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带三脚架怎么办?这里有 6 套“补救”方案

 银金沙 2019-07-16

大家都知道三脚架的好,可毕竟携带不便,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把它带在身边;但是,人生中的惊喜无处不在,你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与值得一拍的美景不期而遇。

当你面对着一片典型的“需要三脚架”的美景(如室内、弱光、夜景等题材),而手头又并没有三脚架,怎么办?

没关系,这里有几套解决方案,能某种程度上起到类似三脚架的效果,让你不至于“望景兴叹”。

1. 提高感光度

在室内、弱光环境下手持拍摄,很容易出现“手抖”导致画面模糊,这都是由于环境光线不足导致快门速度过低。

手动调大光圈或提高感光度,可以有效避免快门速度过低的趋势;利用“自动 ISO”功能,设定快门速度下限,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如下图所示,在“最低快门速度”选项中,把“自动”调整为一个较高的数值(参考当前镜头的安全快门速度),相机就会自动调整感光度的同时,保证快门速度不会过低。

当然,高感光度会导致噪点增加画质降低,但总比因为手抖把整个画面都拍糊要好得多,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2. 使用广角镜头

刚才提到了一个词,“安全快门速度”,它的含义就是“当前镜头在手持拍摄时能保证清晰的最低快门速度”,低于这个数值,就可能发生手抖现象。

而安全快门速度的数值,一般是“1 除以镜头焦距”。比如说,当你使用 200mm 长焦镜头时,安全快门速度是 1/200 秒。也就是说,焦距短的镜头,安全快门速度的数值较高。

所以,如果需要手持拍摄,尽量用焦距短些的镜头,或把变焦镜头拧到广角端,这样能提高拍摄成功率。

不过,并不是说你用 16mm 广角镜头,保持快门速度不低于 1/16 秒就没事。由于人体生理结构,还是尽量别让快门速度低于 1/60 秒,否则很容易发生手抖现象。

3. 开启防抖功能

不少镜头上会有个 VR 或 STABILIZER 挡位,这就是专为手持拍摄设计的镜头防抖功能。不同的镜头,防抖效果也不一样,具体请参考说明书。

开启镜头防抖功能后,你可以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而不会导致手抖。比如说,原先的快门速度不能低于 1/60 秒,开启 2 挡防抖后,快门速度不低于 1/15 秒就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功能仅限于手持拍摄,当你使用三脚架拍摄时请把它关掉。在上脚架后,防抖系统不仅帮不上忙还添乱,会产生额外的振动,影响拍摄画质。

某些厂家和机型的防抖功能,是分为三个挡位的:OFF、NORMAL、ACTIVE。OFF 就不用说了,另外两个挡位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NORMAL 是适合拍摄静态题材时使用,能同时针对上下和左右方向的抖动进行补偿计算;而 ACTIVE 是在拍摄动态题材,摄影师本身就在运动的情况下使用,不会对左右方向的抖动进行补偿计算。

某些机型的机身,也自带防抖功能。那么,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是否可以进行叠加呢?答案是:有的厂家可以,有的厂家不可以......

顺带一提,即使机身和镜头防抖能进行叠加,最终的防抖效果也不会超过 6.5 挡。

4. 实时取景、反光板预升与延时自拍

除了不手抖之外,你还需要尽量避免产生其它形式的振动。

当我们按下快门时,反光板会升起再落下,造成振动;而如果你启动实时取景,反光板会保持升起的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反光板起落造成的振动。

除此之外,用手按快门的过程也会导致额外振动,尤其是你控制不住手劲的时候。你可以用 2 秒延时自拍的功能,把拍摄和按快门的过程分开,减少振动。

2 秒延时自拍的设置界面

5. 增强稳定性

恰当的相机手持姿势,可以极大增强稳定性,减少手抖发生的概率,并可以使用低 1 到 2 挡左右的快门的速度。请参考《手持拍摄,你绝对离不开“石膏手”神功》一文。

除了改善手持姿势以外,你还可以在环境中寻找支撑点。你可以寻找栏杆、窗台,甚至是平整干净的地面或你的摄影包,来作为稳定的“基底”,放置相机。

你也可以在手持时靠着稳固的平面,比如说肩膀顶在墙壁/树木/电线杆子上,或者把手肘支在栏杆/窗台/地面上,这都有助于提升手持稳定性。 

把相机放在窗台上拍摄的卢浮宫夜景

6. 尝试连拍模式

连拍模式,不光是高速连拍,也有不那么高速的“低速”连拍。这项功能,可以让你“突破”安全快门的限制,使用低 1 挡的快门速度。

比如说,本来你这个镜头的安全快门数值是 1/60 秒,而当你使用 1/30 秒进行连拍时,会拍出数张照片,而其中可能有一两张是清晰的。

不同的相机,连拍模式带来的“突破”效果也不大一样。你可以先做做实验,看看你家相机的连拍模式能降低多少挡快门速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