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羽翔:30年来用心最多的地方,全在此书展现!

 涤砚堂 2019-07-16

张羽翔老师的这个视频,

你一定要看↓

“我觉得关注墨法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增长点,迟早会那么走,我自己在这个上面做了十几二十年的研究,也刻意的从用笔和墨法方面,对字帖进行笔墨方面的演绎更多一些。”

张羽翔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

书坛“广西现象”缔造者

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34人中,广西籍的参赛者占6人,均受张羽翔老师指导,其中4人获一等奖,轰动书坛。

他幽默,爱笑,

有着一个话剧演员般的能量和语言表现力。

从小喜欢文学,因为生长在艺术大院,所以对音乐,美术,文学这些方面都感兴趣。

85年考上书法专业,在学校更多的是玩玩琴,写写诗。

年轻的时候不小心参加展览获了大奖,觉得跟人家交流,不多看几本书不合适了,人家请教一些书法交流方面的问题,不多写几个字也不合适了,慢慢的就专注于这个专业,热爱这个专业了。

我把书法这个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要素分为有5个方面:

◇第一是线条的方向       

◇第二是线的长度

◇第三是线的位置关系    

◇第四要是线的形状

◇第五是线条的质感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989年毕业以后就在艺术学院教书法,学院的教学模式经历过,社会上的教学也经历过,一直到现在也有几十年了,所以教学经历是在教学的第一线上。

如果说他的教学跟其他人和一般的社会教学有什么区别的话,首先他是从本科生做起的,所以一般说的临摹、基础,到什么阶段遇到什么问题,最希望老师解决什么问题都经历过,相对而言有这样经历的时候,在教学时也对学生的这一方面心理大概有所了解,教学的针对性就会更强一些。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2003年张老师主编的《经典名帖大家临》,选同一个字帖,选十个书家,按自己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去临写,汇集起来让学习者可以看到在一个字帖里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的演绎,这种演绎实际上是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在里面。

时隔16年,张老师再次倾情巨献

绝妙好书《张羽翔临晋唐法帖》今年7月出版

采用570mm*420mm的作品尺幅,符合大家随时欣赏学习的尺寸。

毕业30多年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日常书写还是临摹的多,临摹对我来说很接近于像绘画里面的写生,写生就类似于文学家体验生活。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在作品集里,我们可以看到精选的30张,对晋唐法帖的临摹,他将30多年来比较有心得的地方,用心比较多的地方,通过笔墨关系,体现线条质感和用笔的运行笔迹。


方便临摹,易于学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碑帖很大的阻碍就是看不懂,我们的字帖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印刷版本参差不齐,对我们的临摹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张老师通过自己对书法的临摹和深入探究,作品上的墨色变化以及用笔轨迹、章法布局的表现,都给我们直观的传达。

我们过去研究笔法,只专注了用笔,没有关注用笔之后出来的这个结果,这本作品集的临摹作品,特意注重了墨法的体现,使笔法的还原更加清晰,也就是线条质感看起来更加的丰富。

下笔的方圆、转折的顺逆、提案过程包括中侧锋转换、深浅、浓淡、虚实,都用墨法表现,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相比透过刀锋看笔锋容易的多。

便于收藏,自家装饰,送朋友

我们采用特别的合页形式装订,可以单独拿出来直接装订成框,房间装饰,高雅不失格调,送家人、朋友也是一个很好的礼物。

预售价格:仅371

(定价530元)

预售时间:7月16日-8月4日

发货时间:8月5日起

标题    

扫上面二维码,付购书款(371元),留下收货信息(地址、人名、手机),先付先得,优惠价格数量有限,抢完为止!

《张羽翔临晋唐法帖》

书      者:张羽翔

规      格:570x420mm

出版发行:线装书局

张羽翔论书法二十六则

1、形式构成练习要敢于做,学习的时候要大胆尝试。举例子说,学帖要雅,就要让它雅到家。艺术学习,就是要向两极发展,就是要“过”,走到极端。只有知道“过”,刚才知道退回来的尺度。不向两极发展,就不知道真正的中庸(敢放才能收)。中庸,不是中间的那个点,不是不偏不倚,反而是两极发展的宽度。两个方向都经过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中心点。


2、变形,就是要变,而且要找到自己区别于别人的度,而不仅仅是“像”。变形是为自己的个性选择做铺垫的,是寻找新的发挥空间。按照这种秩序、原理,去寻找到一种适合的、距离字帖远近最好的方法去处理,那么自己的个性,即“产品独创性”就出来了。练习,就是要造作,按套路出招,可能刚开始比较机械,但慢慢的就流畅了。流畅只是时间问题。


3、墨色变化一般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兀。如果每个字都变,那就“花”了。自己得做到心里有数才行。就我个人来讲,我偏重于用黑一点的墨。雅淡,是淡,不是灰。雅淡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淡墨。字距拉开,制造一些空灵,也是一种雅淡。开始学习的时候,淡墨和枯笔尽量先不要多用,枯笔的难度还是很高的。要慎用淡墨,慎用虚笔、枯笔。


4、线条质感是应该放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开始学习的时候,还是要把线性做好,把笔势等做好。


5、动静的对比度要适当,不要静的不够静,动的也不够动。

6、写民间的东西,好处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完美的标准,即使写的不像,也不容易让人觉得不合适。如果写王羲之,稍微有一点不像,就被人家看出来了。因为对二王的审美标准已经形成了,稍有差池,就显得不完美了。

7、对联的落款不要太常规,对联的配款很重要。正文是一种书体,落款又是一种书体,会让人感觉有两套功夫。所以,要学会锻炼落长款。在落款的可读性上做文章(多发挥自己抒情的优势),要尝试走别人不走的路(不走寻常路)。正文静的,落款就要活泼一点为好。

8、整幅作品应该有一个主调,方的主调或者长的主调或者圆的主调(有一个主旋律),其他的为辅,不能看不出主调,感觉无序,这样的话,变化、对比反倒没有了(主没有,则次也显不出来了)。要有明确的中心,做到意识清晰。

9、要增强“造形”能力,这和临帖能力是两个概念。比如说我们下去体验生活,也是提炼出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部分。临摹就是写生。美术方面,文学方面有多少“写生”的方式,我们就有多少种临摹的方法,临摹的目的就是唤起某一种感觉,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取舍”。忠实的临摹比较适合初级的过程,我们要的是怎么处理的好,怎么获得个性的过程。 


10、钟繇的小楷,平仰覆、字势、宽、窄、扁,内齐等,这些都做的非常好,属舒朗一路,断点也很多,要仔细研究。“法度严谨”的书法,其实里面都很凶险。“能杀人的都是内功”,要写出变化,不能“平和”。


11、写大字,直线多,才能撑得住。很多横线,曲线也就突出了。大字——以气势胜,不需要一些小的细节。小字——以气韵胜。

12、没学到的时候,要努力追求它,一旦学到手了,就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处理方式来处理。

13、写二王,总体上是雅和流畅,若局部配几个亮点,会更丰富一些。提按大了,就会有一点发飘,要注意把握。

15、写米芾,尽量不要写《蜀素帖》或者《苕溪诗卷》,多写点手札好一些。在宋四家里,米芾对晋唐的势,强化的最厉害,技法比较全面。写米芾特别要注意写出八面出锋的感觉。

16.把二王放大了写,不失为一条路子。目前的展览效果,视觉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把二王写的扁一些,写出碑的气质,也是一条路子。这些和工具材料有关系,需要探索,以解决一个自然而不做作的问题。

17、临二王,不一定要整篇的写,可以随便找一页,反反复复地琢磨,对于细节的一招一式,都研究到位。摹书不要图摹多,弄好一行字,研究透了,明白了,规律都把握住了,总体就上来了。

18、学苏东坡,可以骨感强一点,常规的都是“东坡肉”多。

19、中锋分两大类,一类是铺毫,接近于刷,好处是硬、挺,不好处是薄、脆,容易折断的感觉。另一类是裹锋,笔尖在线条中间。

20、学颜真卿行书,要注意外圆内方。怎么能做到外柔内刚?中国传统审美都是如此,铜钱,寓意非常深——内里坚强,对外要有亲和力。

21、作品协调性好,章法也协调,是招数稳定的结果。招数重复的好处就是协调性强、稳定。在基本的节奏上面,再用字的大小、曲折等来追求变化。

22、强化变形,但要知道变形从哪里来。“一个人从哪里来”,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也很强。书法的审美是“尚古”,要看得出从哪里来,然后再谈发展——在继承性里面进行演绎,其创造性从取舍里看,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又古又新”。

23、写行草书连贯起来写的,除了对比,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挤在一起,是以对比关系胜,以善于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胜。

24、要确立一点,你所选取的风格,是动的还是静的,是典雅一路的还是奔放一路的,这些风格一般都有哪些表现形式?比如,要雅一点,就把字距拉开。要把大的审美风格体现出来,把你需要的这方面尽可能做足够做充分了。

25、找内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在原作有这样的意识,进行了强化;一种是重组,改变了,错位了,还是像原帖。

26、对于“变形”中的一招的熟悉,灵活运用,把“公式”彻底弄明白了,就可以活用了,这需要一个时间。

(书法秘笈 编辑整理)

   

扫上面二维码,付购书款(371元),留下收货信息(地址、人名、手机),先付先得,优惠价格数量有限,抢完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