玻璃。中外的古玻璃专家一致认为,这种钾玻璃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如后德俊所说“这类钾玻璃很有可能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因为在西欧,高钾玻璃的出现是中世纪前后的事。千年的料器贵比金器,古玩料器反而是颇具雅兴的玩物。

在古代料器 (玻璃器)多以仿玉制品为主,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弥补玉石资源的不足。中国人尚玉,“古之君子必佩玉”,人们不仅生前用玉,人死后还要用大量玉器陪葬,这使得玉石的供应难以满足需求,这时就出现玻璃仿玉制品并开始盛行。战国至两汉时期是中国早期玻璃发展的一个高峰,这时期的人造玉—铅钡玻璃,其色泽、透明度都近似于玉,形制、纹饰亦是仿照玉器制作而成,多用于装饰品及随葬;当时仿玉玻璃器稀少,贵比黄金,颇受贵族青睐,但等级分明。器形有璧、环、璋、璜、剑饰、猪、蝉、衣片、项饰等,同玉器、水晶器、玛瑙器并用;由于其外观上像玉器,它们常常能骗过考古工作者的眼睛而被归入玉器一类。《徐州北洞山汉墓发掘报告》写道:“玉杯,十四件,形制相同);后经测定,这些“玉杯”其实是典型的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器,同时也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标志着在西汉早期,我国传统的自制玻璃即已完成由小件装饰品向日用器皿和实用工艺品的过渡。魏晋南北朝的玻璃器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艺门类,虽然仍摆脱不了玉石代用品的作用,多为各种观赏器、实用器。唐宋以后,玻璃器制品除了供陈设使用外,还有供佛用的玻璃容器,宫廷玻璃器大多依靠进口。明清时期,玻璃器制作工艺普遍被使用。明代玻璃器制作受到官方重视,曾在山东博山发现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制作玻璃器品种增多,色彩丰富,风格则以简洁大气为主。清朝是中国古代玻璃器鼎盛时期,如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帝下旨设立玻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各种玻璃器,仿制成的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瓷器、漆器等各种工艺品,做工精细;清中期的仿玉作品,质如白玉,足以乱真。解放后,以北京、山东博山、广州的玻璃器工艺最为有名,是传统的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作品流光溢彩、变幻瑰丽,并被当作国礼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为此,古代的玻璃器以仿玉制品为主流,各代玻璃艺术主要表现在造型和颜色上,既有传统的中国特色造型,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点,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玻璃器使人感到神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备受世人喜爱。

但是古玩,与现今的仿制品,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个是审美,一个是诈骗!

不要贪小便宜吃大药

“外蒙玉”虽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却很难将白玉的重要特征具体到某一件器物上,也不可能同时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白玉特征有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着眼于以上八条,进而客观、全面地综合分析、研究,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