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水泥公路纵横贯通,有新桥新路的替换,这座桥自然被沉没在时间的深处。而今万安桥很少有人行走,已长满杂草被冷落。但有一种叫做“根”的东西,它像长长的丝线,连结着生我养我故乡的眷恋情怀,连结着“万安桥”的纯朴精神和走过“万安桥”的许多回忆。
一座老桥凝聚着一段道不尽的悠长岁月。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里,必然有一座同它一样沧桑的老桥常忆常新。每一座桥都饱含和窥知村子过往的眼睛,它记录并保鲜着村子所有的人事兴替,给一代又一代承载历史的传诵。
今天要叙述的是我老家(仁寿县黑龙滩镇渡槽村3组)一座名叫“万安桥”的生动真实故事。
这座桥是我读小学时很安然行走的地方,要知它的来历深受人启发。这条小河宽4.6米,深3米,是从清水镇峨贡顶山脚下起源,水流湍急,稍一涨水,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清朝时这条河曾淹死过行人,遇到好心人建了一座小木桥。几十年后,木桥朽败,至到民国2年(1913年),这座小木桥附近的窑嘉林住着徐氏俩弟兄,为人忠厚善良,在当地出名的踏实人。他们弟兄二人商议,如何改变这坐桥?两弟兄背着夹背篼,拄着防狗拐杖化缘,动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感动了很多善男信女帮助募捐。每户人捐半斤或一斤粮即可。处于旧社会的人们过日子很贫穷,但看着二弟兄坦诚心好,都纷纷解囊,支持他们乐善好施的壮举。经三个多月的辛苦积累,将化得的大米、黄谷、小麦等,拿到集市上换成钱币,开始做修桥筹划。当时中国很不发达,给建设者带来很多不便。比如两头桥墩用条石砌起来,只能用酒米浆和土石灰搅拌(当时没有水泥)。桥用长条石三根拼在一起,构结成桥面宽1.5米,长4.2米,每根条石重4000余斤。到离架桥有十多里路远的石板坡山上去开采坚硬条石。架桥时请了20多个壮汉子抬条石,其中16人抬,余下的几人互相替换和修路,荆刺丛生的小路给抬条石的人难上加难。石料准备好后,到踩桥这天,天公作美,周围几十里的人都来看热闹,石匠们激情高涨,顺利竣工。因此桥从化粮捐助和出人出力达成百上千的人,所以得名“万安桥”。徐氏俩兄弟又请石匠雕刻了功德碑,碑上刻有三百六十户的姓名。
建桥之初,人们为这座桥感到很惊奇、喜悦,晚上都有人去桥上闲逛、乘凉。但后来被人传言这座桥上有鬼,起因是农村的姑娘也好奇,晚上三两个伙起到桥上游玩,父母们怕出意外,悄悄说这里有“鬼”。万安桥附近的小屋基院子,住着天天赶杨柳场的行医者阙子乾,每天都深夜回家,但必须经过这座桥,他听到这一谣传,专门请来信神的在桥头上安了一座土地神,为保佑过桥人的平安,同时为社会安定做一点奉献。土地神安好后,引来好些人烧香化帛,叩拜土地菩萨祈祷平安。后在“文革”时,“万安桥”的桥墩受损,功德碑和土地菩萨被打烂。
但值得留恋的是,“万安桥”的功绩传承,弘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精神,带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和向往。如窑嘉林徐家大院子,现年近九十高龄的徐华山,他一辈子心好,一生喜欢助人为乐,他的一言一行很受人们尊重。在徐华山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好心人涌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水泥公路纵横贯通,有新桥新路的替换,这座桥自然被沉没在时间的深处。而今“万安桥”很少有人行走,已长满杂草被冷落。但有一种叫做“根”的东西,它像长长的丝线,连结着生我养我故乡的眷恋情怀,连结着万安桥的纯朴精神和走过“万安桥”的许多回忆。