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酱|坦诚说坦诚相待

 H_RAY 2019-07-15

    再尴尬,也要说出口?做个「顺其自然的诚实人」好吗?

    坦诚相待是否算是在反复伤害别人?对待所爱的人应该诚实地袒露内心?真心待人?还是说应该保有心机?保有秘密?做个所谓『高情商』人类?

    看松浦弥太郎对生活的思考——《再尴尬,也要坦诚说出口》


如图,坦诚相待存在反馈机制,对象则粗略分类为:父母、陌生人、朋友

红色代表发出信号,绿色代表红色的反馈信号;(或如若站在他人的角度,则绿色代表发出信号,红色代表反馈信号)

父母:父母与我坦诚相待的程度相近 

在各种变量中,不论信号来自我还是父母,其反馈程度均相近,处在一个可理想化为50%的层次,即不论父母还是我,对待对方的坦诚程度均处在中间水平

陌生人(排除危险分子):

    我乐于给出坦诚相待的反馈,并判断出是否达到思维上的平等(对方是否有将我视作平等的朋友),如达到,则给予坦诚相待的反馈(保持原样),否则给予不坦诚相待的反馈(收回原本的态度)

朋友:

与陌生人相近,只是与陌生人相比,两极分化更严重:即达到认可我作为一个人的朋友的,则给予最高层次的坦诚相待,而以朋友之名的,则给予最低层次的坦诚相待,不论其反馈是否坦诚……


    到后来,我发现三个对象又可以细分成各个不同的情况,几乎没有多少规律可言……坦诚地说,「坦诚说出口」依然有难度,用不带任何负面情绪的语言坦诚出来,但这不可能,或者说仅仅存在于虚构的作品中。坦诚在工作上则可以表现为主动认错,在交友上可以理解成豪迈,在感情中可以看做是尊重彼此,在陌生人之间可谓讲礼貌,但完全能够做到不介意他人眼光的人在少数,在一些作品中,我们就能够见到某个很坦诚的人遭身边的人的冷落。我们再将「坦诚」的概念放大点,坦诚相待,即心里想法全为人所知,那么必然会招致各种各样的问题。讲述心理完全被坦诚的超自然作品比如《哆啦A梦》、《超感猎杀》、《奇诺之旅》等等,都描绘了人们对心理坦诚这件事的畏惧。所以我觉得,坦诚行为本身就无法做到,是种理想条件。但在部分环境下我们可认为某个时空段内立项条件达到了,人们实现了坦诚相待。诸如亲人之间,爱人之间、闺蜜挚友之间、甚至命运重逢的两个陌生人之间,都可以说在某个时间段内,局限于他们所共同思考的范畴中,彼此达到了坦诚相待。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圈子」的概念。圈子越大,人越多,变量也就越复杂,则更加难以达到「彼此坦诚」。就我个人长期以来我认为小圈子能给人带来情谊上更高层次的连结。因为圈子大了,那么则容易出现偏差值过大的个体, 此时则难以做到『彼此坦诚』,进而积压矛盾,最终导致圈子环境恶化。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一个比较经典的说法就是「不想要告诉别人喜欢的电影//音乐/游戏」,譬如在我的一条针对某钢琴曲的评论上,我的观点站在”每个人都最好能够喜欢上这首曲子,想法便得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许还会有大佬据此改编出更多更好的曲子“,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不希望这首曲子被别人知道,免得被玷污,乱用来做BGM之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喜欢的形式,前者是希望为众多人知道,从中获得某种类于「骄傲、理解、团结、温暖」的情感,而后者则表现为『纯洁、永恒、不变、占有』的情感。而后者则是站在「圈子」变大会影响曲子在心中的地位的那一派,或者说认为他人是恶的,而我则是需要为了所爱之物战胜恶的存在。

权且谈论「圈子」与「爱」之间的联系,回到「坦诚相待」上,则只能得出「坦诚相待」部分人表示支持,另外部分人则表示难以接受罢了。

那么,是不是说我就认为「坦诚相待」是一种鼓吹式的乌托邦幻想呢?

当然不是。

因为坦诚相待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于一种「感情的发酵机制」当中,如同上图所示,从一开始并不存在「完全的坦诚相待」,但「坦诚相待」可以通过「反馈循环」来争取,也就是说,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要他一开始对别人坦诚相待未免有些难,但他人可以不断地对其给予「坦诚相待」的态度,从而激发其「正反馈循环」。一旦坦诚相待的循环开始流动于一段关系中,那么「坦诚相待」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变会「正反馈循环累积」。而一旦这个循环停止流通,也就是说,当一方出现了「不坦诚相待」,那么认为自己在「坦诚相待」的一方则会开始受到「不坦诚相待」的「负反馈循环」进而导致自己也不再坦诚相待别人,这是因为『受到了不坦诚相待的态度而触发了心理层面上的保护鸡翅』所以对「坦诚相待」的世界观感到崩塌。于是乎, 两个「不坦诚相待」的个体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和误解。 因为信息缺少而容易引发错误判断。所以「坦诚相待」实际上影响的是「信息流动」,不坦诚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信息太少而给心理造成的影响以及给大脑带来错误的判断“。


    什么情况下是最好的?

    松浦认为,不坦诚会导致自己内心的伤痕越来越深。也就是说, 只要解决了「内心会因此受伤」这个问题就好了。那么解决的途径则无非是:坚持自我。

    坚持自我态度,坦诚的人则始终坦诚,不坦诚的人则部分坦诚。只要认清自己的定位,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犹豫的。比如我认定自己是个不坦诚的人,那么我只需要贯彻「不坦诚」到底即可。如果要后悔「那个时候自己怎么没能坦诚一点就好了」或者「那个时候自己太坦诚了呀」,则容易陷入思维怪圈,这便是被「自己的不坦诚」所打败。而对于身边的人来说,只需要他们意识到『我是个不坦诚的人』即可。这其实等同于『给别人解读信息增加了难度』,每个人的不坦诚其实都有一串『破译密码』,比如情绪的变化,细微的动作神态等等,说到底依然是「坦诚有迹可循的」。

    如果我是个坦诚的人,那么如若我有一天认为别人都不坦诚,那我坦诚还有意义吗?这种事情则属于自我否定了,这样一来别说别人的话语会给「他是否有对我坦诚相待」造成影响,即便是自己也会认为自己陷入了「是否要坦诚的价值观斗争中」,如此一来也就无法实现「反馈循环」了。解决办法就是让「循环贯彻到底」,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认定自己是个坦诚的人,那么凡是不犹豫,看清自己的个性会带来的麻烦,从自己的个性中感受『我坦诚面对世界,所以我坦诚面对自己的心,我活的够坦诚』这样的反馈循环中。即使是在人际关系中,意识到『我是个坦诚的人』的人想必也能够意识到『与我坦诚相待才是与我和谐相处的途径』。所以,其实坦诚相待回到了是否能够贯彻自己的做法的问题上。

    这是我针对松浦弥太郎的《再尴尬,也要坦诚说出口》的生活态度的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