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泰斗任应秋的经方笔记, 建议收藏

 漫守药炉 2019-07-15

小 编 导 读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是学中医的最佳境界。纵观古今中医前贤大家,无不是谙熟中医经典,勤于体悟临证,才能发皇古义而立新论。这其中,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更是将“读经典”做到淋漓尽致。任应秋先生对《伤寒论》等经典进行深度挖掘,从字句到医理都有解读发挥。而任应秋先生的经方笔记,相信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各位看官有福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任应秋先生对《伤寒论》第174、175条关于“风湿病”的精彩论述~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校勘]成无己本、《脉经》:“疼烦”作“疼痛”。《外台秘要》:“不渴”下有“下之”两字。《千金翼方》:“不渴”下有“下已”两字。《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去桂加白术汤”作“术附子汤”。成无己本:“桂”字下有“枝”字。《金匮要略》:“其人大便鞕”句,作“大便坚”,无“其人”两字。

桂枝附子汤方。成无己本:附子“破”字下有“八片”两字。

去桂加白术汤方。《金匮要略》名“白术附子汤”;用附子一枚,白术二两,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六枚;“水六升”作“水三升”;“煮取二升”作“煮取一升”;“法当”以下五十二字无。《玉函经》:名“术附汤”;生姜作“二两”;甘草作“三两”;大枣作“十五枚”。《外台秘要》:引仲景《伤寒论》云:“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汤”;又云:“此二方,但治风湿,非治伤寒也”。

[音义]搏,音博,至也,击也。风湿相搏,犹言风湿并至,风湿交作的意思,方有执改作“抟”,取义亦不过如此。

[串解]陆渊雷云:“桂枝附子汤,即伤寒太阳篇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按:第21条、22条),再加桂枝一两,附子二枚,彼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盖因中风汗出而用桂,因胸满而去芍,因阳虚恶寒而用附。所谓阳虚者,体温低落,细胞之生活力衰减也。此条之桂枝附子汤方,药既同去芍加附汤,而桂附尤重,即药以测证,则知体温低落,汗出恶寒,必更甚于去芍加附汤证,经不言者,省文也。体温低落,汗出而不得蒸发,于是既出者流离于皮肤,则恶寒益甚,未出者停蓄于汗腺,则郁成外湿,谓之风者,以其得之发热汗出之中风也。身体疼烦是风,不能转侧是湿,不呕不渴是里和胃中无病,亦以明八九日之非少阳、阳明证也,脉浮虚是表阳微,涩是湿,重用桂枝者,治其自汗之风也,重用附子者,复其将绝之阳也,不用芍药者,无拘挛之证也。”

大便鞕,应从原注的“脐下”或“心下”硬为妥。

[语译]患伤寒八九天以后,呈现周身疼痛,烦懑不安,运动不自如等症状,脉搏的波动,浮虚而滞涩,这是阳虚而并发的风湿证,可以服用“桂枝附子汤”。假使大便不好,小便还正常的,可以酌量用“去桂加白术汤”。

[释方]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附子,作用当同,参看第22条方释。

去桂加白术汤。程应旄认为:此湿虽盛而津液自虚也,于上汤中去桂,以其能走津液,加术,以其能生津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