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尘世本喧嚣,你我皆有本意,奈何尘世随心,相由心生。 有时候你会觉得身边有一个爱干净的人是多么的重要?我说的干净,不仅仅指的是衣服干净,更多的其实是人品干净。 你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你接触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实话。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其实是会被所处环境给改变的。 两个不同圈子人哪怕遇到一起,依然能够谈谈而谈,说明此人见识渊博;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很多,寥寥无几,在什么样的阶层,接触怎样的圈子,接触怎样的人。 我深有体会,和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完全不同。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地将就。能入我心者,我以诚待之;不入我心者,不屑以敷衍。 有些圈子我们融不进,又何必强行植入? 亦舒的《美丽新世界》里讲,“人生短短数十载,最紧要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我们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按照别人的意愿按部就班,该上学年龄上学,该结婚的年龄结婚,该生子的年龄生子,什么都要选择去将就,将就感情,将就生活,到最后苦了自己。 成年人就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生活态度。 到了我这般年纪,被家里人催婚,逼着相亲已是常事。 我们那里有个说法,说男孩如果23岁不结婚,就会被人笑话说是光棍。 我朋友就是,为了迎合家里人被催婚,随便找了个人便把自己给嫁了。第一年结婚,第二年生子,本应该在职场中崭露头角的她如今早早的当了宝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对于事实不明确的我,不做任何评价,不过挺为她惋惜的。 遇见对的人,挥别错的人,生活如破云见日,处处光明。 宁跟聪明人打顿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这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有的时候你刻意的去跟一个不在同一频道的人讲话不觉得费劲吗?无论你怎么说,你怎么讲,他听不懂你不是白费口舌吗? 人往往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发现,当初大人们说的全是对的。 前几天,我去听了教育主题的讲座,当老师谈到童年的时候,我只能远远的坐在角落里,听着别人分享自己的童年。 我不敢提,因为我的童年跟很多孩子一样,是提前透支的,我没有什么妙不可言的童年,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有人对我说,你出身寒门,你什么都没有,你必须学会去接受现实,无论你怎么改变,结局都还是一样,还不如回家老老实实种地,偏偏要去读书? 出身寒门,很苦,很多东西都只有我们仰望的份儿,因为幼年经历,自卑跟了许久,挥之不去,小时候的阴影是没办法被改变的,纵然许多小时候仰望的东西如今拥有了。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先生曾这样讲过,“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所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那里的更有滋味。” 我们决定不了出身,也决定不了家境,但是我们可以拼搏,用上天赐予我们的手和脑,一样可以得到,如今也不过青年,不敢妄称一辈子,但是磨灭骨子里的自卑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实现的。 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这件事情很困难,当遇上某个很大挫折的时候,这种自卑会很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人一旦对自己诚实,那些真正的梦想自然浮出水面。许多人都说我们年轻人太过于浮躁,追求太多,欲望太深,身处乱世,我们沾染的是社会风气,但是做好个人却是自己的事,被蒙蔽双眼,抵挡不住的诱惑,却依然是我们的常态。 原生家庭对于人格的塑造很重要,而且影响很深,童年受过伤害的人,很缺乏安全感,但是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的;经历过贫穷的人,对生活和物质的渴望比寻常人更猛,这就是为什么纵然一切后来者居然,但是地基的平齐很重要。 这些年里,我一个求学,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生活,有的时候觉得只有孤独才是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实我们渴望朋友,但是又害怕伤害,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孤独,无法去克服那种幼时经历带来阴影。 我不希望自己某一天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人格,最后的道德底线绝对不可越过,我希望我依然可以寻找到自我,而不是迷失自我,然后逐渐在社会这面时而平静时而凶险的航线上依然能够扬帆起航,而不是因为抛弃船板而落水。 努力做好自己,努力拼搏,摆正自己的方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这样写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