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基金会工作组关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报告

 昵称60542818 2019-07-16

林玉清 肖英莲

Author

点评专家简介 

点评内容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IBS的患病率在7%到16%之间,多发于女性和年轻人。目前IB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已有证据显示其可能是胃肠功能障碍以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急性感染性胃肠炎被认为是IBS发展的风险因素,部分患者在急性感染性胃肠炎之后出现IBS症状,即感染后IBS(PI-IBS)。目前尚缺乏对PI-IBS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证据总结,因此,罗马基金会成立了一个PI-IBS工作小组,总结有关PI-IBS病理生理学的现有证据,并根据已有文献及临床实践报告证据,提出PI-IBS的规范诊治流程。

诊断方面:基于罗马IV标准,工作小组提出了PI-IBS的诊断标准,如下表所示(表1)

a.回忆IBS症状的确切发作日期也可以提示PI-IBS

b.一些患者可能在急性疾病发作之前经历不规则的排便(但与IBS的频繁疼痛特征无关)仍然可以定义为发展中PI-IBS。

对于没有报警症状的典型PI-IBS病例,可直接进行诊断,无需进一步的检查评估。若存在严重或报警症状,如体重明显减轻(> 10%),消化道出血或IBS常用药物无效,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

流行病学方面:根据现有证据显示,感染性肠炎患者中PI-IBS的患病率为4%~36%。然而,由于感染性肠胃炎在人的一生中可反复多次发作,而IBS患者可能无法回忆起轻度胃肠炎或很久以前发作的胃肠炎,因此我们推测感染性胃肠炎对IBS的作用远高于目前估计。一个纳入45项研究包含21,000名肠炎患者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感染性肠炎后12个月的IBS患病率达10.1%。

PI-IBS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由中枢和外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后者包括微生物群、上皮细胞、肠内分泌、免疫学和神经运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PI-IBS是否存在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也尚未构建可完全概括IBS全部症状的动物模型。

目前尚没有关于PI-IBS诊治策略的指南或建议。因此,工作组通过Delphi过程来评估证据质量并提出以下声明:

1) 治疗的第一步是教育患者肠道感染与IBS随后发展之间的联系(强烈推荐,证据等级中等);

2) 需要进行再评估,特别是对于可疑的病毒相关PI-IBS,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能得到改善或消退(适度推荐,证据等级中等);

3) PI-IBS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案,可参考IBS的治疗方案选择(取决于亚型:IBS-D,IBS-M,IBS-C)(适度推荐,证据等级中等)。

本工作小组报告基于现有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对PI-IBS的诊断、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治疗流程进行了总结,为PI-IB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填补了目前尚无统一的针对PI-IBS的相关指南这一空白。

原文献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