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3月荷兰治港公司与中兴公司签订了修建连云港的合同以后即召集员工,赶赴老窑连云港工地,为建港做准备,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但是荷兰治港公司却拥有专业性很强的各种船只:挖泥、潜水、载泥、载货、起重、打桩等大小轮船、铁驳23艘,相配套的陆上设备有:火车头、铁轨、倾倒车皮、打桩架、拔桩架、柴油发电机等。同时还为这些设备和工程需要建筑了机器修配厂、木工厂、公事房、材料零件库房、医院、职工住宅等。为了解决“供工厂及船上一切蒸汽锅炉之用”和工人生活之用淡水的问题,荷兰治港公司“相度地势,建筑蓄水坝,收集雨水,安设自来水管。”老窑背山面海地势狭隘,绝无平坦之区。其后所有平地建设,如车站、停车场、货栈、仓库、煤栈等均系开山垫海而成,辛苦经营,在当时的条件下工程可谓浩大。
1933年7月,荷兰治港公司宣布建港工程正式动工,工程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防波堤,西连岛虽南北两面是天然屏障,但由于受到来自东北及西北大风的困扰,及远海波浪的侵袭,仍不便于船只停泊,为保障西边建筑码头打桩工作的顺利进行,不留后患,确保船只的安全,开工以后荷兰治港公司即致力于防波堤的建筑。筑坝之初,近海岸的海底土层硬,进展顺利,但是到了海岸200外,海底胶泥越来越厚,石坝开始下沉。为了防止石坝继续下沉,先进行了载重试验,测得准确数据以后,采用停火车在坝上碾压,来增加海底泥土的静抗力,该防波堤与第一码头连成一体,从老窑海岸延伸直角向北,一直到鹰右门水通,全长950米,皆从后云台山挖凿的碎石和石块填砌而成。

连云港风景
(照片与博文无联系)
第一座码头,钢板打桩。第二座码头,以水泥钢筋及石块筑成。中兴公司投资第二码头,并垫土完成容村60万吨煤的煤栈一座,该项工程于1934年3月兴工,至1935年交付使用。同时,陇海线路局以展延路轨,由新浦至大浦另筑旗站,添造干线,经过猴嘴盐坨、新县、墟沟、孙家山等站,共长28公里。在连云港工程未完竣之前,招商局与路局洽妥,在孙家山先筑一临时码头,开始办理运输,进出口大宗土货、食盐吨量可观,等到连云港工程全部告竣,即行废该处码头。

连云港风景
(照片与博文无联系)
根据连云港建筑之大计划,西边由海头湾筑避浪堤,至西连岛封锁西口,东边由挑边嘴伸延到海中筑一挡浪坝,再由东连岛也伸筑一道挡浪坝,两坝对峙,成一条直线,中间开辟港口,港内挖为深水区,供船舶进出。沿岸并建码头9座,分别为危险品堆存码头及大宗固定码头。照此计划完成,则万吨以上之船只,不需要再根据涨潮的情况进出了,同时还可以成为非常安全的避风港。虽然计划非常完备,但是施工款项却难以一下筹集全,所以只能照顾现实,一步步的实施,中兴公司想以此方法来实现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实力修筑东方第二大港的愿景。
1935年2月1日码头竣工,开始靠船,而中兴公司却感觉到了严重困难问题,就是当时中兴公司在第三大井投产后,煤炭产量激增,产煤量已增至每日7千吨,虽然水路畅通无阻,而从中兴公司生产所在地枣庄到连云港的路途遥远且通行不便,从枣庄经临城的临枣支线进入津浦线到徐州,再从徐州转入陇海线,才能到达连云港,需要340公里的路程,时间不经济还浪费车辆,照此计算煤价的成本过高,按照当时的运输状况很难配合产量,供应海道运销。

连云港风景
(照片与博文无联系)
这个时候,中兴公司开始和陇海铁路局商妥,解决陆路运输配套的问题,由中兴公司出资100万元,协助陇海路局于1933年12月动工修建台儿庄至赵墩通往东陇海直达连云港的铁路线,台儿庄至赵墩铁路支线长31公里,经过紧张的施工,于1935年3月通车,使枣庄的煤炭经台儿庄既可以通过运河水路,也可以到赵墩进入陇海线到连云港,比原来运输线路缩短行程100公里,节省了1/3的时间,车辆周转迅速。但海轮的装载量较大,人力装船,每日不过才能装载千吨左右,压港的问题又出现了,中兴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中兴公司自身的技术力量协助陇海铁路局设计了码头的卸装船采用了机械作业,每5分钟可卸40吨煤车一辆,每小时可装600吨煤入轮,更加快了中兴煤炭的运销速度,很好的解决了产销的矛盾。1935年至1937年间,中兴出口煤实达78万余吨,船用烧煤由1921年至1937年计6万余吨,除本公司装煤船只以外,其余各货、客轮,行驶过程经靠连云港的船只,都会在该码头添装烧煤(那个时候燃油的船只非常少)。
中兴公司的码头也引起了国际商人的关注,有一次英商太古公司23号轮船驶入连云港,声称添煤,实际想法是为了窥伺该港的设置。被发现以后经当局出面以连云港系中国内港,不与外洋通商,禁止入港,曾引起国际间严重的交涉,历时月余,结果该轮船作为中国商人租用添装烧煤,才可以驶入,自此事例以后,由外洋来往的客、货轮如果驶入连云港,必须先驶青岛结关。而从中国各口岸驶入者,则可无须驶着青岛结关。
中兴公司为了煤产、煤销、煤运,不惜费尽人力、物力,苦心孤洁,缔造维艰,协助陇海路局修建此港,当规划伊始,即奔走贷款,动工又投资,促成各次建设,中间复旋与政府当局与地方势力联络奋斗,尽最大努力,耗无量之精神,始奠定今日连云港之规模,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土著盐民,衣食斯赖,实以中兴产煤为该港发轮之基本货源,中兴公司除对矿区建设外,多半精力,用于开辟连云港,历史10载,辛苦经营,对国计民生,不无薄具贡献者矣。

连云港风景
(照片与博文无联系)
资料来源:浦禹峤,曾任中兴公司驻矿委员会秘书,大浦分厂经理,连云港分厂经理,本文是根据浦禹峤先生1980年写的回忆文章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