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五章】如何避免“盛极而衰”

 勇敢面对168 2019-07-1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收敛自有力量,我们要介绍《老子·第45章》。这一章也是谈到有关修养的问题。要了解这一章,一定要先知道老子一种写作的方法。在后面,很后面,《老子·第78章》他提到一个词,叫做“正言若反”,正面的言论说得跟反面一样。


我们有时候会说老子思想里面有辩证法,辩证法就是指“正反合”嘛。我正面言论说得跟反面一样,是因为我上面可以往上提升,从整体来看。它这一章一开头连续讲五个“大”,“大”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再来做说明。《老子·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它的意思并不复杂,我们先用白话文说一遍: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大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大的正直好像是枉屈,最大的灵巧好像是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是木讷。疾走可以克制寒冷,安静可以化解炎热。平淡无为是天下的正途。


这章一开头就连说五个“大”字,老子使用“大”是有他特别的想法。“大”这个字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老子·第25章》他提出“道”这个概念的时候,他说这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最原始,最早,比天地还要早,我称它为“道”吧。但是立刻就要描写它为“大”。你说“道”这个概念的话,听起来你会觉得有点抽象,说它是一条马路吗?道路吗?没那么具体吧。你说它是浑然一体的,最原始的东西,又好像觉得不容易琢磨。你称它为“大”的话,人自然可以想象,天这么大,地那么大,道比天地还大。这个“大”代表什么?至大无外。所以讲到“大”这个字的时候,就要想到,它同时也代表圆满,就是不可能再有其他的问题了。


所以老子连说五个“大”,他的方法就是,正面的言论说得跟反面一样。比如说第一个“大成若缺”,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他为什么这样讲?我们要记得,在我们所见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宇宙万物,一个是人类,就是两大领域。但是这两大领域都在变动之中。永远不变的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道”。所以你讲到人间所见的一切,宇宙万物在内,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为什么?因为它一直在活动中。如果圆满、没有缺陷的话,它就不会再继续更圆满下去。


所以真正的圆满它要包含一种变动的状态,必须有一些地方让它可以变动,我们看的时候就好像有缺陷一样。但他后面立刻加一句话,它的作用不会衰竭,这就是“大”的原因。因为你既然讲最大的圆满,“至大”“大成”这些,所以要记得“其用不弊”的“用”是关键。“用”这个字就有动态、有变化的意思在里面了。


所以第一句他说,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因为最大的圆满它一定随着一样东西而慢慢成就,它不被任何一种可能的相所限制,所以它看起来好像有缺陷。它如果没有缺陷的话,就不可能再进一步活动了,就僵化在那边,那就不是真正的圆满了。


所以我们要常常记得,在老子心中,只有“道”是永远不变的,永远圆满的。其他所谓的“大”,所谓的“圆满”,他都会注意到两个极端。所以他要说什么“大成若缺”,“成”与“缺”两个极端,这样才能够让它的用处、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接着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最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也是一样的情况,前面讲圆满,这边讲充实,都是我们所向往的。好像达到这样的境界,从此什么都不需要了,可以高枕无忧、天下太平了。事实上没有那回事。你活在世界上,不管喜不喜欢,生命都是不断在变化中。变化到最后,除非你找到了来源与归宿,再回归到道里面去,否则生命始终有它的缺陷。所以后面会提到“缺陷”,提到“空虚”这些词。这就是正面、反面,让你知道,你要以这个作线索,找到后面的道。


接着还有三个“大”,一个是“大直若屈”,“屈”代表收敛,“直”代表正直。最大的正直,好像是委屈了、收敛了,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最大的正直,它表现出来必须随物而直,随着每一样东西而显示它的正直,否则你这个“直”根本没有活动力。


而你换成我们一般的讲法,就是儒家喜欢强调的“守经达权”这四个字。“经”代表“常”,代表原则。你要守住原则,然后要通达“权”,“权”就是变化。所以守住原则,通达变化。所以你就要说,最大的正直好像是枉屈。否则你说正直、没有变动的话,它就僵化在那边了,怎么算正直呢?他不能与时俱进。


接着“大巧若拙”,这四个字很好。我们常常听到一句成语,反面的,叫做“弄巧成拙”,本来想要显示一点自己的机智聪明,结果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这个在翻译上很有意思。我早期也从事翻译的工作,把西方哲学一些作品从英文,也从一些法文,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时候要记得一个原则:宁拙毋巧。宁可笨拙一点,你不要卖弄你的巧妙。你一卖弄巧妙之后,别人只看你翻的中文,根本看不懂。为什么?因为你使用一些成语,这个成语在中文里面的用法,跟西方的原文的用法根本是两回事。


所以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有一本代表作,叫做《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他开始是想为西方人写,他用英文写,他英文非常好,他是留美的博士。然后他英文写完之后,他找个学生,在美国大学教书的,跟他说,你帮我翻译成中文,不过有一个原则你要记得,就是我刚刚说的,宁拙毋巧。你翻译的时候宁可笨拙一点,你不要卖弄巧妙。


同时他还加一句话,我把很多古代的中文,像《老子》的这些原文翻译成英文。翻译成英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今天讲翻译成白话文嘛。因为你把古文、文言文翻成英文,那个英文一定是今天的白话文,否则外国人也看不懂了。他就说,你再把它还原的时候,等于是我用英文把这句《老子》的话写出来了,你还原的时候记得,你可以把它放在注解里,说《老子》这句话原文是什么,但你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翻译成白话文。我好不容易才把文言文翻成英文,你把英文翻回来,你再翻文言文,那我不是白费力气吗?所以你要讲白话。


什么叫白话?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你翻的时候就要翻成,从开始,“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你要翻成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话,我们现代人到21世纪才能看得懂。否则他好不容易把它翻成英文,就是我刚刚翻的白话文,你还原的时候,你来一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那么今天阅读的时候,大家还是在问,这个字什么意思?他到底在说什么?所以这叫做“大巧若拙”,最大的巧其实跟笨拙一样。


在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艺术家叫做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的雕刻是受到众人称赞的,非常的精彩,是重要的艺术品。别人就问他说,你怎么能雕刻得这么好?他怎么回答?他说,我雕刻的时候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什么意思? 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让它原来的样子表现出来。等于是米开朗基罗有一种透视的眼光,看到一块木头,很好的木头,他要雕刻,他先把他所看到的人物直接投射到木头上,然后把多余的去掉。


这与我们《庄子》里面说的故事一样。有一个人他要雕刻一些动物的形象,比如说飞禽走兽,他到山里面找一些适合使用的树根与树干。他找的时候,排除任何杂念,直接看到这个树根、树干里面有一只老鹰、有一只老虎,他可以直接看到。看到之后,就等于是把里面的老鹰、老虎解放出来,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看起来好像很笨拙,多余的部分你把它去掉,巧妙就出现了。所以说“大巧若拙”,在艺术方面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接着提到“大辩若讷”,就是最大的辩才好像是木讷。我们都知道人在辩论的时候,并不是说你一直喋喋不休,就代表你有智慧,你说得好,不见得。庄子也说过一句话,很讽刺的,他说:“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徐无鬼》)一只狗他拼命会叫,这不叫做好狗;人拼命地说话,他不见得是卓越。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记得,真正的高手,他说话不多的,但一语中的。关键的地方把握住,一句话就够了。所以原来他辩论的才华是在内心里面,把逻辑掌握得非常好,所以一出手就击中要害,让别人无法反驳。相反的,一个人喋喋不休,一定出现很多漏洞,到最后可能自相矛盾了。所以说话也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的根源在于理解,所以理解才是重点。


宗教里面也有这种说法,在佛教里面说“圣默然”——神圣的沉默。所以话说得越多,你可能变得更多误会的可能。相反的,有时候你说的话,说一说,你停下来,让别人去好好想一想,他说不定反而了解了你在说什么。


接着有两句话,他说“躁胜寒,静胜热”。这两句话很多《老子》的专家都讨论得比较过头了,为什么?有人就说了,老子是楚国人,在南方,他们所谓的“躁”是火炉,所谓的“静”是一种清水,所以这变成怎么样解释呢?你如果冷的话,用火炉嘛;如果你热的话,用清水。另外一个解释是我们现在采用的解释。“躁”代表“躁动”,就是走路走得很快,“静”就是平静,安静下来。


我现在请问你,老子希望你在炎热与寒冷中该怎么办?两个选择:第一个,很冷的时候选择火炉,让你可以温暖;很热很热的时候,你选择清水,让你可以比较清凉一点。这是第一个,使用外物,使用火炉,使用清水。第二种,你觉得老子会怎么做?他说,我用疾走来避开寒冷,我用平静来让自己不那么热。我觉得第二个才比较可能。为什么?你如果要借助外物的话,万一你很冷的时候,旁边没有火炉怎么办?你如果借助外物的话,万一你很热很热,旁边没有清水怎么办?老子的思想总是希望你借助于自己本身的条件,而尽量减少对外物的依赖。


所以“躁胜寒,静胜热”这两句话,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这边所翻译的:疾走可以克制寒冷,安静可以化解炎热。尤其是第二句,我们常常说“心静自然凉”嘛。你在中国南方,天气很热,心静自然凉。像夏天的时候,你心烦气躁,你能不能把心静下来呢?静下来之后,就会觉得没有那么热了。


最后的结论就是“清静为天下正”,我们把“清静”两个字理解为平淡无为。平淡无为,才是天下人的康庄大道,这是《老子》基本的思想。“无为”,无心而为。到最后,一切该出现的就出现了。


人活在世界上,当然会喜欢有些时候高潮迭起,让人振奋,也喜欢人群的肯定与掌声。但在人生里面占最大多数的时刻是什么?还是平平淡淡,无心而为,这才是自然的状态。


所以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学到什么?学到老子用五个“大”来代表一种圆满的、最高的一种境界,大成,大盈,圆满,充实。但是用“若”这个字让你知道“正言若反”。你如果说要直就好像有屈,你要圆满就好像有缺陷,你要灵巧就好像是笨拙的。像这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想一步登天,也不要想卖弄小聪明,要知道人间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除非你最后停止在道里面,才能够得到圆满的、真正的、最后的安定。


【课后思考】

我们今天可以思考一下,后面有三种:大的正直、大的灵巧、大的辩才。你觉得哪一种比较容易学会?你跟别人相处,正直、灵巧、辩才,你在哪一方面有一些个人的观察与经验?希望听听你的想法。我是傅佩荣,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