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七夕演变成了情人节,须知道在古代,七夕的内容可是非常丰富的,虽然也有爱情的成分,但是只算是一种衍生品。今日的七夕,爱情成了主题,也是迎合时代的需求,合乎道理。 古代的七夕,可是唯独属于女性的节日,至于男子嘛,该干嘛干嘛。女子则穿针乞巧、拜七姐、祈福许愿、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各种节目,各种活动,欢喜热闹,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于。 可以说,七夕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但是因为女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使七夕这个节日因之长远流传,经久不衰,但是也为七夕增添了悲剧色彩。古代诗词里大多是关注七夕牛郎织女悲剧的方面,阅读诗词反倒会冲淡节日的喜庆,徒增悲伤。 参与七夕庆祝活动的女子,一整天在繁忙、热闹、喜悦中度过,自然无暇去写诗词,写诗词多是那些孤伤幽怨的人。他们看人热闹欢乐,而自己却不能够,于是写出诗词来表达孤独愁苦,天地间就悄然生出一股异样的气氛。同病相怜的人倒可以读读,快乐的人最好不要去读,不仅败兴,也破坏气氛。 如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篇:
牵牛与织女相思相望,却隔着河汉,不得相见。“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多么伤心,多么孤独,那般的幽怨,读起来何等的凄怆。读了之后,恐怕也会被忧伤缠绕,哪还有心情去穿针乞巧? 再比如杜牧的很有名的《秋夕》:
这是首也是悲伤幽独之调,一个“冷”字,一个“凉”字,惹得心也冰凉。牛郎织女在天上相见,而自己却孤独一人,看着更加增添自己的伤心。 还有白居易的《七夕》诗云:“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徐凝《七夕》诗:“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李贺《七夕》诗:“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孟浩然《他乡七夕》诗:“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七夕不但没有欢庆,反倒平添许多哀伤。 说到宋词里的七夕,不得不说秦观的《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这一句就触动了多少萌动的少年心,被人当作爱的诺言。美则美矣,相知相爱,却不能长久在一起,终是带着深深的无奈、感叹和悲伤。 李清照愁人一枚,经常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的词更不能读了。不信看她的一阕《行香子·七夕》:
满眼都是愁,心中更是充满愁,伤心惨目,有如是也?浓浓的愁,浓浓的恨,太过凄惨。读了她的词哪里还能感受到七夕的一丝美好,没有欢笑,没有热闹,都是孤独,都是愁苦,都是怨伤。这样的七夕,不过也罢。 所以想要开心的过七夕佳节,最好不要去读那些伤心的诗词。当然描写七夕快乐场景的诗词虽然少,但也是有的,那些倒不妨拿来读读。比如唐代林杰的《乞巧》诗:
描述七夕乞巧的美好、喜庆的场面,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乞巧望月,穿红丝,读来可喜。 再比如苏轼的一阕词《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虽然是写送别,但是让人感受不到一丝哀伤,反倒敬服于他的超然豁达、翩翩洒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